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苏州实践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10
编者按
7月2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的全市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讨会举行,回顾总结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凝聚社科智慧。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主任姜淑萍作了主旨报告,昆山市委等五家单位在“众论小康”环节从不同层面展示介绍了苏州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非凡成就。今特刊发研讨会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从高水平小康实践样本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在邓小平同志“小康构想”的“印证地”,苏州努力走在“强富美高”前列,成为高水平全面小康实践的样本,正在“全力勾画现代化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
苏州的小康社会是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苏州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台阶;2011年,迈上1万亿元台阶;2020年,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常住人口人均GDP在2008年突破1万美元,2020年达到2.4万美元,约为全国人均值的2.4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苏州的小康社会是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常住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06万人扩大到2020年的1274.8万人;机动车保有量451.1万辆,仅次于北京、成都和重庆。从“消费城市”转型为“工业大市”“进出口大市”“开放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前三,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列全国第四,累计使用外资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三。是全国开放载体最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苏州的小康社会是高品质的小康社会。2020年,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82元,在全国城市名列前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基本均衡发展市(区)比例达100%。建成城乡“10分钟文化圈”,国民体质合格率超95%,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体育场地面积全面提高。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苏州的小康社会是高共享的小康社会。围绕对口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工作。以帮扶援建为主,全面推动南北挂钩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合作共建一大批园区,协助对口地区或兄弟城市提升产业层次,共奔小康社会。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苏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率先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高质量经济迈出更大步伐;二是高品质生活实现更优提升;三是高颜值城市展现更美形态;四是高效能治理取得更新突破。
从统计视角看苏州小康发展历程
苏州市统计局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高水平小康,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以统计视角可以看到苏州小康进程发展五大鲜明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52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不到5亿元,1988年经济总量迎来第一次跨越,GDP首超百亿元;1996年实现第二次跨越,GDP迈上千亿元台阶;第三次跨越是2011年,完成了GDP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跃升;2020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实现了第四次跨越,人均GDP2.3万美元,接近世界排名35位左右国家的人均GDP水平。
第二个特点是: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强力支撑。全市市场主体276万户,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50亿元起步,“十三五”时期始终稳稳站在3万亿元的台阶之上。苏州的制造业涵盖31个行业大类、161个行业中类、483个行业小类,有9个行业大类的产值超过千亿元,是国内制造业体系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
第三个特点是:开放型经济和内生发展动力的融入与结合。1978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400亿美元。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80%的地区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苏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统计数据反映,贡献了62%税收,5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第四个特点是:改革创新始终贯彻小康建设全过程。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释放活力,推进改革创新、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增创苏州发展的新优势。从逐步发展乡镇企业,到大量引入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苏南模式”基础上创造了引人瞩目的苏州奇迹。当前正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加大工作的研究性、探索性、开创性力度。
第五个特点是:始终坚持富民惠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把改善民生纳入小康建设总体布局,把老百姓认可度作为改革发展和小康建设的衡量标准,对照国家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20年人民生活大类的综合实现程度达到100%,13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苏州的小康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苏州样本”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主任 姜淑萍
在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隆重气氛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光时刻,召开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讨会,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979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为验证这个小康目标是否切合实际,1983年初邓小平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实地考察,2月6日下午抵达苏州。江浙沪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使邓小平同志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考察情况,特别介绍了源自苏州现实情况的“小康社会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大大丰富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引发他设计出了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新的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大对第三步目标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并提出建党一百年时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和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了实现党确定的宏伟目标,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意味着我们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意味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意味着我们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铁一般的事实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苏州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印证“小康”战略构想的地方,也是党中央殷切希望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为全国小康实践作示范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对苏州发展有着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州这座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古老城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造就一个又一个“苏州奇迹”。