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发展高效农业
来源:亭湖报 日期: 2021-10-09
11月13日,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民权村养鸡专业户陈安明的鸡场里来了几位 “特殊的客人”——本村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党员“结对帮扶志愿者”。志愿者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前来为病鸡“会诊”。陈安明感慨地说:“‘党支部+合作社’,真好!”
近年来,便仓镇针对高效农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行 “党支部+合作社”新模式,把基层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水乳交融”,在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
“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在党建创新中“破土”
前段时间,市区蔬菜市场销售形势持续“疲软”,不少地方的菜农为此一筹莫展。然而,便仓镇的蔬菜种植专业户们却在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组织下,秩序井然地开展生产销售,“合作社是我们的保护伞”这句话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便仓镇是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稻种植、蚕桑培育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镇。2005年以来,该镇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障高效农业产业实现最佳效益,先后成立了4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怎样使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真正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龙头?怎样使党组织与经济实体有机结合,从而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镇党委审时度势,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尝试在专业合作社建立活跃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
为使 “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健康发展,该镇制定了《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工作职责》、《合作社社员党员公开承诺制度》、《合作社社员党员包片联户制度》等,并按制度抓落实,建起了合作社党员活动平台,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让合作社党支部在规范的轨道上运作起来,各项组织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产生了良好的合作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党支部+合作社”活力在产业链条上凸显
卞凤罗是便仓镇金陈村党总支书记,也是该村常青农副产品合作社的一名党员。在他的组织下,合作社成立了科技服务队、市场营销队和专业种植队等多支“惠民”队伍,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今年仅种子、化肥、农药、运输四项,就为社员们节约80余万元。
“党支部+合作社”是农村党建模式的一项创新,而合作社党支部也在这一创新模式中不断创新。便仓镇积极探索合作社党员双重管理模式,对党员以其生产经营地为区域,划分包片联户责任区,负责联系本片区内所有非党员身份的社员和3至5个专业大户,作为自己的服务、扶持对象,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难题。
正是从满足社员的愿望出发,各合作社党支部主动与科研院所实行“科技联姻”,参与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新工艺的应用。蔬菜合作社通过与市蔬菜研究所合作,研究推广了四膜两网、病虫害生物化学防治、科学配方平衡施肥等新技术,开发了西洋芹、紫长茄等30多个新品种蔬菜,创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8个,建成了5000亩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党支部+合作社”效应在产业升级里体现
党组织的精心服务与农民的致富需求产生了共振,与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合上了节拍。这正是便仓镇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的初衷。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合作社党支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群众的心里。随着“党支部+合作社”新模式从萌芽破土,走向成功运营,合作社这个新兴经济体也不断壮大起来,辐射领域由本镇拓展到亭湖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合作社外联市场、内接基地,充分发挥信息传输快、灵敏度高的优势,切实引导社员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基地种养结构,加快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区域化集聚。得益于专业合作的带动效应,该镇农业园区建设的示范效应、科学布局的规模效应、基础配套的保障效应竞相呈现,204国道十里精品农业带、设施农业示范园、村居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户一棚”建设蓬勃展开。
如今,便仓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有已15000多人,带动农户14000多户,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人均增收3300元左右,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全镇涌现出规模养殖户230余户、规模种植户350余户,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农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