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淮安:全力精准扶贫 共享全面小康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7-22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精准扶贫是重要抓手。江苏淮安瞄准精准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集中力量重推扶贫产业,持续创新扶贫模式。至2019年底,淮安市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出列目标,三个省重点片区和“点穴式”帮扶的黄花塘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淮安、淮阴、涟水三个省重点帮扶县区如期“摘帽”。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创新模式成效明显

地处江苏北部的淮安,是江苏省扶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如何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阳光下的透明监管必不可少。

2017年,淮安市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并在江苏省纪委的指导下持续扩围升级,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破解基层“微腐败”高发、扶贫领域作假蒙骗等难题,探索出一条以“阳光扶贫”保障脱贫攻坚的新路。

针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低收入农户与经济薄弱村“不会富”、帮扶责任人“不会帮”、致富求助政策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淮安“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搭建“阳光扶贫”超市平台,汇聚全县线上线下所有扶贫资源,探路建设的多功能信息平台。

阳光扶贫超市 王昊 摄

全程留痕全部公开,“阳光扶贫”全程公开透明

“阳光扶贫超市有创业、就业、咨询、信息发布四大功能板块,汇聚了全县100多个致富项目成功案例,将富民壮村项目、技能培训项目、就业岗位信息、慈善求助信息等清单式展示。”涟水县扶贫办综合科科长刘天广介绍,“阳光扶贫”超市能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等难题,让有创业、慈善意向的低收入户、爱心人士现场“选购”、洽谈,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周占新是红旗村低收入户,全家三口人只有一个劳动力,靠三亩地过日子。负责帮扶的陈师镇干部郭亚军面对这一家三口,一度束手无策。

“去了阳光扶贫超市,这才开了窍,里面的项目经验拿来就能复制。”郭亚军说。经过合计,郭亚军决定帮周占新跑小额贷款搞养鸡。“前些日子蛋鸡开始产蛋。”周占新说,如今他不仅养了3000只鸡,还有50头羊,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

阳光扶贫超市成效显著。目前,淮安已有七千余名帮扶责任人前来取经,两千多低收入农户借助项目信息实现创业,三千多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超市功能不断向镇村延伸,已有17个乡镇、41个经济薄弱村分别设立了扶贫窗口、扶贫工作室,推出低收入农户技能培训项目30个,发布致富信息2000多条,对全县涉农部门扶贫政策信息进行梳理,在扶贫超市进行发布。

发挥涉农产业优势 筑牢扶贫产业根基

淮安是淮扬菜之乡、美食之都。近几年,淮安发挥涉农产业优势,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市场服务深度融合,着力将食品产业打造成绿色安全高质量的“小康产业”,目前全市食品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王昊 摄

涟水县红窑镇李庄村2019年被列入为低收入村,市行政审批局、民建淮安市委结对帮扶李庄村时,通过对李庄村发展资源及市场前景的研判,发现这里非常适宜种植芦笋,于2019年4月启动红窑镇李庄村芦笋基地项目建设,总占地面积1100亩,总投入2200万元。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逐步应用,小芦笋的未来可期。涟水通过筛选优势、对路品种,全面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做强做大健康芦笋产业链条。如今,小小的芦笋在当地撑起了大产业,不但增加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还带动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人口67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红窑镇李庄村的变化,是淮安“涉农产业扶贫”的缩影。

赵启瑞 摄

淮阴区丁集镇黄瓜扶贫产业园项目带动丁集镇胡庄、镇北等13个低收入村增收181万元,吸纳400名以上本地农民就业。

淮安区车桥镇卢滩村实施的芡实生产加工项目,不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还带动了30多名低收入农户就业。

淮安市聚焦低收入农户脱贫,积极统筹整合省农业产业富民资金、扶贫资金、帮扶资金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脱贫攻坚按下了“快进键”。数据显示,2017—2019年,淮安市实施农业产业富民项目52个,已带动相关村集体增收约118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076人次通过就近务工、收益分配、参与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收入约859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农户1314人次增收约398万元。

一个个产业富民项目,在促进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面上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聚焦民生福祉 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

当前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江苏省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要走在全国前列。乡村振兴要把产业的文章做好,更要做好宜居的文章。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乡村公共服务的难题是必须补的课题。

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说,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发展所需,也是群众所盼。2019年以来,淮安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农房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不同类型、产业活力、江淮风格的农房改善项目,确保农民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管伟法 摄

成集镇条河社区位于淮安涟水县城西部,地处沭阳、淮阴、涟水三县区交界处,是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十三五”以来,成集镇结合入户调查和镇村布局情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进行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项目,最终实现改善2000户农民住房条件的目标。

农房改善带来的不只是农民生活的改善,更是美化环境、集聚人气、项目入驻等一系列良性循环。

“农村变社区,小瓦房变成大别墅,生活环境也变好了,在家门口的香菇园打工,一天能有大几十块收入呢,感觉一下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搬入新居的村民李兰英感慨良多。

一边是县里整体布局的把控,一边是村民整体意识的提升。产业红红火火,村子旧貌换新颜,农户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在成集镇,像村民李兰英一样想到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的村民还有1200余户,他们看中了新社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看着一排排小洋房拔地而起,乡村大舞台、农民大食堂、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今年还将启动社区三期建设,最终实现800户集中居住的规模。”条河村党总支书记周玉俊说。

建好房子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农民过好日子。淮安市市长陈之常介绍,为保障农房改善工程高质量推进,该市还研究制定20余份政策文件,以科学完备的制度,既消除农民群众“搬迁前”的焦虑和“回迁后”的顾虑,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抓手,切实托起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