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势!变!新!韧!四个关键词看常州如何奋力走在现代化前列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0-12

秋高气爽,喜迎盛会。9月23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厅隆重开幕。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代表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 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 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的报告。

今天,新华日报推出万字长文记录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铿锵足迹,解码532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深厚内涵 。

一个“势”字,科学识势、系统谋势、扎实蓄势、全面起势、合力成势,既积势蓄势谋势,又努力取势起势兴势。顺发展大势而为,乘战略之势而上。

一个“变”字,记录“强富美高”这五年的时光长卷。我们看到了发展格局之变、产业质态之变、民生改善之变、生态环境之变,更看到了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之变。

一个“新”字,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中轴崛起新能级!

一个“韧”字,千磨万击还坚劲,阔步征程向未来!

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

我们看到了,世界潮流,浩浩汤汤。

我们记录着,使命担当,实至势成!

物体在运动中加速度,获得更多能量,如水滴石穿,是为势。

区域在发展中抓机遇,借力战略机遇,释放更大动能,亦为势。

顺发展大势而为,乘战略之势而上。

“势”标示着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对“势”的认识和考量,影响着事物前进的方向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势”的把握,“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指出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多次强调要学会“顺势而为、应势而变”。

这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常州正站在时代高度,用战略眼光把握时与势,科学识势、系统谋势、扎实蓄势、全面起势、合力成势,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

因为,我们的坐标变了。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地处长三角交汇点的常州,有着天然的“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牵动着沪苏浙皖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对于全省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具备战略意义。站上国家战略的风口,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因为,我们发展的势能变了。我国正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恰是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的全球化制造,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借国家战略声势,放大区位优势;用政策集聚优势,转化跨越发展态势;用不断升级的势能,提升全力担当历史使命的恢宏气势,呼应江苏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大势!

谋势取势,厚植优势。发展起势,势如破竹!

一个“势”字,精准描绘常州在国家战略和全省现代化新蓝图中的主动担当和积极作为。审时度势,常州正把诸多优势转化为“十四五”跨越发展的“如虹气势”,形成交通区位、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安全发展齐头并进的“破竹之势”!

这是厚积薄发追赶标兵的爆发力——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苏南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工业用电量等核心指标增速均居苏南第二。其中,工业投资增幅首居苏南第一。5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达7805亿元,今年将突破8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5万元,跻身全国十强。

这是心无旁骛坚守实业的定力——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上市企业达到79家,隐形冠军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这是创新日新勇争一流的活力——聚资源、补短板、强主体、活机制,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际合作创新园区位居全省第一,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省“双创”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全省第一。设立400亿元政府科创资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让创新创造成为龙城大地上的滚滚热潮。

“势”在必“行”,恰逢其势。

“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这是常州最鲜明的发展特质和最生动的城市画像。以系统思维谋划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

这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再出发”!以系统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常州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作为整体发展观,一起“落子”、统筹推进、一体贯彻,引领常州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阶段,聚焦主战场,发力双循环,打造新中轴,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全面再夯实!

这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依归“再谋势”!“五大中轴”、五轴联动,突破地级市思维,融入都市圈大潮,拉开大框架、构筑大平台、做优大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搭建起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三个中心”、聚焦重点攻坚突破,形成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发展格局中的城市标识,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彰显常州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优势;“两大示范”、筑牢基石,进一步拓展城乡空间、做强城市功能、加固安全防线,提升城市服务力和承载力,夯实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底板支撑。

这是现代化新征程的“施工图”!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是不断探索前行的全新事业。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找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点和主攻突破口,才能把城市定位变成发展地位。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价值”!把“人”作为最核心、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从“星期天工程师”到产业创新共同体,从“专精特新”小巨人到隐形冠军之都,从大国工匠看常州到产教融合全国首个示范城。常州,让科学家、企业家成为创新赢家,让工匠人才、青年创客与之双向奔赴,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好风凭借力。 全面起势,乘势而上。

驭势者赢,“势”在人为。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努力取势起势兴势。常州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转型创新的加速期、能级提升的突破期、城乡一体的融合期,由量变到质变的势能,正加速积聚。

更系统落实新发展理念, 更高标杆追求示范引领, 更具人民视角引领共富, 更具韧性安全协调发展。

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促进共同富裕,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积势腾飞,未来已来。

势能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喷薄而出、不可逆转。变单点优势为全局胜势,一个“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现代化常州,渐行渐近!

