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琢“三维空间”,昆山巴城奋进全面小康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9-07
如一块绿色翡翠镶嵌在昆山西北部的巴城镇,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擦亮“昆曲小镇”“巴城古镇”“文旅小镇”特色品牌,匠心雕琢“三维空间”,朝着打造经济稳健、环境宜居、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民生幸福的美丽巴城加压奋进。
今年以来,巴城镇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以比学赶超的昂扬姿态,冲刺冲锋的拼搏状态,全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据统计,前三季度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工业总产值267亿元、工业投资7.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9亿元、到账外资400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9%、2.1%、58.4%、7.4%、135.3%。
构建“绿色空间”,刷新发展底色
漫步巴城乡间,干净的路面、繁茂的绿化、清澈的河水、美丽的文化墙……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新画卷映入眼帘。在武神潭村,小桥流水、干净秀丽、白墙黑瓦、花海绚烂,让人仿佛置身水墨画中,神清气爽。这里是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昆山市特色田园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留下了坚实足迹。
武神潭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河道管护、村容村貌提升等为工作主要方向,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充分展现更具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的美丽村庄,村民幸福感、满足感得到显著提升。
巴城镇地处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自然环境优越,生态是这里最亮丽的一张名片。该镇持之以恒推进“天更蓝、水更清、家更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吹响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冲锋号。镇党政班子负责人带头参与清理行动,以“三清一改”“厕所革命”为工作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进环境长效管护。
提升推进村容村貌,摆脱“扫扫地、刷刷墙、种种树”的村庄整治老路子,而是内外兼修,巧施笔墨,绘就有质感的田园梦。此外,全面做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住家船清理整治等工作任务,持续推进保留垃圾分类等工作,打造共享式“生态红利”、分享式“绿色福利”,走出了一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巴城路径”。目前,16个行政村已完成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匹配的具有江南韵味的村庄特色风貌,让绿水青山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最亮的底色。
前些年,巴城镇正仪片区的筛姑泾河沿岸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污水排放不达标,导致河道水质常年黑臭,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困扰。随着多轮生态治理,如今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空气中的异味不见了,河水也变得清澈了,就像10多年前一样!”在筛姑泾河畔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金梅根欣喜地说。
大环境整治好了,一批小游园的建成也扮靓了镇区乡村,曾经荒芜的空地变废为宝,成为树影婆娑、鸟语花香的小游园。作为一项“绿色工程”,巴城镇打造的小游园有特色、有品味、有文化,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不等,从“细”处下功夫,在“实”处予方便,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等诸多民生需求,打造成居民户外休闲好去处。
提质“文化空间”,彰显发展特色
“范蠡游春遇西施,一见钟情定终身;东施难威巧笑颦,西施想郎病在心……”10月24日晚,在2020昆山巴城·重阳曲会开幕式上,巴城版《浣纱记》正式首演,与观众见面。唱词典雅优美,唱腔清丽悠远,布景雅致古朴,给人独特文化视听享受。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仍然意犹未尽,此外还有近36万昆曲爱好者通过直播观看了演出。
《浣纱记》与巴城的故事,始于400多年前。明代戏剧家巴城西澜槽村人梁辰鱼以“水磨腔”填词,创作了历史上第一部昆剧《浣纱记》,对我国戏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巴城版《浣纱记》由平均年龄80岁的“昆剧幕后天团”携手苏州昆剧传习所年轻昆曲演员共同打造,首演反响热烈。
除了《浣纱记》首演,今年的重阳曲会作为今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诗文书法篆刻展、昆剧演出、古琴雅集等丰富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昆曲研究者、表演艺术家以及昆曲爱好者,在此共同探究昆曲渊源,研讨昆曲文化,弘扬中华瑰宝。
巴城镇是百戏之祖昆曲的源头,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法、昆曲)。为擦亮这块文化“金名片”,巴城镇与社会各界联手,共同做好昆曲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以巴城老街为核心重点打造融历史文化展示、昆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保护、名人文化集聚为一体的昆曲小镇特色街区,传承发扬昆曲大美。
如今,昆曲长廊、昆曲学社等新建场所与悠长昆音古今相映,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英工作室以及小昆班内的婉转行腔与大美昆曲形神相汇,昆曲讲座、社友拍曲等活动与婉转昆腔雅俗相伴,同时吸引了昆曲酒业、水磨韵主题餐馆、拾画书吧、水磨雅集文创店、龙云崌昆曲茶楼、“巴溪驿站”主题邮局等昆曲产业入驻,使昆曲融入生活创新发展、融入旅游转型发展、融入规划特色发展。
今年,巴城镇更是在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当地的人文非遗、历史民俗、自然资源和文旅经济相结合,围绕“食、购、娱、读、展、游”全面打造文旅夜间经济体系,叫响“夜宴巴城”夜间经济品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巴城老街上的昆曲文创“打卡点”内游客人流如织,沿街灯光绚丽迷人、美轮美奂,餐饮店内的顾客吃得正酣,昆曲名人工作室内传出了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多元化“夜经济”在巴城再度活跃。夜经济不仅是巴城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张美丽的名片,代表着巴城的形象和竞争力,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动力。
聚焦“民生空间”,提升发展成色
今年91岁的孙阿婆,入住巴城镇敬老院全护理照料已经4年多了。“这里环境好,伙食好,我住在这里很开心,子女也放心。”
在巴城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九如城阳澄湖康养中心),66岁的张凤娥正在护理人员陪同下,进行手部功能恢复训练。张阿姨此前因脑梗造成身体半边麻木,无法用力。6月初她住到养老服务中心,开始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张阿姨说,之前左手一点东西都不能拿,拿起东西就要掉地上,现在大有改善。
对于在巴城居住的老人来说,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一直以来巴城镇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围绕老年人的生活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照料服务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机构养老为中心,逐步辐射到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形成区域养老服务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技能培训、业务交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巴城镇老龄事业有序推进,社会敬老氛围日渐浓厚,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顺民心,厚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为顺应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巴城镇以民生实事工程为抓手,以托底救助困难群众生活,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为主线,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精准帮扶工作稳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组织工作“百花齐放”、优抚安置工作全面铺开、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交出了一张张温暖人心的民生成绩单,随着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落地,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办成,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巴城镇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有序推进集聚提升类村庄建设及农房翻建工作,顺利推进凤瑞园、古澄花园、红杨小高层等动迁安置房建设,推动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规范化运营管理、乡镇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厕所革命”等各类民生项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持续完善区域教育资源,推动构建新常态下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目前,信义小学已投入使用,巴城高级中学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构建立体交通纵横织网,正仪板块纳入苏州城市轨道交通版图,实现和主城无缝对接……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如花般在百姓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