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激荡十载 唯有创新不可负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7-04
时光的卷轴向未来铺展,回首过往,城市发展的每个脚印里,都闪耀着两个字——创新。
“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夜色视察当时仍在徐庄高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次提出“四个对接”重要论述,字字千钧。
新的指引,新的使命,新的愿景。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创新路上的南京步履铿锵,大道笃行。从重大平台落子到成果转化打通梗阻,从新兴产业突飞猛进到四海贤才近悦远来,十年磨剑,南京“第一动力”奔流劲涌,正蓄势“关键一跃”——围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总目标,突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抓手,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突破“0到1”,延续城市荣光
中国第一只荧光灯、第一只火花塞、第一只电子管、第一套收音机真空管、第一台全自动车床……历史上的南京,向来是科技创新的擎旗者,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基因,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全国第一”。
城市的荣光需要传承接力,今天的南京,依然有无数人在挑战想象力的极限,向神秘莫测的科技高峰进军。只是和过去不同,他们站上了更高能级的平台。
10年前,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所率团队成功攻克4G传输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摘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消息公布那天,刚好是2月14日情人节。尤肖虎与网络通信的“热恋”仍在继续,作为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他的任务依然艰巨:牵头承担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
于南京而言,紫金山实验室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拥有53所高校和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南京在国家实验室层面却始终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打造“国之重器”,紫金山实验室被寄予厚望。网络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落地、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全球首个”“世界最快”不断在这里诞生……今年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荣获“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单位(集体)”,尤肖虎的兴奋溢于言表,“政府的配套支持,给实验室提供了全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标注一座城市的科技高度,也是参与竞争的硬核实力。不仅仅是紫金山实验室,南京聚焦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扩大创新源头供给,推动更多关键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正式挂牌设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光电、未来食品等4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驱动创新风起云涌。
出了中山门一路向东,穿过绕城公路,就到了麒麟科创园。在承接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迁建项目的基础上,这片四区交界处的热土,又先后引进7家中科院研究所,成立8家“中科系”研究机构。随着中科大南京学院2021年开学,麒麟科创园成为中关村外全国“中科系”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
“中科系”的大树,已经结出创新的果实。“1000多个日夜的研发测试,成千上万行代码,无数次试错与挑战,最终打磨出这套系统。” 6月29日,中科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智能软件研究中心项目经理高德君介绍,上个月的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上,傲来操作系统2.0版正式发布。这一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与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集成验证平台、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一起,并称为园区“四大金刚”。
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应用,创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攻坚突破。新型研发机构,正是南京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的机制重塑。人才团队持大股、引入职业经理人、多元资本参与、创新产品首购首用、以孵化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这个与市场无缝接轨的平台,吸引各类创新要素蜂拥而至。
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铖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义齿数字化制造的企业。这家由江苏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共同孵化的“黑马”,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方位!”这是铖联科技总经理王志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正因为有两家新研机构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成果,企业才筑起行业竞争的“护城河”,“产业和创新良性循环,形成了多赢局面。”
科学家和企业家“共事”、成果和企业“共生”、科技和产业“共舞”,十年来,南京组建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不断释放“老母鸡效应”,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孵化了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集聚了14500多名科研及管理人才。
逐浪远航,驰骋产业“新蓝海”
两个数据值得关注:“十三五”以来,南京以年均1.9%的能耗增速支撑了7.3%的经济增长,2021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1%。生硬的数字,却传递出令人欣喜的信号——创新的力量驱动着南京产业结构深层次转型,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制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八大产业链,正加快取代传统的钢铁、石化,成为决定南京未来的新赛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创造出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南京不愿错过任何一个风口。
去年底,全球首款TSLP(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单抗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并被列入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新药之一。在江北新区,博奥信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也在这条赛道上齐头并进。去年10月,企业的BSI-045B项目就已在澳大利亚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目前正进行针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试验。
参与国际竞争,得有全球视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优势在新药发现端,如果想走出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就需要建立国际化团队、智库、网络。”博奥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久介绍,尽管总部在南京,但公司首席战略官、首席商务官、全球药政事务副总裁等高管团队都来自世界各地,深夜的“越洋会议”是常态,最长时差跨度有12个小时。
生物医药是南京起步较晚的产业,但在强有力的创新支撑下,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年4月,集萃药康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这是南京第19家完成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而在2017年之前,这个数字多年停留在2家。世和基因、诺唯赞、传奇生物、驯鹿医疗……一批新锐势力在南京完成“逆袭”,共同唱响新时代“生命之歌”。2021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627.5亿元,同比增长11.2%。
如果说生物医药是“后起之秀”,那么南京的集成电路产业可以用“白手起家”来形容。在2016年台积电落户之前,电子工业走在国内前列的南京,在芯片领域乏善可陈。
只用了短短不到6年,围绕着台积电这艘航母,一条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基础配套的产业链已经基本成型。2021年,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183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收475.25亿元,同比增长17.7%。尤其是在芯片设计板块,营收过亿的企业数量达到70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
尽管业界对摩尔定律是否还有效争论不止,但可以确定的是,集成电路的迭代速度,远远超乎想象,创新是芯片世界的永恒主题。
6月27日,芯德半导体先进封装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多位集成电路领域权威专家受聘组建顾问团队。这家投产刚满一年的企业,深知创新的重要性。“想在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还需更多的专家、教授给予指导,解决在人才培养、重大领域突破、关键性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难题。”企业董事长张国栋说,研究院的使命,是攻克半导体高端封装互连材料、高端封装工艺等方面技术问题,努力让芯德成为国内先进封装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万物互联的时代,以芯片为代表的硬件,和由数字编写出的软件,正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作为首座中国软件名城,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明显,去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7200亿元,增长20%,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有8家软件企业入围软件业务收入全国百强。
在产业数字化全面提速,“智改数转”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是一条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网络攻击技术更加隐蔽和快速。雨花台区企业亚信安全一直在做的事,就是为数字化转型企业拉起“防护网”。开发网络威胁检测与响应技术、优化终端检测与响应系统、推出基于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创新快一拍,竞争胜一筹,今年2月9日,亚信安全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涨逾27%。
产业进击靠创新,创新活力在企业。南京还有一个数据令人叹为观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733家,增长至2021年的7801家,仅去年一年就有超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为高企。10年增加近10倍,“科创森林”蔚为可观!