这是发展格局之变;

这是产业质态之变;

这是民生改善之变;

这是生态环境之变;

这是精神状态之变。

时间,会清晰刻下奋斗者的足迹。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

以广袤大地为纸,以拼搏奋斗为笔,

“五年成绩单”厚重提气,书写气势恢弘的精彩答卷。

常州交出了一份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成绩单。

视野更宽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交融,给常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支撑。深融都市圈,发力一体化,着眼国际化,常州正在更大棋局上打造“长三角新中轴”。从陆地到天空,从地下到水上,快速增长的交通动脉,勾勒着常州交通中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3.15亿元,年均保持18%的增长速度。公路网密度与质量全省领先,“两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铁路设施快速发展,“四横一纵”铁路通道形成;常州机场按4E级改造完成,获批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口”字形高等级航道基本形成,港口设施能力大幅提升。

能级更强

五年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达7805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5万元,跻身全国十强。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6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

“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机制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常州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93%以上事项实现不见面办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率先启动国家职教高地示范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3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推动各地构建“一区两园”开放创新格局,2个国家高新区排名持续提升,中以常州创新园打造国际合作新典范,中德、中欧、中瑞等成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

产业更特

产业强则城市强。五年来,坚持不懈兴产业促转型,经济规模实力迈上新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项目建设厚植优势、创新动能加速蓄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企业主体壮大成长,交出了产业强市的过硬答卷。

心无旁骛坚守实业, 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上市企业达到79家,隐形冠军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通过智造车间、智能工厂的“点”上开花,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线”上发力,智能制造示范区“面”上布局,推进智能制造全“链”提升、全域布局,夯实“国际化智造名城”产业根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向发力,1万余家企业触网上云,打响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品牌。

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激活“第一动力”,捧出力度空前的“创新20条”。纵深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达249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全社会R&D占比达3.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2020年,常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16位。常州“创新之核”——科教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荣获2020卓越创新创业园区。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分别列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第23、38位,较2015年分别前进19、21位。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省“双创”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全省第一。

百姓更富

围绕“八个更”,把老百姓的“关键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在全省率先实现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持续排查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大板房专项整治等民生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加快优质教育均等化,教育现代化水平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公共卫生不断加强,三级医院实现区域全覆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健康养老“三项融合”机制全国推广。社会保险提标扩面,住房保障全覆盖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颜值更美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沿江1公里范围内危化企业全部关停,破解“重化围江”,打造常州样板。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生态环境指标持续改善,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成为2019年度全省唯一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的设区市。

让城市文脉和烟火气重回老城厢,打造青果巷、环球港等文旅新地标,环球恐龙城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标识深入人心。

以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为抓手,让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14个美丽乡村示范点、1238个美丽宜居乡村,创成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5个省特色田园乡村,溧阳“1号公路”获评全国美丽乡村路。“都市里的村庄”,让阡陌崛起,让乡愁安放。“拥有田野的都市”,远望有田园,近观像都市,让田园成为家园、乐园。

文明更高

社会文明程度高,既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综合体现,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和谐之风吹遍城乡。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融入日常。文明城市建设再攀高峰,高水平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被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开,“道德讲堂”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文艺精品创作再攀高峰, 原创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创新实施“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模式,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推行社会治理创新重点项目绩效管理,群众安全感、政法队伍建设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连续4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蝉联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长安杯”,成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从构建以常州三杰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教育阵地,到深入人心的红色文艺经典作品、广受追捧的“红色+”特色旅游线路,“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已成为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以信仰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这是新发展阶段的再出发,聚焦主战场,引领高质量;

这是新发展理念的再夯实,发展更韧性,安全新示范;

这是新发展格局的再锚定,畅通双循环,打造新中轴!

