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徐霞客镇探索1+4基层治理模式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02
2018年11月13日,全省“放管服”集成改革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江阴召开。会上,省委编办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在全省49个经济发达镇推行江阴徐霞客镇探索的“1+4”基层治理新模式。
自2010年4月被中央编办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25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以来,徐霞客镇以党的建设为总引领,探索出镇村治理“一张网”、政务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简约便民、阳光高效”的创新管理体制,拉着徐霞客镇飞驰向前。
政务服务“一窗口”,
办事不折腾
江阴点金广告有限公司办事员曾涛,近来成了圈里“红人”。因为要办理一单紧急的户外广告设置申请,曾涛试着在公司电脑上登录徐霞客镇网上办事大厅,按流程提示,上传申请材料。3天后,他拿到徐霞客政务服务中心出具的审批核准单。同行听说后,纷纷来取经,曾涛笑呵呵地实话实说:“一趟不用跑,全程不折腾。”
徐霞客政务服务中心位于镇中心,也是“1+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神经中枢。这里没有这部门、那部门的各种窗口,取而代之的是标着14个数字的综合窗口。中心负责人李彩琴介绍,2013年4月挂牌以来,中心将原有26个专业窗口整合为14个综合窗口,办事群众在任意一个综合窗口都可办理所需事项。目前,中心承接的228项事项全部做到“一窗通办、一章审批、一站服务”。
在徐霞客镇,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仅可“一窗办”,还能“网上办”“延伸办”“督着办”。通过镇网上办事大厅和霞行天下APP,群众在家就可办理各种申请,“全程不见面”;通过政务服务在村社区延伸设置的21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老百姓可“一站式办结”社保、计生、民政、残联等8个部门的55个事项,还可委托村里网格员帮忙“代办”;通过在线监察系统,政务中心可实时采集和同步监控每个审批环节,让审批事项全过程“看得见、管得住”。
综合执法“一队伍”,
看得见又管得着
渣土车抛洒滴漏,城管局派人赶来,渣土车早没了踪影;群众举报发现大量过期药品,环保部门来了,要请食药监、城管等部门协助,一来二去,药品早已被转移……
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这是很多经济发达乡镇面临的现实管理难题。2012年10月,徐霞客镇综合执法局挂牌运行,由98名执法和协管队员组成的综合执法队,统一行使城管、环保、安监、食药安全等13个上级部门下放的765项行政处罚权限。
“这是一支全能型执法队伍。”徐霞客镇副镇长李强话音刚落,镇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就接到一起案子。执法队员徐军毅和钱兴鹏前往镇里一家企业开展例行环保检查,发现企业存在未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情况。两名执法队员一边向指挥中心报告,一边根据《安全生产法》,当场开具行政处罚文书,并通过随身携带的执法终端将此次执法情况上报给指挥中心。
徐霞客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按照“队长专家型,队员复合型,队伍全能型”模式,分区域设置3个综合执法中队,有效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重复执法等问题。通过移动终端和执法APP,执法队员能够快速出击现场,精准解决问题。通过综合执法系统的双随机、数据采集、执法记录、双向推送等程序设置,杜绝执法过程中人情监管、任性检查等现象。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徐霞客镇创新执法体制机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执法流程,变“灭火队员”的被动式执法为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多元监管治理体系,是其他地区经济发达镇值得学习借鉴的重要经验。
镇村治理“一张网”,
打通服务“最后100米”
徐霞客镇新须毛村村支委委员季佳娜,还有另一个身份:网格员。每天巡查不少于2小时,季佳娜要随时响应村民的各种诉求,为有特殊需求的村民提供“上门代办”服务,还要配合镇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局,处理特殊疑难问题。
上面千条线,在基层化为“一张网”。按历史沿革、现实需求、发展愿景和乡土风情四个维度,徐霞客全镇划分为21个一级网格和179个二级网格,逐步构建1个指挥中心、21个一级网格、179个二级网格、N个社会公共管理系统的“1+21+179+N”体系,同时将网格管理延伸至21个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在新须毛村便民服务中心,记者亲身感受“镇村治理一张网”的村级改革成果:1个综合窗口,工作日随时有人“在线”,可为村民直接办理社保、计生等55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6个网格窗口,网格员每天打卡,定时到自己所在的网格区域走访巡查,只要村民一个电话,网格员10分钟内出现。一个“即时即办、上门代办、特事特办”的农村便民服务新格局日渐成熟。
“天上有云,地上有格,格中有人,人能管事,管理有序,序后评估,评后考核,考核入档,归档入云。”徐霞客镇党委书记叶韩清介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6年来,徐霞客镇首创的“1+4”基层治理新模式逐步走向成熟,让企业和群众收到满满的获得感,也推动经济社会裂变式发展。去年,徐霞客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位居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16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