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推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3-3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存在空间并存、内容互融、价值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乡村振兴所提出的五大目标是一个涉及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乡土文化塑造、生态环境提升、组织体系完善的综合系统建设,并非脱贫攻坚时期政策的简单延续或扩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瓶颈

体制机制衔接不畅。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由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阶段转向微观施策的阶段,由于脱贫攻坚已经实施多年,已然形成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在政策惯性的影响下,导致二者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是在二者衔接过程中,农民的内生动力难以激发。产业发展升级困难。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脱贫攻坚中扶持起来的产业很难实现升级迭代,难以实现与产业振兴的有效对接,其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项目存在单一化、低端化、短期化现象,可持续性不强,资金和人员的后期投入维护不足,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产业项目的主体缺席,部分地方政府采用“资产收益帮扶”的方式进行。要素保障能力薄弱。由于农村的“空心化”造成社会组织化程度低下,容易形成上级政府与农村之间脱节的现象,进而导致农村地区在承接乡村振兴有关政策的过程中显得极为吃力。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政策选择

统筹落实衔接机制。针对两者机制衔接不畅问题,一是要做好理念衔接。应该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同一性和异质性,摒弃脱贫攻坚的政策简单套用在乡村振兴上的做法。二是做好政策衔接。对照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借鉴和吸收在脱贫攻坚实施阶段的制度性成果,加快对现行政策的分类梳理和整合,将已成熟的政策框架及时转化为法规制度,将政策的特惠性向普惠性优化调整,将政策的临时性向常规性转化升级。三是要做好组织协调。针对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进行部门协同,对新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四是做好考评机制。制定新的评价体系,利用高科技手段对衔接效果进行动态考核,同时评估指标体系要克服唯数字论,重视实施过程中深层次的质量评估。

积极培育主体意识。针对农民的内生动力难以激发问题,应继续做好农村地区基本保障工作,加快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一是提升教育和卫生质量。在教育层面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精准培养乡村骨干教师,落实农村教师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和倾斜政策;在卫生层面要推进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健全农村医保体系,逐步提升基层医护人员待遇,适当放宽学历、年龄、地域等招聘条件,聘请部分退休医生到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教育和医疗只有做到与农村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二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建立以农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的培养机制,对农民主动学习等积极行为进行及时奖励,引导农民逐步改进短视和自制力差的问题。

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做好产业融合衔接。着重解决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过程同质化、短期化问题,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方面做文章,打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促进农村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二是做好产业机制衔接。要摒弃以往一拥而上思维,根据地区条件和现状,探索多种方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重点要将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深度对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三是做好老项目升级。对已有项目进行迭代升级,建立后期运维管护的保障机制,对同质化、可持续性差的产业项目,在充分论证、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关停撤并。四是探索小农产业发展。探索以农户现有的生计资源为出发点,按照小农方式进行的小产业项目;由政府出面,利用网络平台作为交易载体,减少农田到餐桌的中间损耗,直接实现与城市消费者的对接。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小农产业模式,增进农户作为产业主体的参与度。

建立多方协同保障体系。切实做实做细做好多要素的投入保障。一是完善一线干部的正向激励和晋升渠道。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定岗、定责、定编和定员,实现工作人员数量与素质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开通基层专业技术职称“绿色通道”,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科学的人员准入机制和优惠政策。二是做好资金保障和人才培育。延续脱贫期间金融信贷、投资融资等优惠政策,整合归并各类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同时建立乡土人才或职业农民的培养保障机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利用远程授课或网络平台直播的形式开展新媒体教学。三是优化外来人才的流入机制。需要创新外来人才使用机制和涵育机制,在人才引进、人才安居、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出台相应的外来人才激励政策。同时还要探索和外来人才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