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南通:让水利遗产在保护利用中“活起来”

来源:南通日报 日期: 2021-12-24

在江苏省水利厅近日公布的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中,南通共有8处水利遗产名列其中。从里下河东南边缘的洪家滩到吕四海边镇守海滩百年之久的挡潮墙,从终年蛰卧苍凉海边的范公堤到保障南通沿江防洪安全的江岸水楗,这一处处水利遗产,从烟波浩渺的历史深处走来,讲述着南通治水兴水的故事。

范公堤

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兴水史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滨江临海,河网密布,全市水域面积778平方公里,河道总长达2.4万公里,涓涓流水,滋育良田,润泽城乡。

南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纵观南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兴水史。古有范仲淹筑堤捍海,百年前张謇曾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修闸固防,新中国成立后兴水利、保灌溉、促生产,惠及当代,泽被后世,长期的治水实践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水利遗产。

水利遗产是指具有重大影响力,或具有显著除害兴利功能价值,或对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重大影响或突出社会贡献,以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水文化系统遗存。水利遗产认定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物质遗产为主,要求其建成或传承历史文化有一定年限。

今年5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水利遗产认定。江苏省水利厅日前公布了117处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包括闸站工程、河道堤防、水文观测、灌溉工程、水库大坝等类型,形成时间从春秋战国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江苏水利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如皋城东水关

南通上榜的8处水利遗产分别为:洪家滩“十涝十排”纪念地、如皋城东水关、范公堤(如东段)、张公堤、通海垦牧公司海堤挡潮墙遗址、西被三闸、江岸水楗、九圩港闸。

张公堤

它们中,有抵御海水内倾,绵延数百里、终年蛰卧苍凉海边的范公堤,有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在如皋城运输、排涝等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如皋城东水关,有凝结着中荷人民科学治水智慧结晶的挡潮墙、江岸水楗,还有仍在服务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圩港闸。

西被三闸

抗洪抢险的精神依然在激励后人

走进位于海安市白甸镇的洪家滩精神传承馆,由党旗、洪水以及打桩石锤构成的主题雕塑映入眼帘。82岁的村民张宪武情不自禁喊起了水车号子,铿锵有力的节奏把大家带回了1965年。地处白甸镇中部的周垛村,地势低洼,是该镇的“锅底”。1965年入秋以来,先后受涝10次。9月5日至7日,14号台风侵袭,连续62小时的大雨让洪家滩变成一片汪洋。面对灾情,周垛村人喊出“人在堤上堤就在,誓与圩堤共存亡”的响亮口号,抱着“敢于斗争、人能胜天”的信念,家家出动、户户上阵,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

洪家滩抗洪斗争

半个世纪过去了,洪涝成了周垛村老一辈人的记忆,但“十涝十排”的精神依然激励后人。为了纪念这场抗洪斗争,周垛村建起了洪家滩精神传承馆,将当年“志壮心雄、迎难而上、战天斗地、敢于胜利”的洪家滩精神一代代地传承发扬下去。

洪家滩“十涝十排”纪念地

“看到稻子黄,想起九圩港,闻到米饭香,不忘共产党。”当年由南通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九圩港闸》电影纪录片拷贝,仍珍存在南通市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之初,沿江百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涨潮白茫茫、退潮一片荒”,仅有的西被闸、陆洪闸等几座小闸,无法满足当时的生产生活需求。百废待兴之时,中共南通地委、专署决定兴修水利,在沿江建设大型水闸,既向长江要水,又解决沿江水患问题。

1958年7月,九圩港闸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九圩港河的开挖也同时进行。经过16万人的日夜施工,1959年6月,九圩港闸和九圩港河同步竣工。建成第一年,九圩港闸引入长江水3.4亿立方米,及时保证了三百多万亩水稻、棉花的灌溉水源。

能引、能排,九圩港闸和九圩港河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守着长江口,服务通城百姓。2011年到2014年,南通对水闸水面以上部分进行了拆除重建。2018年5月,九圩港提水泵站工程投入试运行。作为南通第一大水利枢纽,九圩港水利工程为南通工农业发展、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提升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九圩港闸

保护利用并传承好南通水利遗产

冬日的阳光照耀在江面上,银光闪闪。任港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南通港堤段,建于民国时期的任港口双楗从岸边一直向宽阔的江面延伸。

“任港口双楗由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亲自设计绘图、编制预算,并现场指导施工,是崇川境内仅存的双楗。”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站四级主任科员陈敏介绍说,此次被列入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的江岸水楗由任港口双楗,桃园段一号、二号水楗,狼山尼姑庵段水楗四处组成,是20世纪初南通人民保坍的历史见证。

水楗又称丁坝,它的一端与堤岸连成丁字形而得名。

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由于受到长江主流顶冲影响,崇川段沿江史上多次出现轻则冲刷、重则崩岸的险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后,南通东起姚港西至天生港,沿江十多公里的江岸发生大面积坍塌,大片农田和村庄塌没江中。1912年,张謇主持成立“南通保坍会”,聘请中国河海总工程师贝龙猛及荷兰、瑞典、英、美等世界著名水利专家踏勘沿江、讨论保坍方案。1916年聘请特莱克,从天生港至任港修筑水楗10座。

南通沿江水楗的建成,有效保障了沿江一带岸线稳定,至今仍屹立江岸,发挥护岸固滩作用。而作为丁坝这种护岸结构形式,仍在沿江岸线治理中沿用。

江岸水楗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遗产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南通现存的水利遗产中,有的已丧失当初庇护一方水土的功能,有的仍在发挥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输水等功能,是“活着的”“在用的”遗产。

“水利遗产保护有多种形式,比如打造成科普基地、教育基地,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增强爱水节水意识。”陈敏介绍,由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的重要护堤设施挡潮墙,曾是捍海斗潮、防坍兴垦的重要屏障,在百年海水冲刷下,虽破旧残损,至今仍顽强屹立。启东吕四当地政府以遗址为核心,建成挡浪墙遗址文化公园,传播垦牧文化,弘扬张謇创业精神。

通海垦牧公司海堤挡潮墙遗址

“保护利用并传承好这些水利遗产,使其可持续发挥作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陈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