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烈火芳菲》

来源:交汇点 日期: 2022-08-18

7月17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和山东书城主办的“英雄和乳娘:留在大地上的芬芳——铁流、赵方新长篇纪实文学力作《烈火芳菲》分享会”在山东书城举办。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书文,以及本书作者铁流、赵方新围绕《烈火芳菲》,分享了胶东这片土地上那些被尘封的动人往事。

《烈火芳菲》是作家铁流和赵方新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两位作者积数年之功,爬梳史料,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谱写了胶东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们不顾自身安危,与日军、国民党反动派周旋,秘密建立联络点,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埋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一方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他们义无反顾、不惧牺牲。基层党员感人至深的革命斗争事迹,彰显了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

而在战场的后方,还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不直接参与战争,却以秘密的方式,接过重托,用柔弱的双肩和甘醇的乳汁养育了革命者的一千多名后代,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承受了深重的苦难。她们大多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出头的年纪,如花一样的青春年华,她们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军民鱼水之情。多少年来,她们始终保守着这个秘密。这是一段隐秘的家国往事,也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国家记忆。为此,本书作者踏访各地,寻找这些故事的原型,以朴实真挚的笔触,塑造了这群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故事,

仍然能戳中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一直关注胶东,因为胶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被热血浸润的土地。”活动现场,作者铁流和赵方新谈到《烈火芳菲》的创作缘起。他们认为,胶东有一段很珍贵的革命历史,但一直没有被挖掘出来,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胶东有三百多位乳娘,在最困难的战争年代为八路军、新四军抚养了一千多个孩子。

“我们去采访的时候,这些乳娘年龄已经很大了,都九十多岁了。她们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回忆起她们那个芳菲的年龄,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热泪长流。《烈火芳菲》讲述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我跟赵方新在写作的时候就说,我们要用小说的语言来讲故事。”铁流说。

《烈火芳菲》虽然用小说的手法,但是讲的是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能在胶东找到他们的名字。虽然其中很多的乳娘已经去世,但是文字将她们的英名永载史册。“我觉得写作这本书也是对她们的一个最好的纪念,因为不写的话,她们的故事,将被永远带进坟墓,埋藏在历史长河里。直至今日,她们的故事仍然能戳中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永远能让我们泪流满面。”铁流说。一位八路军的后人告诉他这样一段往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到胶东扫荡,到了冬天,胶东就是个大雪窝子,有两个乳娘抱着一个八路军的孩子跑到山上。那时候的女人跟现在的女人不一样:现在妇女能顶半边天,能非常自由地走在大道上。那个年代女人裹着小脚,很少抛头露面。这两位乳娘只有17、18岁的年纪,抱着孩子跑到山里之后,大雪封山,天气特别寒冷,孩子冻得哇哇大哭,怎么保护好这个孩子,怎么让这个孩子不要在大雪纷飞的年代,受这样的苦和罪?那个年代,农村得女人穿的棉裤都是大裤裆棉裤,其中一个乳娘就把孩子放在棉裤当中。“这个场景咱们想象不到。如果我们不去采访,可能也虚构不出来这样的故事。这两个乳娘,就是为了让这个孩子少受一点寒冷,两个人面对面抱在一起,用两个人的体温保护这个孩子。”铁流动情地说,这些年自己和同伴们一直坚持深入生活,坚持着到大山里去,找那些朴实的农民,就是要找到这样打动人心的故事,告诉现在的人们在战争年代农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此后,铁流和赵方新到全国各地采访了众多当年这些乳娘抚养大的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乳娘的故事。两位作者说,从前两年开始,全国各地乳儿就成群结队到胶东来寻亲,母爱,深深地融到这些八路军的孩子心里。可惜好多当年抚养过他们的乳娘已经长眠了在大山的深处。

“每一个人物,

都要做到熟悉在心再去写”

赵方新坦言,这是他和铁流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一次非常珍贵且难得的学习之旅。他回忆起在合作之初铁流的一句话:“面对胶东这片英雄的土地,我们一定要写出有分量的作品。”