新定位,“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新战略,“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努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

新征程,奋力走上新的赶考之路,走在现代化建设前列。

这条交通中轴, 畅通主动脉构建大格局

站在长三角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角度,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常州正成为区域性的枢纽城市。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各地纷纷围绕仓配一体化、供应链、冷链运输等推出加码举措。制造业与物流业正在碰撞出流量经济的精彩火花。

纵观全球城市,枢纽多位于中轴之上。在“流量型经济”的新语境中,一座城市如何打造枢纽中枢和流量入口,助推打造中心节点、双循环战略链接,创造出新的产业空间和盈利模式。

作为全国唯一机场、高铁、高速、水运4种运输方式在15分钟左右能够完成转换的城市,常州瞄准了综合交通的三个核心要义:通道、枢纽、网络。

打通天堑通道,完善综合交通大通道,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常宜高速、溧高高速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通车,圆了多年“地铁梦”。

提升枢纽能级,提升综合交通体系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和连接速度,打造枢纽引领、通道支撑、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枢纽+通道+网络”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实现“联动沪宁、辐射南北、中轴支点、融合一体”。

打造要素网络,增强要素集聚“向心力”、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畅通现代化常州的“主动脉”,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1小时通达长三角。

从“三纵四横”的高铁网和“三主五辅”铁路客运枢纽,到全力打造“高速中环”,常州正形成交通骨干网,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流量吸引的吸引力。常州港持续升级、奔牛机场扩容提升、常州—上海海铁联运班列、常州—马尼拉国际货运航线、“常西欧”班列正式开通……这些要素吸引了世界矿山工程机械巨头山特维克。因为产品“大块头”,厂区要求承重30吨且兼具物流便利和测试区域,“我们在全国寻找了一年,最后在常州找到了!”

从这个角度看,物流产业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体两翼。常州壮大高铁货运、冷链物流和全货机物流,旨在建立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物流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天然具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这是常州在“十四五”期间打破发展天花板、增创竞争新优势的“撒手锏”,要把常州距离最短、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物流优势充分凸显出来,成为枢纽引领、通道支撑、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这条科创“新”轴, 全面创新全域高新全球视角

从并跑到领跑,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日前,位于常州的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半导体(异质结)叠层新能源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中心获得三大省级科研平台“创新码”。以创新为使命,赋能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打通转换通道,常州打造的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鲜明的产业导向、传动效应和转化驱动。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谋定快动,奋力打造创新中轴以及建设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产业创新优势、创新策源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书架”搬上“货架”。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让创新链紧扣产业链,承担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200多项,服务瑞声科技、常州四药、千红制药等一批本土企业。用研究院院长陈强的话来说,就是要成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商,让知识、专利转变产品和服务。让更多的“科技之花”在常州结出“创新之果”。

全面创新。常州正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太湖湾科创带发展,勇当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高端新材料上,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着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奋力迈进。

全链创新。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本链全链融合,通过400亿元科创资金,1:4撬动1600亿元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打造一批高端平台,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全球创新。牵手创新的国度,中以常州创新园是国内首个由中以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作为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领航者,在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合作模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集聚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35家。以色列驻华大使潘绮瑞表示,在疫情之下还能有如此发展速度十分不易,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建设,把常州园区打造成两国创新合作“皇冠上最闪亮的宝石”。常州正持续提升中以、中德、中日韩、苏澳等合作园区承载力。支持龙头企业境外投资、跨国并购,培育更多像金晟、瑞声、恒立等具有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常州正在谋划举办对标创新名城、对话名校名企的“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系列活动,打造最佳人才栖息地,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成10万套人才公寓、100万平方以上创客空间,让常州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这条产业“智”轴, 链接双循环战略节点

6年6次投资4.2亿美元,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建设全球最大转向系统制造基地。

锻造头发丝1/50的黑黄金,碳纤维企业科泰思融合德国血统、中国制造助力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天合光能携手全球风能委员会、意大利新能源巨头Enel Green Power、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等,共同成立全球可持续能源联盟,打造双碳标杆。

全球化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常州这座国际化智造名城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获评国际合作园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对标德国制造,引进德资(含德语区)企业40多家,将打造长三角德资企业集聚新高地。

“产业地标”更特,常州着力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精心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人才资源等现代服务业,培育2-3个产值超三千亿元的地标产业,支撑工业规模总量早日突破两万亿元。

