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让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深蹲助跑”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3-23
科技创新能跳多高,能跑多远,基础研究是关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成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引起代表委员热议。如何让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深蹲助跑”?江苏拿出有力举措:每年支持千名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研究、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基础研究项目等,鼓励科研人员勇闯科学“无人区”。
院士谈基础研究
崔向群: 基础研究要坐十年“冷板凳”毫不夸张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虽然它很难在短期内创造经济价值,就像天文望远镜,但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因为它决定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谈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计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说。
作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即LAMOST,业界也称“郭守敬望远镜”)项目的总工程师,崔向群牵头建设了中国首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天文大科学装置,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能力最高的望远镜。她感慨:基础研究坐十年“冷板凳”毫不夸张,LAMOST从正式立项到落成就经历了十余年!
在这漫长岁月里,她带领团队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在一块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
如今,LAMOST“巡天”已近10年,成果颇丰。去年,其1年先导巡天和8年正式巡天数据集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包含约1700万条光谱、775万组恒星参数,数据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巡天”以外,崔向群和团队正在筹备12米的大口径通用望远镜。“没有大口径望远镜,就无法成为天文强国。如果尽快立项,我们会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研制,届时我国大口径望远镜的实力将上升到国际天文学领域第三位。”崔向群表示,大口径望远镜研制周期非常长,它不像某个产品可以短时间研发成功后立马产生经济效益。对她来说,十年时间其实非常紧迫,我国在射电望远镜领域已经发展很快,天眼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观测装备,但大口径通用光学望远镜仍落后其他国家,所以此后的科研任务也很明确,就是尽快做出12米大口径的光学红外通用望远镜。
“通用望远镜属于典型的基础研究,它作为一个大型科学仪器,是光学、精密机械、自动化、智能化、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精密集成,这些元器件里部分还需要依赖进口,还受制于人,所以我们要加快突破基础研究,完成装备产业链。”崔向群说,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是科学家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志气,要有视野有决断;科学目标要有前瞻性,要抓住先机,努力让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我笃定做任何事情必须要全力以赴,在坚持与热爱中探索,终会有所收获。”
王贻芳:
未来十年应增加大科学装置经费投入
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之前依靠大科学装置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有2个,现今则逐渐占到一半左右,该比例未来预计还会更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提出,科学仪器是人类感知能力的拓展,大科学装置本身也是科技强国必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存在投入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的问题,未来十年我国应增加大科学装置建设经费投入,下好先手棋。
“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只占研发经费的6%,而欧美日这个比例均超过15%。假设所有的大科学装置都属于基础研究,我国大科学装置占全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为4%,远低于欧美日约10%的水平。这样我国大科学装置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只有不到欧美日的1/6。这个比例与大科学装置的作用、意义和成果并不相配。”王贻芳说。
为推动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应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王贻芳建议,国家可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其贡献的比例从目前的平均20%左右提高到30%—50%。由于大科学装置建设一般需要5—10年的酝酿期,必须提早规划准备,开展前瞻性的设计和技术预研。统筹考虑建设规划,确保大科学装置中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并严格把控数量和质量,避免一哄而起,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王贻芳还建议,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特点,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管理方式,改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点专项的管理模式。
“基础研究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其研究方法、手段、特点、组织实施模式、经费需求等有很多不同,不应该用同一个模式去管理。”他举例说,比如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及其学生,经费需求主要是人员费。实验物理研究常常需要自行研制设备,需要较高的设备研制费,且经费使用会比较集中,以获得较好的设备性能,其研究成果的好坏及国际影响力往往决定于设备性能。生物和材料研究可能需要分成很多不同的课题组,试探各种不同的路径,需要较多的原料、试剂等材料消耗费用。
“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实行差异化管理,才能确保每一笔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才能提高科研效率,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 江苏怎么干
“从当前来看,我们面临的很多关键技术瓶颈制约,根子是基础研究基础薄弱,底层的根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从长远来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要依靠基础研究的不断积累和突破。”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重点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每年支持1000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研究;加快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一批前沿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保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或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
关键词: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翻一番以上。”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基础研究投入定下目标。
根据规划,我省将强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加大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科研基地的稳定支持。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省级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省地合作、共同资助等方式推动优势地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
关键词:战略科学家
2019年,我省启动实施前沿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顶尖科学家开展变革性技术探索,自主确定研究方向、设置研究课题、选聘科研团队、安排经费使用,对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进行超前部署,目前已有35位顶尖科学家正在领衔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基础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导向,重点选拔和培养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善于整合科研资源的“帅才型”战略科学家。探索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开辟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管理自主权充分赋予、财政投入稳定持续的“科研特区”,支持科学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才
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省自然科学基金将每年支持青年科学家1000名以上,加快建设一支以35周岁以下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同时,探索青年人才长周期考核,鼓励青年人才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企业基础研究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新“无人区”,亟需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让科学研究落到产业需求上。如何激发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税收优惠等政策,统筹省级相关科技计划资金,探索对基础研究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按增长额度给予财政资金后补助支持。制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的具体方案,支持企业瞄准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探索企业家“挂帅”方式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和引导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以应用为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吸引更多基础研究人才加入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