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丨扬州仪征:科技镇长带动“科技增长”
来源:“学习强国”扬州学习平台 日期: 2021-11-25
5月20日,30盏太阳能杀虫灯安装到了扬州仪征惠农黑莓园和恒华天马生态园,这是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病虫测报科科长朱凤为仪征争取到的第三个惠农项目。自挂职仪征马集镇党委副书记以来,朱凤不仅帮马集镇成功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还为该镇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1000万元。
朱凤是江苏省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仪征团成员之一。去年8月以来,这个由10人组成的仪征团,先后对接32家高校院所,帮助企业签订62项合作协议、解决25条技术难题。仪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顾伟说,仪征人才工作考核2019年位居扬州第一,离不开科技镇长团的助力。
科技镇长“挂职”更“挂责”
仪征团的10位成员,大多来自外省市高校。如何凝聚人心、管理队伍、多出成果?仪征团团长、来自扬州大学的尤玉军说,既要靠制度管好队伍,更要靠事业激励人。
翻开《仪征科技镇长团工作简报》可以看到,2019年8月1日起,仪征团完成轮换,全体成员开始大调研,进园区、走企业、访乡镇、问发展;次月4日,仪征团月度例会上,每位成员都亮出了自己的任期目标。
“挂职”重在“挂责”。在仪征市委组织部协助下,仪征团每位挂职干部都参与实职分工,实施“积分制”目标管理,每月评选“月度之星”“进位之星”。10位成员不约而同聚焦重点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人才工程,并列出年度目标责任清单。
“挂职”重在“挂事”。仪征团成员、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振华联合扬州大学的科技团队,为刘集镇一家钣金板材企业研发智能仓储定位系统,降低企业库存量和成本;仪征团成员、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朱珠邀请母校科技团队来月塘镇,与当地企业开展自动化设备科研合作。每位成员都把所属高校资源与仪征地方需求结合起来,落实到课题项目或实事项目。
“挂职”重在“挂帅”。挂职仪征市副市长的尤玉军,家住扬州,距离仪征仅40分钟车程,但他每周只回家一次。短短9个月,他跑遍仪征所有园区和乡镇,从工业经济、农旅融合到集镇规划,他牵头起草完成3篇调研文章,查找整改问题25条,提高了“产学研”对接精准度,实打实推动一批重点招商项目落地。
科技镇长带来“黄金万两”
2020年4月,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发榜,仪征市马集镇成为扬州市唯一入选乡镇。该镇自2013年以来,引进种植黑莓40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黑莓集中种植和深加工区域,并带动融合采摘体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朱凤到任后,主动拜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同志,指导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提炼出“招来一个黑莓产业,建起一座产业融合强镇”的马集镇发展模式,并争取到1000万元国家专项扶持资金。“科技镇长带来‘黄金万两’。”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辉这样点赞朱凤挂职成果。
科技镇长也带来了“经济增长极”。仪征团每个季度策划举办一场“科技项目路演”推广活动,从汽车电子、数控机械到新型材料,一场路演服务一个产业。在2019年12月10日举办的“凤来仪”高层次人才新材料项目路演活动现场,新能源电池、智能传感器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仪征汽车工业园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仪征科技镇长团促成多个项目进入园区发展,成为园区“经济增长极”。“产才融合促汽车产业创新蝶变”项目,荣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
科技镇长还带来了“凤来仪效应”。短短9个月,仪征团先后招引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12名高层次人才来仪征创新创业,组织50多家企业向省内外高校发布1212个工作岗位,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科技智囊团”变“校地双面胶”
今年41岁的吴键,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从2017年至今,连续挂职仪征市三个批次的科技镇长团,是唯一的“老三届科技镇长”。三年来,他为大仪镇研发智慧路灯项目,打开了国际市场;为陈集镇苏胜养猪场设计智能化生猪养殖系统,每年可省下人工成本30多万元。如今他又牵手南理工,参与“三生猪场”15万头肥猪项目的技术合作。
来自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胡永兵,挂职仪征汽车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以来,经常带着技术团队从合肥来扬州,把生产车间延伸为高校实验室,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还帮助园区介绍了3个项目,其中3000万元的汽车电子项目5月中旬已经注册落地。
短短9个月,仪征科技镇长团发布高校成果154项,帮助企业签订合作协议62项,推动组织申报获批省科技副总类双创博士35名,与地方企业形成全方位长效合作机制。
仪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彩云表示,一批批科技镇长从技术“翻译官”变成了项目“服务员”,彻底改变了“产学研”若即若离的现象。科技镇长团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变成了“科技增长团”,成为校地合作共赢的“双面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彰显了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