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文明之风滋养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7-02

通过收集全村古件,深挖火烧塘市、元代古船等文化内涵,万丰村将村庄历史文化和乡愁注入景观小品设计,将古文化元素布置于村庄各处,做到“百米一景”“千米一园”。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系。重视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太仓市城厢镇将乡风文明建设的大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和农村院落,着力敦化乡风民风、注重优良家风、培育文化新风,以乡风文明的有力提升,升级打造幸福美丽乡村,以文明之风滋养乡村振兴之路。

激活乡贤资源,构建新乡贤文化

在太丰社区,通过将在村里定居创业的“新乡贤”凝聚起来,挖掘王锡爵家族文化,弘扬严正家风和“西田老人”王时敏乡贤文化,社区文明氛围得到了明显提高。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如何激活乡贤资源,构建新乡贤文化,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2016年,城厢镇举办了“和谐村风·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系列活动,将本地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道德模范、经济文化能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优秀基层干部以及热心本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其他人士纳入现代乡贤范畴,组建“乡贤议事厅”。

2018年,城厢镇8个村都挂牌设立“乡贤议事厅”,并根据乡贤议事厅成员的职业、经历、专长、爱好等进行分组,逐步形成了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智囊团”,助推村级经济发展的创业致富“导师团”,协调邻里纠纷的“老娘舅”,扶贫济困的慈善公益“志愿队”等。

通过扎实开展“一村、十岗、百人”乡风文明岗、“善行义举榜”等活动,乡贤成为扎根于城厢乡土文化的重要力量,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的稳压器,文明乡风得到进一步涵养。

2018年以来,乡贤中群体参与各类矛盾调解228次,基本上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群“老娘舅”的调解作用声名远播,甚至被周边镇区的村、社区邀请过去参与社区管理。

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一批走出去的本土人才被凝聚起来,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

叶落归根的退休外交官徐金龙,在家乡(胜泾村)开办“外交官法语课堂”,义务教村民学习法语,不但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更提高了年轻人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村规民约带动“辞旧迎新”风尚

“咱万丰,是宝地,你我他,同出力……”以道德引领、公益为尚、勤廉为本等十个主题构成的万丰村村规民约,被写进了《村民须知》。通过量化考核,推动村规民约的落实。

和万丰村一样,城厢镇大多数村,近年来,陆续建立了自己的村规民约。不光挂在墙上,更落到行动上。在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引导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已成常态。

作为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自然规范,来自于基层、百姓、生活的村规民约,比起道德而言,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比起法律而言,又具有其温情的一面,在现代文明治理体系中,能够发挥巨大的能量。

东林村村民刚开始入住集中安置小区东林佳苑,不少村民仍延续散居时的生活习惯,煤炉烧水、老人住在车库等都是常事,小区绿化被村民破坏种上了葱和大蒜,小区环境脏乱差,特别是煤炉烧水,既影响环境又有火灾隐患。

为此,村两委召集党员召开议事会议,走访村民征集意见,制定了“十不规范”,每个季度对村民楼栋进行考核,满分给予补贴,不合格则通知整改。村民从一开始不配合到逐渐理解,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

参照文明户评选标准,各村在践行村规民约表现突出的村户中进行自评和推选,文明标兵将在文明户中以更高的标准产生。通过这一小小的激励措施,弘扬先进村户事迹,彰显文明村户风采,在全村营造争先向上,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通过村规民约对各种“失德不违法”行为的约束,辞旧习、迎新风成了城厢镇各村兴起的文明新风尚。同时,这种“辞旧迎新”风气形成的强大惯性,还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在胜泾村,为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减轻“人情消费”给不少村民带来的巨大负担。村里红白会所出台规定,按照一桌两餐850元的标准统一安排。如今,村里喜事新办、务实节俭等文明新风逐渐树立起来。

丰富活动重塑乡村优秀文化精神

开设了老年大学后,电站村聘请了太仓市老年大学老师,定期前来指导教学,并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村里老人开展节庆活动,共度佳节。

不仅如此,在集中安置小区电站花苑内,1000多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中心经过改建,在二楼开设了老年活动室、书画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可以满足村民多种文化生活需求。

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乡村文化的振兴不能缺位。“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之繁盛、心灵之润泽。

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

文化源于生活,只有注入乡土文明符号的文化,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地方文化是乡情乡愁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近年来,城厢镇立足区域特色,以发展群众文化为出发点,夯实群众文化基础,培育文化粘性凝聚民心。

以组建各类群体协会为抓手,东林村近年来积极举办了东林家庭文化节、文明新风评比等各类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培养新市民、弘扬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丰富了村里的公共文化生活,受到村民的喜爱。

在万丰村,新建的睦邻驿站、湿地公园给村民提供了文艺活动的场地,两名文艺爱好者牵头组建了文艺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村委会及时了解村民的兴趣爱好,发掘更多人才,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电站村依托生态优势和日益提升的知名度,办起了梦幻灯光节、生态旅游文化节、“童玩节”等各种文化节;永丰村依照文化资源、乡土风情和民俗特点,举办独溇小海田园文化节,在800亩水杉林中打造了富有创意性的“树林里面的故事”。

无论是让文化惠农变成从下到上的“点菜”,鼓励农民朋友主动参加歌咏、诗会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村自导自演文艺晚会,找准村民的兴趣所在,都是一次良机,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