创新的味道,氤氲全城
仲夏的午后,当栖霞区红枫科技产业园里大部分企业员工还在午休时,南京会动科技总经理王哲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公司的互动视频创作平台“飞咔”即将上线,最近是内测的关键阶段。看不出来,尽管还在读南航的研究生,25岁的王哲已经是一名“创业老兵”。2018年,刚上本科的他就成立了工作室,聚焦手绘动漫和H5。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人如此醉心于创业?王哲的回答很直白,因为第一次创业,他就从政府和学校领到了20万元创业基金,用他自己的话说,南京给足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而如今,会动科技已获得2500万元估值投资。还有两个月,“飞咔”就要推向市场,王哲不怕没有资本青睐。因为“红枫科技产业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已经汇集了奇绩、丰元等知名投资机构,“它们无一例外对种子企业、初创型企业尤为关注,创新型产品极具话语权。”
能不能吸引年轻创客,是衡量一座城市创新活力的标准。“我相信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南京这样好的创新土壤,为优秀人才提供滋养。”2018年,72岁的图灵奖唯一的华裔得主、清华大学姚期智院士来宁创业,当时他对南京创新的评价犹在耳边。南京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导向,为人才打造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拓展引才渠道,扩大政策供给,创新评价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十年间,南京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引进创新创业的中国及发达国家院士从4人攀升到132人。
凤凰来了,梧桐有没有?在中心城区,老校区、老厂房、老楼宇蝶变城市硅巷,引领创新回归;深化校地融合,集聚优势学科、科研平台、服务机构和企业资源,打造产学研融通的大学创新港;服务留学归国人才,营造“类海外”环境,建设“拎包入住”的海智湾;对标世界一流,南京整合15个高新园区、实行“1+N”管理架构,变“散装”为“整装”。“巷港湾园”的多层次创新格局,让每位人才、每个项目都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
7月1日,鼓楼区红五月科创产业园一楼的无尘车间里,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越洋而来的多条高端芯片及器件生产线有序运转。楼上的办公区里,江苏铌奥光电的高管们,在周末的下午仍安排了两场电话会议。前不久,企业亮相科技部主办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项目路演,引来数十家投资机构。
如此高精尖的产业,为什么会把总部和厂房落在老城?企业副总经理王博给出答案:高精尖设备运转时,不能承受较大的震动,公司在老城的载体周边不再大拆大建,楼层挑高足够,也没有地铁和地下停车场,园区安静,非常适合。如今,超1000平方米的芯片及器件实验室,就藏在安静的金川河畔,在城市硅巷里不动声色地做最前沿的研发和生产。
金融是产业的血脉,也是创新的重要支撑,南京不让“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十年,南京依托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数据为证:“宁科贷”余额由2012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9.6亿元,合作银行从11家增加至36家;2018年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市级科创基金,截至2021年底已合作成立子基金49只,累计共投资项目近400个,投资额超34亿元。
科技金融的赋能作用,正加快凸显。2019年,南京紫金投资集团基于金融全牌照业务,打造专门服务创新企业的南京金服平台。点开页面,宁创贷、转贷基金、政策性担保、科创基金投资等54项金融产品映入眼帘。截至目前,平台企业数据库入库企业13.83万家,汇总融资金额8386亿元,平台直接服务融资规模超1348亿元。
资源要素集聚,政策支撑给力,机制优势重塑,推动南京创新能级不断刷新。年初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中,南京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全国第四。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的位次从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
十年磨剑,锋芒初露。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创新,将始终是南京卓然而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