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人才·聚丨葛爱华:全面乡村振兴 我在睢宁庄楼同行

来源:“学习强国”徐州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8-10

“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让低收入户过上好日子。”这是省委驻睢宁县帮扶工作队队员、王集镇庄楼社区第一书记葛爱华一直秉承的初心与使命。自2020年3月来到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他吃住在镇,工作在社区,竭力帮农扶农助农,干成了一系列实事好事。

7月13日,冒着大雨,记者来到王集镇庄楼社区,探访葛爱华在社区里做的几个项目。

视角一

菊花地头的第一书记

庄楼社区合作社今年拿出50亩地试点栽植杭白菊

7月13日上午10时,大雨间歇,葛爱华就急忙跑到社区东北头的菊花地里看苗情长势。“没有积水,但草有点多,要赶紧除草,不然会影响菊花生长。”葛爱华说。

“等草再长高点,社区里找几个人一天全拔完,不耽误事。”一旁的庄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新宇笑着说,“现在用工可不便宜,咱得省着点。”

这一片50亩菊花苗是葛爱华今年的“心头肉”,他有点空就到地头来看看。

王集镇庄楼社区是传统的农业社区,人口约1300人,耕地约2600亩,多年来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如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集体增收,葛爱华驻社区伊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麦收前夕,经过葛爱华积极引荐,庄楼社区“两委”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决定引种“杭白菊”,6月初在社区合作社的50亩土地上进行了栽植。

“‘杭白菊’是菊花茶中最好的品种,土壤适应性强,正常情况下亩产值6000元至7000元,纯利润十分可观。”葛爱华满脚泥泞,却十分高兴,“我们要在合作社的土地上,栽上花,结出‘果’,‘生’出钱,一来带动居民劳动就业,二来壮大社区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视角二

高大的联合收割机

庄楼社区机库

豆大的雨点又落下来,跟着葛爱华,记者来到庄楼社区南边。眼前,一座蓝色的建筑格外醒目,这是葛爱华利用帮扶资金建设的简易机库,面积有600平方米。机库里面整齐停放着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这一台台农业机械都是葛爱华的后方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资购买的。

“这个大家伙是干啥用的?”眼前一台“体形”庞大的农机让记者有点惊讶。

“这是雷沃谷神小麦联合收割机,它的特点是作业高效、脱粒能力强,操作也简单,卸粮更方便。”给记者“科普”了一番,葛爱华说,“虽然一年只能在夏收时使用,但夏收时很难租赁到机器,而且人工成本太贵了,幸亏买了农机,抢到了农时。”

2020年3月,葛爱华初到庄楼,与社区干部深入沟通现场调研,与群众和种植大户充分交流,找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建设能给集体和社区居民增加收入的帮扶项目。

“由于我们后方单位支持有力,拖拉机、收割机、三轮车很快购置到位,在2020年秋收秋种和2021年夏收夏种时派上了大用场。”葛爱华说,“以前合作社没这些设备,抢收抢种时就得去别的地方租,现在好了,仅仅一季就能节省农机租赁费用3万元,还能对外出租使用。”

庄楼社区第一书记葛爱华(左)和庄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新宇在讨论如何实现集体增收

“葛书记给社区里办了大好事。”庄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新宇接过话说,“600平方米的机库不仅能存放农业机械,还能用于收储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外面1000多平方米的晒场已经铺好,以后作物晾晒都方便了。”

视角三

开心忙碌的女工

小饰品袖套加工项目让社区10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冒着雨,葛爱华又来到位于庄楼社区西侧的小饰品加工项目车间。

这里说是车间,其实是原来老旧的社区卫生室改的,两间屋里缝纫机和袖套摆放得满满当当。

“葛书记,你又来啦。”看到葛爱华站在车间门口,正在做工的一位老年妇女笑着打招呼。

“她叫周钦美,今年71岁了,在这儿做零工快一年了,一天能收入30元左右。”葛爱华告诉记者,这个小饰品袖套加工项目是由帮扶工作队出资4万余元开办的,不仅帮助社区里10户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而且每年能为庄楼社区集体收入增加至少3万元。

“我们总共购置了9台缝纫机,主要用来生产袖套。”葛爱华指着屋里忙碌的女工说,“她们做工时间灵活,随时走随时来,家里的事一点都不耽误,做辅助工一个月能挣到800至1000元,技术工能挣到2000多元。”

“如果说做好当下是驻社区第一书记的应有之义,那么积极谋划未来同样是我作为驻社区第一书记的应有之责。”葛爱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买农机、打机井、开展小饰品袖套加工项目;今年修晒场、建公厕、装路灯、种菊花,葛爱华这位“第一书记”帮扶的脚步越迈越快。

有产业帮扶做支撑,有民生项目做依托,在葛爱华的带领下,庄楼社区的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20.12万元迅速增加到2020年的50.8万元,2021年有望达到70万元。

“全面乡村振兴,我在庄楼同行!”葛爱华郑重说道。这是一名党员的承诺,这是一名帮扶队员立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