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变“匠”显成效,崇川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来源:南通日报 日期: 2021-06-18
一条换热器焊接流水线,里面包含着5项发明专利。2021年4月29日,记者走进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国劳模葛美才不无骄傲地介绍。
区划变更以来,崇川区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截至2020年,全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100人,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人以上。
由点及面,职业技能得提升
“以前安装屋顶式变频空气调节机组至少需要两根2.8米长的木方作为底托。现在,只要4个长度15公分的吊装辅助装置就可轻松完成安装。”葛美才是华信空调的总装配车间主任,他告诉记者,这种吊装辅助装置是由4名一线工人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发明出来的。在华信空调,创新已成为员工工作的“常态”,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26项,绝大多数是来自一线的智慧,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这是崇川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带来的红利。”葛美才介绍。
从2018年起,企业依托“葛美才劳模工作室”和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集群,发挥引领作用,并推行“知识产权银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法,全体员工创新热情不断升高,初步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新时代员工队伍。2020年公司不但克服了疫情所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取得应税销售收入增长43.5%、上缴税费上涨50%的好业绩。
“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范畴,把产业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放到与其他各类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崇川区总工会主席沈建宏介绍,崇川区积极打造“薪火工程2.0”工程,成立了41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华信中央空调“知识产权银行”、通机股份“技能人才培养链”、南通测绘院“荣誉股东”等特色做法由“试点”向“示范”迈进,相关经验在全区得到推广。一大批“蓝领”工人升级为知识型、专业型、技能型专业人才。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传承、技术革新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既解决了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技能问题,又使职工在精神、物质上取得了获得感,使职工与企业更加融合。
完善政策,构建产改强磁场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中央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区划变更后,崇川区及时出台区级《产改实施方案》《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单位工作任务》等政策文件,并通过建立区产改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产改工作部署推进会、举办产改专题培训、成立区产改办工作专班等措施,形成上下协同、多点联动、各具特色的改革推进体系,周密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崇川区将党建引领与产改举措有效融合,全区非公企业党工组织双覆盖达468家,占已建工会企业数的66.85%。找准产改发力点,崇川区积极推动“八个纳入”工作,极大调动了职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探索街道网格联动、行业集群推动、企业示范带动的试点推进机制。
为推动产改工作落地见效,该区遴选崇川经济开发区、秦灶街道、装备制造行业、纺织行业及20家企业作为区级试点,根据行业、企业特色分类分层实施精确指导。今年,崇川区将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启动商圈产改工作,通过与财政、人社、科技、工会等多部门联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大力培养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健全机制,增强工人荣誉感
让产业工人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受尊重,经过积极探索,崇川区产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产业工人在增强政治自豪感、能力获得感、事业成就感和心灵归属感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成长之路证明: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大有可为。
全区选拔5名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优秀产业工人到各级群团组织兼职、挂职,彰显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接下来,崇川区将以深化产改为契机,适度增加产业工人在党代会、两会中的代表比例,让更多产业工人在政治舞台上拥有话语权。该区将着力激发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热情,注重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以企业党建“软实力”提升企业发展“硬实力”。
能力素质的不足、技能提升的短板,是制约产业工人发展最突出、最迫切的难点,也是产改最主要的出发点、落脚点。近两年,崇川区在街道、园区、重点企业打造各类职工培训平台39家,2020年全区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7900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126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4835人,落实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育和引进奖励资金88.2万元。
发挥奖励扶持政策叠加优势,崇川区针对职工素质提升、学历提升、技能与薪酬挂钩等给予奖励扶持,为造就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提供有力保障。该区常态化开展职工“五小”发明等创新成果评选,2020年共评选职工(劳模)创新成果424项,发放奖励资金27.78万元,创新成果取得经济效益近4亿元,实现利税86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