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总量跃升 结构优化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9-0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五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工业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利避害、攻坚克难,工业成功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迭创新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工业效益稳步提升,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为江苏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工业实现新跨越,再创辉煌成就
(一)企业数量成倍增长,经济规模扩张明显
十六大以来,全省各地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大批新建工业投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推动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43368 家,比2002 年净增21892 家,企业单位数成倍增长。随着工业企业队伍的发展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扩张明显,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总量持续翻番。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76258.2 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030.1 亿元、利税11038.5 亿元,分别是2002 年的5.8 倍、7.9 倍、9.8 倍。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增加值总量迭创新高
2003—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5.1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2 个百分点。十六大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总量迭创新高,由2002 年的3546.7 亿元逐年攀升至2011 年的25034.8亿元,增长6.1 倍;期间,2006 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达10309.2 亿元,之后四年实现倍增,2010 年突破2 万亿达21223.8 亿元。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1 年,全省发电量、钢材、水泥、布、化学纤维、汽车等产品产量比2002 年分别增长2.4 倍、3.4 倍、1.5 倍、81.7%、3.3 倍、3.8 倍。
(三)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运行质量持续改善
十六大以来,江苏工业经济在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升。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8.6%,比2002 年提高136.8 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2 年的6.7 万元增至2011 年的23.5 万元,人均实现利税水平由2002 年的2.1 万元增至2011 年的10.1 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030.1 亿元、利税11038.5 亿元、利润7074.4 亿元,比2002 年分别增长6.9 倍、8.8 倍、11.8 倍。近十年来,江苏工业在效益稳步提升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态势。2003—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5.8%、28.8%、32.7%,年均增速呈现利润快于利税、利税快于销售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股份制和“三资”工业发展壮大,私营经济绽放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工业经济成分日趋多元化。十六大以后,股份制、“三资”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 年,江苏规模以上股份制、“三资”工业企业单位数比2002 年分别净增18940 家、6845 家,拥有资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比重分别达46.6%、41.5%,占比较2002 年分别提高10.7 个、12.6 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6.8%、40.8%,占比较2002 年分别提高10.7个、11.5 个百分点。在各地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带动下,私营工业快速发展,活力绽放。2003—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2.3 个百分点;2011 年,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速持续保持领先,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2002 年提高16.8 个百分点,达32.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8.5%,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3 个百分点。
(五)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行业集聚成效日益明显
十六大以来,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行业集聚成效日益明显。2003—2011 年,全省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5.3%,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水平9.7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屡创新高,2011 年达38377.8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6%,占比较2002 年提高17.4 个百分点。近十年,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比提高,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工业行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此同时行业集聚成效明显。2011 年,钢铁、水泥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较2002 年下降3.3 个百分点;全省38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电子、化工、电器、钢铁、交运设备制造、机械、纺织等七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六成、达62.2%,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累计贡献率高达62.9%。
(六)企业规模实力显著提升,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十六大以来,江苏工业企业规模实力持续提升,组织结构不断优化,集中度明显提高,大中型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日益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十六大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拥有资产由2002 年的6179.1 万元增至2011 年的17584 万元,增长1.8 倍;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6302.3 万元增至24679.5 万元,增长2.9 倍;户均创造利税由525.5万元增至2545.3 万元,增长3.8 倍。2011 年,全省6881 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5.9%,但拥有资产53698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495.5 亿元,利税7380.1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增加值、利税比重分别达70.4%、61.9%、66.9%,大中型企业对全省工业支撑作用十分显著。百强工业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0 户)实现产值23146.2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614.1 亿元,利税2327.2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比重分别为21.5%、22.1%、21.1%,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省工业的顶梁柱。省电力公司、沙钢集团、仁宝信息、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纬新资通、中天钢铁、南钢集团等八家企业(集团)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 亿元,其中,省电力公司、沙钢集团超过1000亿元。
(七)苏北苏中工业提速跟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展现
十六大以来,在加快苏北振兴步伐、推动苏中快速崛起、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苏北、苏中地区抢抓发展机遇,工业经济发展提速跟进,苏南地区工业在转型中保持较快发展,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3—2011 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9%、19.1%、19.6%,苏北、苏中年均增速分别快于苏南1.7 个、1.2 个百分点,改变了此前苏南年均增速持续保持领先的格局;同时,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苏北快于苏中、苏中快于苏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2008 年开始显现并延续至今。2011 年,苏北、苏中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7.9%、21%,占比较2002 年分别提高3 个、4.9 个百分点,占比与苏南差距较2002 年分别缩小8 个、13.9 个百分点。
二、十六大以来江苏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综观近十年来江苏工业发展历程,以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为界,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大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工业生产效益快速增长阶段(2003—2007 年)
2003 年,面对中国加入WTO 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电子行业历史性地超越纺织业跃升为江苏第一大支柱行业,为全省工业后续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带动作用。2004—2007 年,在国家相继采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控制货币信贷规模、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加强土地市场治理、出台房产新政、防止通货膨胀等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调整中求发展,一方面淘汰落后高耗能行业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等高技术行业,全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生产效益快速增长形成良性互动。这一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8%、37.9%,生产效益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二)应对危机稳中求进发展阶段(2008—2011 年)
2008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全省工业生产明显放缓,效益增幅大幅回落,经济形势严峻。为防范经济持续下行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并迅速启动总额达4 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为保持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快速启动3000 亿元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相继出台新能源等11 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2009 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内需、保增长”强有力政策措施的拉动下,年内生产企稳回升、利润由降转增,江苏工业率先走出经济下行困局。2010 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批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拉动下,国内市场渐趋活跃,全省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效益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1 年,物价过快上涨带来明显的通胀压力,国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省委省政府加强并改善经济调控,全省工业“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工业生产效益稳中有进。这一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4.6%、26.5%,工业经济发展适度放缓,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重在实现稳中求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工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成功实现了新跨越,经济总量迭创新高,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重工业比重偏高,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显现,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育增强,工业强省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等。放眼未来,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全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强省战略,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江苏工业经济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做出更大的贡献,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