从以农业为主,到发展乡镇企业,到大量引入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工业反哺农业,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从扩大规模到转型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苏州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勇立潮头,走在全国的前列,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改革创新的锐气、兼容并蓄的大气、求真务实的底气,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苏州样本”,交出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骄人答卷。苏州的鲜活实践和出色成就,有力回答了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上,相信苏州一定会继续坚定地立在时代潮头,走在前,做示范,创造更大的奇迹,积累更多的经验,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出更加壮丽的苏州新篇章。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力走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前列
中共昆山市委员会
昆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交出了一份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小康答卷,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一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让“经济强”成为全面小康的稳固基础。全面打响“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大力推进产业科创中心建设,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达139名、高新技术企业达2014家、上市企业达39家。国务院批复同意昆山试验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昆山获批全国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
二是以人民幸福为追求,让“百姓富”成为全面小康的鲜明标识。借智借力谋划推动城市定位更明确、城市功能更完善、空间布局更合理、城市治理更高效。统筹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保障富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23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7:1。大力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丰富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17%。
三是以生态绿色为导向,让“环境美”成为全面小康的最靓底色。大力推进“美丽昆山”建设。每年排出“百项生态文明实事工程”,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机制,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苏州市级三星级康居乡村220个,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
四是以文化繁荣为支撑,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全面小康的核心特质。推出昆山市民“文明十二条”,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规划建设文博中心、传媒大厦等重大项目,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聚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连续三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设立“昆山市顾炎武日”。
昆山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奋力描绘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中的“最靓风景”。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临沪对台优势,更宽视野推进高水平开放;三是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更实举措创造高品质生活;四是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更快步伐实现高效能治理。
创出一流业绩 美美与共奔小康
江苏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主体,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上世纪80年代,崔根良退伍后回乡创业,接手倒闭的农机厂,创办通信电缆厂,30年来靠着“敢为人先、敢创大业、敢攀高峰、敢争一流”的亨通“四敢”精神,完成了从无名小厂到行业冠军,从民营企业到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从本土企业到国际化企业的一次次跨越,全面融入小康社会建设中。
在一轮轮发展中,亨通集团为地方经济、稳定就业、保障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30年来,公司从最初78名员工发展到超2万人,实现利税50多亿元,每年解决1.5万个就业岗位,先后安排3000多名残疾人到企业工作。集团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以海外市场带动国内市场,以国际技术带动国内产业链转型升级,建成11个海外产业基地,市场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光纤网络全球市场占有率20%以上。从2009年开始研发生产海底光缆,经过10多年核心技术连续攻关,已在数十个国家承建国际海缆网络系统超7万公里,占全球市场份额15%左右,跻身国际海洋通信“全球俱乐部”,打破欧美对国际海缆通信的长期垄断。目前正在投资建设连接亚非欧三大洲,中国第一条完全拥有自主产权、自主研发的海底光纤技术及网络系统,打造安全可控的“一带一路”信息互联互通高速公路,为国家战略担当民企责任。
亨通集团坚持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第一责任,连续十年开展“助残圆梦行动”,让7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共享小康生活,相继设立亨通美德基金、拥军关爱基金,先后参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老区扶贫、红色扶贫等数十个项目助力小康建设。
高质量发展绘就全面小康的永联样本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
1970年在长江边围垦建村的永联村,只有700多人,800多亩地。1978年,全村欠债6.4万元,是张家港市最小最穷的村庄。小康社会建设征程中,永联村由小变大、由穷到富,2020年全村工农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利税60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约6万元,区域内居住约2.5万人,呈现出一幅“小镇水乡、绿色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生动画卷。
实现全面小康,产业兴旺是第一要务。1979年至1983年,永联村聚拢能工巧匠,陆续创办了枕套厂、花砖厂、玉石厂等8个小工厂。1984年,筹资30万元创办轧钢厂。此后,永联村抓大放小,陆续关停其他小工厂,集中精力办好轧钢厂。2002年,村党委决定上马炼钢项目,只用了341天时间便建成百万吨炼钢项目,步入发展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后,永钢集团加快转型升级。目前,永联已形成钢铁、金融贸易、建筑建材、循环经济、新能源、现代农业、旅游等7大产业板块。
实现全面小康,治理体制机制是保障。实行政经分离,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对村集体产业、资产进行市场化管理,成立永合社区居委会,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设立家庭文明奖,以家庭为单位推行文明积分制,评选金质、银质、铜质文明家庭,规范居民文明行为。
实现全面小康,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是关键。永联村先后合并周边四个行政村,并村过程中坚持村民不分新老,人人待遇平等。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保留永联村集体持有永钢集团25%股份,每年分红2亿多元,为村民种下一棵摇钱树。多举措保障村民充分就业,2000多名永联人先后进入永钢集团工作,成立劳务公司、保安物业公司,直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永联将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建设智慧永联,推进治理现代化;三是深入推进“美丽永联”建设;四是着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和经济收入,力争到2025年,实现村民分红翻一番,文明素养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