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改革开放40年江苏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日期: 2021-08-17

40载风雨征程,40年春华秋实。回首改革开放40年,是江苏不断发展的40年,同时也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40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省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效益日益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递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由单一注重总量增加逐步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转变,全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明显得到优化。

(一)服务业已达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经过40年发展,江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不断向纵深推进。2017年,江苏GDP为85900.9亿元,比1978年增加85651.7亿元,年均增加2196.2亿元,年均增长12%。国民经济在平稳较快运行的同时,代表较低结构层次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代表较高结构层次的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后占比也呈下降趋势,代表最高结构层次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4%、13.2%和13.7%。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6∶52.6∶19.8,呈“二一三”型。198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4.5∶49.7∶25.8,呈“二三一”型。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7∶45.7∶48.6,呈“三二一”型。2016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45∶50.3。2017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2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了30.5个百分点。

(二)经济增长的动力近七成来自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1.2%,第二产业68.6%,第三产业30.2%,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以来,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5%、59%和39.5%,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上高于第三产业,但呈现波动式下滑态势,而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走势看,近年来呈明显提升态势。尤其是2016年出现了拐点,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15年的51.8%下降至38.7%,第三产业贡献率由2015年的46.5%升至60.8%,贡献率首次大幅高于第二产业22.1个百分点。2017年,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6%、42.4%和56%,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较上年略有回落,但仍高于第二产业。

(三)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江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江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人均899元增至2017年180578元,年均增长10.5%。分三次产业看,1978年第一、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343元、2822元、1615元,2017年第一、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增至人均49680元、189194元和22801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6.7%、9%和8.5%,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

(四)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高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全省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就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配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随着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大幅提高,虽然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但差距有所减少。1978年,就业人员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69.7 : 19.6 : 10.7,2017年调整为16.8 : 42.9 : 40.3。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52.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则分别上升了23.3个、29.6个百分点。

二、各产业结构内部不断优化

(一)农林牧渔业多种经营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由以较为传统的种植业为绝对主体,调整为种植业、林牧渔业并驾齐驱,呈现出多种经营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为:农业(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0.4%降至2017年的52.8%,降低了27.6个百分点;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19.6%上升至47.2%,增加了27.6个百分点。

(二)工业中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成分不断增强

四十年来,江苏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17.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013.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7%降至2017年的39.6%。通过整合资源、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使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工业经济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江苏在传统产业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扩张,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2011年以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速呈先回落后回升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则逐年上升。2017年,江苏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2.7%,较2011年提高7.4个百分点。

2.所有制结构调整进展明显。1978年,江苏工业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国有工业占66.3%,集体工业占33.7%。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江苏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17年,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2.9%(国有工业占2.5%),集体工业增加值占0.3%,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占33.8%,民营工业增加值占54.7%。2017年,民营工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57.4%。

(三)现代及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江苏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78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仅有49.4亿元,而2017年升至43169.4亿元,是1978年的873.2倍。1978—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高于GDP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

1、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服务业主要行业中,电信、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增长势头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17年,江苏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86.4亿元和501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9%和5.8%。与1978年相比,占比分别提升3.7个和3.6个百分点,占比总体呈现先小幅回落后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

2、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以来,以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7年,全省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8%。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09.5亿元,同比增长37.2%,对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营业利润增长23.3%。

三、需求结构趋于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全面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投资与消费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投资率先上升后回落,消费率先回落后回升。

(一)投资率先上升后回落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率呈现总体上升,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态势。1978年,江苏投资率为31.3%, 2016年投资率达42.8%,提高了11.5个百分点。

一是三次产业调整步伐加快。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2.4%、48.8%和48.8%,二产投资占比与三产相当。2000年以来,全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二产投资比例日益高于三产。尤其是到了2005年,二产投资占比升至历史最高值,达55.7%,比重首次大幅高于三产12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全省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2017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0.8%、49.6%和49.6%,二产和三产占比基本一致。

二是投资结构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近年来,全省投资更多地投向新兴产业,产业投资向提质增效转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由2007年的1445.4亿元猛增至2017年的7748.2亿元,年均增长18.3%,比同期全部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4.5%,比2007年的11.8%提高2.7个百分点。

三是民间投资增势强劲。随着各级政府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全省民间投资总量日益增多,占比不断加大。全省民间投资总量由2002年的1858.4亿元增至2017年的 37485.5亿元,年均增长22.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3.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48.3%升至2017年的70.4%,较2002年大幅提高22.1个百分点。

(二)最终消费率由回落转为回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平均为45.5%左右,这一比例在年度间较为稳定,最高年度为54.9%,最低年度为41.2%,高低相差13.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率波动较小。1978年至1991年,全省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一直高于投资需求,这说明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直大于投资的贡献。1991年至2013年,随着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出现了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低于投资需求的现象。2013年以来,消费率开始缓慢回升,并高于投资率。

一是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政府消费率呈上升趋势。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46.2%,下降到2016年的37%,下降了9.2个百分点。随着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消费率明显提高,由1978年的6.2%,提高至2016年的14%,提高了7.8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市场发展日益均衡,农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276元升至2017年的27726元,是1978年的100.5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40元升至2017年的15612元,是1978年的111.5倍,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明显加快。

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17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5%和28.9%,比1978年下降了27.6和33.4个百分点。

四是居民享受发展型消费加快增长较快。2000年以来,以居住、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为代表的享受发展型消费发展明显加快。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10.3%、0.5%、9.1%,三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为51.2%,比2000年的28.2%提高23个百分点。

(三)净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外贸需求,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江苏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11.39亿美元,是1978年的1384.4倍。全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含流出)占GDP的比重先回落后回升,2008年以后逐步趋于稳定。2016年,全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为6.2%。

四、收入分配格局基本稳定

1978年以来,我国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1978年—1984年)。这一阶段是以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农村分配改革的成功对以后我国分配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1984年—1992年)。这一阶段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从分配上来说,主要是国有企业“工效挂钩”的工资改革。三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1992年—1997年)。这一阶段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四是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1997年—2004年)。这一阶段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指出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要参与收益分配。五是更加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是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格局,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同时,将收入分配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得到调整和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1978年以来,江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得总体上排在首位,1978年个人所得份额达46.9%,此后在波动中小幅回落,2016年降至44.3%,下降2.6个百分点;企业所得份额在波动中小幅上升,由1978年的40.3%升至2016年的42.5%,上升2.2个百分点;政府所得份额总体上不断上涨,但近年来有逐步回落态势,由1978年的12.8%升至2016年的13.2%,上升0.4个百分点。在江苏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所得有所变化,个人所得份额小幅下降,政府和企业所得份额则有所回升,但总体格局基本稳定。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区域共同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不断发力,江苏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苏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江苏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800.77万人增至2017年的5520.95万人,净增4720.1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3.7%提高到2017年的68.8%,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全省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城乡收入快速增长

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024元,高于全国9050元,位于全国第五位。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622元、19158元,分别高于1978年43334元、19003元。1978年江苏城乡收入比为1.86: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009年达到峰值2.57:1,随后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7年江苏城乡收入比减为2.28:1。

(三)区域发展差距由大变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实力一直呈“南快北慢”之势,且差距持续扩大,自2004年起扭转为“北快南慢”发展态势。2017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7%、19.9%和23.1%,苏南占比先提高后逐年下降,苏中和苏北占比先回落后稳步提升。2000年以来,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不断扩大,2005年达到峰值4.5:1.7:1,随后差距比不断缩小,2017年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缩小为2.2:1.6:1。

整体而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江苏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全省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全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和效益提升,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全力以赴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