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赋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1-14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求,以信息化为主导,旨在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和育人环境的数字化变革。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新基建赋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通过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培养具有先进理念、适应数字化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强化数据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各高校抢抓新基建契机,积极加强智慧终端的建设使用、数字资源的智能联通、平台体系的搭建融合、网络设施的可信安全应用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对照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要求,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调研统筹不充分,新基建规划基础薄弱;使用者信息化素养提升与新基建要求错位,对新技术应用认同感堪忧;重建轻管轻用,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使用效能欠佳。为此,建议各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引领下,以合理建设为准则,以用好用活为目标,聚焦如下方向推进新基建赋能“以人为本”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
高起点制定新基建发展规划
首先要对准上位文件要求。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制定包括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数字校园规划,构建教育专网和“物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用以推动实现无卡化活动、泛在化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的5G虚拟校园建设。
其次要深化建设需求分析。平衡点面需求,吸收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师生一线使用需求,充分考虑本校学科发展方向、学生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氛围定位,指导数字技术高效融入教研工作和高教办公管理活动。管理部门能提出校园网络、数据中心和服务运行等对口业务的准确需求,从门户平台、资源池等角度综合提出恰当的建设方向及尺度以实现便利化定制提升。
再次,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十四五”新基建规划赋能数字校园建设需同时聚焦教研活动信息化和办公管理信息化建设。物联网全面覆盖校园内各类活动,各部门间的融合创新是关键,立足全校做好通盘规划是行动基础。“逐步升级、软硬兼施”,为所有系统平台指定唯一端口协议,实现校园中台统管、数据库交换共享。开发教育创新应用,提升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广大师生切身利益。
高质量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树立智慧教育理念。校园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的数字化转型。高校师生是智慧教育教学落地的关键力量,师生们肯用、会用,成为教育新基建效能的重要检验标准。高校师生要能充分认识到数字校园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适应教育教学方式、生活工作环境、运行操作流程的综合性变革,克服对新型教育技术手段复杂性的畏难和创新性的惰性,强化主动利用信息化创新的意识,挖掘技术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品质。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数字校园发挥效能之根本是数据,提升高校师生的数据素养,强化其信息技术应用力,是用好、用活、用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乃至进而有能力反哺建设需求方案的关键。加快加强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体系,要多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研深度融合的成功教案,重视创新应用潜力的挖掘。高校技术队伍要能够与时俱进提升各类技术素养,并把握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实时动向,避免运维队伍与新基建水平的错位。
强化综合业务能力。扎实用好新型技术工具,需要非数字化传统业务能力的配合。没有对学科专业的深刻理解、对师生互动的控场把握或是对管理思路的准确诠释,信息技术的融合根本无从入手。高校从业者不可厚此薄彼,一味追求智慧发展,要始终坚持强化学习分析、沟通互动等基本业务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稳定可靠的业务运行基础迎接信息化创新融合。
高标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瞄准教育新基建工作变革关键节点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助力数字校园建设。整合网络信息、教育技术、教研管理、环境运行等众多业务的有关职能,架构高级别专门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学习全国智慧教室建设领头羊四川大学的经验,由校长亲自操刀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制定平台建设、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和安全可控。制定教育新基建各项任务的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平衡软硬件投入结构,提高建设新基建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激励机制,以幸福感促发使用者内生动力。以产业孵化基地为载体,打通教育新基建的上下游产业链,支持高校专家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教育新基建,推进产教融合,提供科技支撑。建立新基建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动数字校园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
(成敏敏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