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而特”的城市空间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1
打造江苏“特色小镇”,是对“小城镇”和“开发园区”的历史性超越,是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样态。应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小而富、小而活、小而美的特色城市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以产业聚合锻造特色小镇内功。特色小镇的根本支点和核心内功是产业,而发现需求、对接需求甚至制造需求、培育市场,是提振产业聚合能力的基本路径。至于具体的产业与行业类型,首先需尊重市场、面向市场,同时也基于各地特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门类行业可以“广谱化”。但无论何种产业,都必须在业界具有、或能形成明显优势,同时还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就江苏实际而言,有可能形成聚合优势并支撑特色小镇的产业主要有:科技创新与研发产业,包含信息、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历史经典产业,依托自然风光或独特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都市农业,等等。
以产城融合拉动特色小镇建设。江苏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如今需要缔造新的特色,形成高端制造、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与品质城市的呼应。因此,产城融合是其不二选择,对功能单一的各类产业园区进行“小镇化”更新,拉长产业和业务链条,导入生活要素和服务功能,补齐生态短板,提升环境品质。建成园区、街区、社区三体合一的优质城市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规模适度、产业门类和形态适合的园区或开发区,可以转型提升,打造成江苏版特色小镇。
以城市更新与新城开发对接特色小镇功能。当前江苏的城镇化,城市更新与新区建设依然是两种主要的推进方式。城市更新,主要是通过维修、改造或部分重建,并导入新的发展元素,激发城市某些特定空间的复兴。江苏各地城市都有大量的企业搬迁、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其中部分可以因地制宜建成特色小镇,实现部分区块的品质提升。而城市新区,具有配置部分特色小镇空间的有利条件。正在建设中的江北新区,已经明确将与德国合作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同时还规划了“德国一条街”,这些都是最好的“特色小镇”元素,以适当的规划进行对接,一个“四宜”型的德国小镇或中德工业4.0小镇完全可能在江北新区落地。
以村镇再造催生特色小镇演化。村、镇再造,是今后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部分村、镇,特别是位于特大城市、大城市直接辐射区内的村镇,可以通过村、镇再造演化为特色小镇。江苏各地的村、镇中,有一大批这样的特色小镇“预备队”。比如,千年古镇和经济强镇木渎,镇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交通便利,但目前环境杂乱,人口大量集聚但管理滞后、服务缺位;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强但产业特色不鲜明;知名度很高,但美誉度不高。对于类似的经济强镇、强村,可以按照前述特色小镇的特色与路径,对其部分区块进行更新再造,转化为特色小镇。
以“三要三不要”原则引导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市场化,不要指标化。指标化主要是运用行政的量化考核办法推动工作,形成政绩考核的锦标赛态势,这种推进方式见效快,但必然造成特色小镇建设一哄而上、实效稀薄。特色小镇是政府规划和市场选择合力的产物,其中市场依然是根本性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应深入研究市场偏好,依据市场规律,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
第二,要精品化,不要普遍化。特色小镇有严格的区位要求、产业集聚能力要求和品质要求,一般而言,多处于都市圈核心区内,但又不在中心城区,也不在农村地区,最适宜的区位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直接辐射带内。加之其产业集聚要求“专、特、新、高”,各项服务需求高端化;其内核是众创空间,对资产要求低,但对人才要求高、空间品质要求高。实际上真正能够达到特色小镇水准的区位十分有限,因此切忌盲目跟风,必须打造精品。
第三,要个性化,不要模板化。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非常有启发有价值,对此既要虚心借鉴,又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因为浙江与江苏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市结构、人文传统都有明显差异。江苏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省情,探索个性化和自主品牌化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徐 琴 丁 宏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