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7-26
2021年,江苏共有本科院校77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56所。本科在校生117.4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40%。近年来,江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全省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2020年,全省347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2021年,1485门本科课程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全省16所高校的2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稳步推进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以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9年,江苏将品牌专业建设二期工程与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有机结合,采用省品牌专业对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特色专业对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方式实施办法,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2021年,遴选建设345个省品牌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199个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坚持服务国家、区域需求为导向,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加强重点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和紧缺专业,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2018年以来,全省新增备案本科专业411个,其中新专业相对集中在与江苏智能制造、商务服务、软件科技等龙头产业密切相关的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同时,江苏连续四年撤销本科专业71个,实施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做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与交叉复合专业,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与新文科建设。2018年以来,全省23所高校49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检查验收,其中7项被评为优秀。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探索文、理、工、农、医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2019年与2020年,江苏本科院校获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5个。2020年,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探索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全省高校还探索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设立辅修学士学位等。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深化本科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国家与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快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打造融“双创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服务、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转化”六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教育服务平台。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62.09%。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努力打造江苏高等教育“金师”,为涌现更多“大先生”创造条件。2010年至2020年,江苏已选聘618位特聘教授,覆盖32所本科院校。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全省12所本科院校获评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参与及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与省赛。
鼓励高校开展各级各类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切实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融入新工科理念,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同时,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推动师范院校特色发展、追求卓越,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省12所本科院校的64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开展全省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与独立学院专业综合评估工作。
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健全国际国内学科专业建设交流与合作平台机制,释放江苏高等教育办学活力。启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四新”建设、“双创”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等12个本科教育改革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以研促教,组织高校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启动中外高校校群合作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建设,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目前,江苏已建设8个省级中外校群合作平台,涉及51所本科院校。
(作者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