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乡村美丽,更多农民实现小康梦想

来源:镇江日报 日期: 2021-09-15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镇江时对镇江的殷切寄语。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以来,我市三农发展步履坚实,稳步前进,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由2011年的全省第8位,跃升至2013、2014连续两年的全省第5位;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52.64亿元,增幅列全省第四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小康梦想。

现代园区+高效农业

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是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农业发展的初始目的。市农委农业处处长刘常珍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粮食种植连续战胜频发的自然灾害,种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粮食总产保持在125万吨,实现了口粮自足。

随着农业的结构改革发展需要,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日,位于句容市天王镇的天王现代农业园区里,生态、有机的农产品种植正在普及,多个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以在更多的农田里生根发芽。天王农副中心负责人杨豪告诉记者,近年来,园区的“三新”成果收效显著,辐射了周边6个行政村,辐射面积达到3600余亩,带动了周边1200多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杨豪表示,这样的发展成果,就是园区的能量集聚后产生的辐射效应。

近年来,我市依托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农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个,园区年产值平均增幅达到10%以上。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科技的进步,同样,高效设施农业也依托园区的聚合和辐射能力,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助推器。润州区蝴蝶兰组培基地、镇江新区设施蔬菜、丹徒区万亩设施茶园、句容市老方葡萄、丹阳市司徒花卉等一批现代化设施园艺生产基地一一涌现。

美丽乡村+旅游发展

全市农村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在丹徒区宜城街道长山村,满眼绿色,空气清新。可在2011年前,这里村民生活环境很糟糕。村支书莫辽根告诉记者,为还村民一个绿色家园,长山村下定决心进行改变。“2011年,村里关停了所有的23家污染企业。之后,进行了道路硬化、墙面出新、生活垃圾处理等一系列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村里还新建了一个300亩的村民文化休闲广场,村民们晚上都喜欢来这里散步聊天,利用健身器材锻炼锻炼。自从村子变美之后,大家对村子的维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乱扔垃圾的现象基本不见了。”

市委书记夏锦文强调,要让绿色成为镇江发展的鲜明底色。市农委林蚕站工作人员毛锁云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村庄绿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15年底,已有合格村487个、示范村528个、标准化示范村10个、森林生态示范村32个。今年,25个新建的森林生态示范村已在7月初之前完成。

2014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美丽宜居镇村”建设目标。在“江苏最美乡村”评比中,句容市茅山风景区潘冲村、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扬中经济开发区双跃村、句容后白镇西冯村先后上榜。丹阳建山村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宝海表示,美丽宜居村庄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在村落的建设中强调保护和传承。如今,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柳茹村,镇江新区姚桥镇儒里村、华山村被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庄变美了,来乡村自驾游的市民逐渐增多了,休闲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天王镇的樱花、后白镇岩腾农场的郁金香,白兔的草莓,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城市来到农村,享受闲适的自然时光。

这段时间,戴庄不断迎来旅游大巴,游客在游览戴庄的生态美景后,还购买了生态有机稻米等农产品。在句容丁庄村老方葡萄园里,记者看到,一串串葡萄用白色纸袋整齐地套着。不少农户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夏黑、巨峰葡萄修剪、装箱、打包,一边发货一边等待顾客上门。赵亚夫深有感触地说,“近五年的发展让不少村庄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都变‘景区’了。”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市郊都市观光农业圈、312国道休闲观光农业带、沿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茅山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的“一圈一带二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布局,共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体个数584个;年接待各类游客765.9万人次。

精准扶贫+勤劳致富

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15年底,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14元,比2010年增长76.7%。同时,为实现国家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不落,我市积极开展扶贫工作,特别是从2013年以来实施的为期三年的“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全市369个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1644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收入基本实现70万元和6000元的预期。在人社部门的努力下,5年来,我市已经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

精准扶贫是扶贫的关键,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依赖传统种植业,2012年以前村集体收入每年仅有几万元。为尽快解决村级收入达标问题,“第一书记”夏雨林通过开展村企合作,依靠租金解决村级收入问题。2013年底村集体即收到租金70万元,实现了当年脱贫。2014年、2015年村级收入均超过了100万元。“对于低保贫困户,扶贫小组3年累计到户帮扶慰问金超过14万元。”夏雨林说,去年扶贫小组筹集了20万元专项资金入股企业,进行保底分红,从明年开始,8个低收入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农户自身努力也带来丰厚的回报,实现致富奔小康。上党镇满园春家庭农场主夏国生告诉记者,创办家庭农场以来,经营越来越好,每年的利润能超过30万,而且市级层面还有几万元奖补,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他还给儿子在苏州买了房和车。

到2015年底,全市家庭农场数量达到1798家、经营面积发展到34.87万亩,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比重达21%,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总面积97.97万亩。

不仅传统农民华美转身成为“新型农民”,农村还出现了一群年轻的面孔,他们有大学生、有海归。85后创业者汤沄从海外留学归来,在句容承包了1000多亩流转土地,经营起了乡村旅游项目,不但给了村里租金,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海归大学生蔡秋霖创办“原味生活”网站,让不少地产有机农产品赶上了互联网+的潮流,让农民和市民都受益。

市农委主任何培树自豪地表示,5年来,我市的三农发展如期实现了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相信未来五年,在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征程中,镇江的三农事业一定会书写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