“常州造”更具国际范儿。抢抓双循环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恒立在开放中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加快“走出去”步伐,先后并购了德国INLINE、日本服部精工等品牌工厂,形成德国、美国、日本、国内的四大研发中心,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出口贸易、海外设厂、跨国收购和全球研发“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数智迭代新动能。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常州新誉中标国内首条无人驾驶跨坐式单轨项目。运用无人值守UTO运控技术,实现车辆从休眠、唤醒、自检,到出库、停站、开关门、发车、入库、洗车等全流程无人化。从充电桩、光伏板到打造全球领先的移动能源网……在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数智时代,常州超过1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其中省星级上云企业家742家,总数全省第三。

产业数字化,推广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为传统企业转型安上智能大脑、接上互联云端,插上腾飞翅膀。数字产业化,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导产业,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中心、长三角产业互联网应用中心等建设,让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常州,正从制造时代加快跑进数字时代。

这条生态“绿”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实施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贡献常州力量,常州加快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依托“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春江潮水连海平,无边江景一时新。沿岸的工厂码头正化身为柳堤苇岸,日渐清澈的江水里江豚活动明显增多。围绕“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主线,沿江化工园区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引进包括总投资30亿元的中简科技高性能碳纤维在内的17个高质量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以中简科技、新创碳谷、科泰思等为代表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和以合全药业、齐晖医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集群。

聚焦大保护,始终把保护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紧扣“五新”“三主”新定位和新使命,坚决破解“化工围江”,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持之以恒塑造品牌,加快突出问题整改, 努力把长江常州段建成长江大保护的示范性工程、破解“化工围江”的标志性区域,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试点。

绿色加减法。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筑牢美丽常州的生态基底。聚焦“低效供给、低端产能”坚定做减法,聚焦“高端产能、绿色产业”持续做加法,深入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让常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

这条文脉之轴, 让城市成为休闲度假首选地

厚重丰盈的文化、旅游时尚活力,两者叠加,常州有了“诗和远方”的神韵。以“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的创新精神,常州曾为“资源创造型”的园区旅游创造了绝佳范本,拥有了东方奥兰多的美誉。全市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全省第一)、国家5A级景区3家(全省第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家(全省第二),环球恐龙城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区。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数恢复指数分别位列全省第二、第三。

讲好文化母题,激活城市主场,常州正从主题公园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升级版。这个中秋节,游客们在青果巷提灯赏月、放河灯祈福、听评弹、吃团圆饭……古朴典雅又妙趣横生,还原中秋过节浓浓的仪式感、热闹感。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建设,2020年,常州创建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首次跻身长三角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并入选“中国夜游名城”。在全省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常州环球恐龙城和青果巷上榜。

老城厢,是江南文化的滋生地、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城市精神的孕育地,是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百余位名人大家从这里出发;前后北岸先后走出5位状元、7位公卿、200多位进士;一条大运河,串联起水韵、城韵,“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相融”。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常州籍清代造园大师、叠石圣手戈裕良,成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传世之作环秀山庄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老城厢内近园、约园、未园、意园等近十处园林将成为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集聚群。

带着经世致用、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典籍中的常州、文物中的常州、遗迹中的常州,在穿越时空、融通古今中活态呈现、焕发新生,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辉映,让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城市现代化提供滋养。

壮大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休闲度假中心。常州加快“旅游+”和“+旅游”双向融合,构建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全景全时全龄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施恐龙园东进战略,加快曹山未来城、中沙文旅中心月亮船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预计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

山水融城,城乡无界。把常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在老城厢,在美丽乡村,都是诗意栖居、浪漫生活的网红打卡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中轴崛起看常州。

击楫中流,时不我待!谋定而动,实至势成。

既谈产业韧性,又讲韧性城市;既推动安全韧性发展,又强调发展本身的“韧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首提“建设韧性江苏”,一个“韧”字,已全面融入常州“532”发展战略。这既是新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五大中轴”、五轴联动是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那么“三个中心”、三心聚合,就是聚力聚焦的特色名片,而“两个示范区”,是在更高标杆上探索引领示范、更具韧性发展的现代化“必胜题”。