关于如何写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赵方新表示自己与铁流的创作理念非常接近,“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提出一个原则,就是向人物无限地靠近,向着我们采访的、写到的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向他个人的气质性格一步步地靠近。每一个人物都要做到熟悉在心,再去写。”但是两个人在写作中又有所侧重,铁流更关注女性群体,尤其是女性和战争的关系,而赵方新则更关注作品中对于胶东革命者的书写,他爱他们身上独特的气质,一是刚烈,二是侠义。这本书之所以叫“烈火芳菲”,赵方新介绍道:“‘烈火’代表胶东男性的革命者,‘芳菲’则代表的是胶东女性的革命者和这些乳娘。”

他非常感慨地说,胶东这些革命者,所经历的传奇故事是难以想象的,对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非常难以置信。其中,有一个战士名叫刘福考,生活在胶东文登的小山村里。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四日),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领导武装斗争。尽管最终失败,但是震动全国。随后党组织做出撤离的决定,刘福考等战士作为掩护。撤离的时候,刘福考突然遭到几个匪军突击。他卧倒在稻旁的田地进行还击,被一颗子弹打到腹部,昏迷前还把枪压在身子底下,这样即使死了也不给敌人留下一支枪。敌人走了,他醒了过来,在地上爬到村里,被村民连夜送回家,他的父亲叫刘春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刘福考见到父亲第一句话说,你赶紧找一根绳子我要自杀。父亲把他背到一个小山村里,没有给他绳子,刘福考叮嘱说你赶紧回去,不要连累家里。父亲回去之后,反动派来清查,刘福考跳入深井却也没有死,父亲听到声音,用绳子把他拉上来,他再三跟父亲恳求:“一定要满足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强忍悲痛拿来一根绳子,刘福考忍着剧痛,在树下用绳子结束了生命。“这样坚毅果敢、视死如归的精神,刚烈得犹如烈火,成就了胶东这块热土的底色。”赵方新说,“《烈火芳菲》这本书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精神和情感的洗礼。里面写到有胜利也有失败,有赞美,更多的是悲伤。无论是前面的肆意奔涌还有后面的芬芳无限,都含着一种意味:我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要知道,历史是在血和火当中走过来的。”

“他的生命被历史击成粉末,

但人的尊严依旧存在”

黄发有在读过《烈火芳菲》后,感慨“这是用脚写出来的作品”。他说,“两位作者为了写这本书,跑遍了胶东的村庄,足迹甚至延伸到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一些地方。胶东的很多革命故事,尤其是那些乳娘的故事,虽然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片断,但那些材料往往只抓住了某一个侧面,或者大力渲染传奇色彩,某种层面上失去了本来真实的面容。正因如此,两位作家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这本书有故事,有人物,有灵魂。”黄发有评价道,“铁流自己当过兵,出生于沂蒙山,对故乡的革命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正是因为这样,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投入了生命当中的深情。对于革命者的敬重,还有一种理想,这些都已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他才能写出乳娘故事中那些最深沉的东西。这部作品没有采取说教的方式,它与读者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跟读者进行深入地对话和交流。这部作品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去感染,带给我们内心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

黄发有还肯定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这本书有第一手的史料,使得山东革命故事版图更加完整。这些真实的故事,在若干年之后,很可能就被人遗忘了。而且在世的乳娘都已经九十几岁高龄了,再过几年甚至连当事人也不在了。书里记述的那些生动的故事,十分动人,这是一种精神的流传,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生命与生命相互碰击之后留下的感动。一部作品若缺乏真实情感,真实性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部作品一方面具有文学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史料挖掘和历史书写方面也做出杰出贡献。”

作家高建国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表示作者选取的题材和角度非常好,“乳娘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忘记老百姓,这是我们的胜利之本,共产党就是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在当下,我们讲述乳娘的故事,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了解乳娘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孙书文十分赞同,他补充道:“乳娘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个别的,她们同时也证明革命的胜利不是偶然,恰恰是一个必然过程,在其背后有着强大的力量。”

孙书文强调了《烈火芳菲》中展现出来的文学艺术的力量,“两位作家将人的命运、人的生命放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大背景当中来锤炼,正是他们激励我们的一种力量。”在这部作品当中,多次出现人与命运抗争的场景,孙书文从中读出了作者在写作时想表达的内核:“他的生命被历史击成粉末,但人的尊严依旧存在。”孙书文表示,“这种力量是人的力量,或者称之为生命的力量,生命怎么样能够蓬勃生长,生命怎么样在烈火中芬芳,也许《烈火芳菲》能够给我们答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通讯员 徐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