统筹发展和安全辩证法

韧,亦刚亦柔、张弛有度、刚柔并济。“韧性城市”,是指一座城市拥有足以容纳、维持现今及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管理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必须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和能力,才能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底气和信心。

工业门类齐全、覆盖度全国一流,让常州具备了迈向“产业强市”的天然基因。国家制造业41个大类,常州有36个;207个中类,常州有189个;666个小类,常州有598个。产业类型多样,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赋予了常州产业极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

锻造产业韧性,形成产业梯队,常州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等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工业机器人、碳复合材料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在产业“高原”上竖起更多产业“高峰”。瞄准重大项目招引、重大工程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企业股改上市、民生项目实施等各项目标,挂图作战、挂图督战,惜时如金、决战决胜,从现在就进入“倒计时”、竭力缩短“进行时”、尽早步入“完成时”。1-8月数据显示,常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6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131.6%;工业投资增幅首居苏南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发展和安全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加强全局性谋划,把发展和安全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实现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城市不断提升韧性,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有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以及平和的社会心态、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社会组织,对韧性城市来说都是“必选项”。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常州探索市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常州样板,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良性互动。

“三位一体”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常州已经制定公共安全体系总体规划以及29个专项规划,加快构建全面安全、系统安全、长效安全“三位一体”公共安全体系。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打牢基层治理基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实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行动,加强食品、药品、疫苗等安全工作,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打造风险防控体系。把公共安全的着力点更多放到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上,源头控安、科技兴安,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不断增强安全发展主动权,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安全发展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共创高品质生活

对居民的小家而言,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在于普惠公平的服务供给。“搬出大板房,住进新小区,再也不用担心了!”说起5年来最大的变化,吴全珠老夫妻对大板房专项治理竖起大拇指。“医改后可异地报销80%,看病负担轻多了!”居民王全娣最满意医改带来的实惠。

以人民为中心,5年来常州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近8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6万元、3.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7:1,是全国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位列2020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1位。

围绕“八个更”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月累计民生支出311亿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共推出重点民生项目1595项、惠民实事1681项,1031个村(社区)结对共建、志愿服务全覆盖,市人代会票选的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全力推动富民增收,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3%,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81个计划改造老旧小区中17个已基本完工,数量居全省首位。

探索生活富裕富足、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精神自信自强的共同富裕常州路径,常州促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常有善育”,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多渠道降低生育、教育、养育成本,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

“常有优学”,新建改扩建学校15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1万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解决择校热和学区房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常有健康”,建成常州市医学中心、市二院天宁院区、市中医院钟楼院区等重点项目,新增三甲医院4家,推进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

“常有颐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达80%;

“常有安居”,增加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扩大公积金覆盖面和受益面,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

“常有众扶”,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大救助体系。

城乡融合,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田野里的都市”

当“田园诗篇”与“现代节奏”结合起来,这样的“现代诗”令人怦然心动。走进山水田园画廊、森林康养胜地查家湾,这里保留着自然隽永的乡野风貌,又深度融入都市现代产业版图。政府投入1.4亿元,撬动江苏九洲投资集团投资30亿元。以“乡村美好生活集群”为定位,打造乡村MALL、国风田园(叮咚村)、研学营地、季子书院和康养社区等特色产品,打造城市近郊新乡村、新消费新模式。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常州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等全面融合,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田野里的都市”,加快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城市,统筹推进老城厢复兴、高铁新城建设、“两湖”创新区发展,建设一座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工业遗存、名人旧居的保护利用,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老城厢唤醒记忆、绽放新颜。打造跨江融合桥头堡,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加快建设星耀城、国际人才广场、领航大厦等重点项目;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G42产业创新带建设;着力加强区域间合作,打造湖湾创新“增长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两湖创新区,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让“长三角最美湖湾城”经得住远眺、耐得住细看。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常州样板。更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公园、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推动全市规划发展村庄全部建成美丽宜居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

城乡融合“融”出发展新景,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努力让城乡居民既能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能拥有诗意田园生活,城乡融合蓝图展示了“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都市”,展开了“富庶之城”和“鱼米之乡”和谐交融、美美与共的绮丽画卷。

(常州分社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