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精英变身农场主,赖茅山下筑绿色田野之梦
来源:现代快报 日期: 2021-07-01
赖茅山下的农场
“起初,我想在赖茅山旁建一个家庭农场,疲惫时可以栖居,悠闲时可以坐在葡萄架下,看风吹稻浪,闻瓜果芳香……”2021年5月4日,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穆店镇马湖村的赖茅山脚下,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放弃IT精英生活回农村筑梦的刘卫春。
7年时间里,农场主刘卫春越干越起劲,专业不懂时,他就跑遍大半个江苏去学习;资金吃紧时,他就将南京的房产抵押;为了方便,他索性将家搬到了农场的铁皮棚子里。如今,他建成了300亩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100亩葡萄园,还有草莓园、散养乌鸡养殖场、四季鹅养殖场等场地。
刘卫春
放下“金饭碗”,住进铁皮棚做农夫
2014年,刘卫春已经在IT行业钻研了18年。他在微软公司驻南京办事机构从事计算机服务,还创办了一家网络工程公司,日子过得很不错。
“没什么太多高大上的理由,我是盐城大丰的农村人,我热爱土地,我想在节奏紧张且有压力的现状下,寻一片青山绿野,利用周末养花种地,浇水施肥。”47岁的刘卫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当时预想投入50万元做一个开心农场,雇几个人,种种稻子养养鱼。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14年到2017年,刘卫春建场地、雇工人、学技术,投了几百万元。可是仅仅种植水稻只能是亏损状态。当地村民告诉刘卫春,种葡萄两年就能回本。
刘卫春决定先拿15亩地种种看,其余的继续种水稻。他从安徽来安引进了10多个葡萄品种,请来葡萄种植师傅,建大棚,栽苗子,忙得不亦乐乎。可等到葡萄成熟时,他却傻了眼,除了6亩地的“夏黑”品种实现了丰产,其余品种全部失败,总计8万多元的投入又一次“打了水漂”。
葡萄片区
从亏损到年入百万,他花了6年
“干都干了,不能灰头土脸地回去,我想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为了学技术,刘卫春跑遍了大半个江苏,带着工人一起考察、拜师。白天,刘卫春和工人一起干活;晚上,他就学习农业钻研业务。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观看种苗长势,记录天气情况,观察水土状况。从选种育苗,到摘芯剪枝、病虫害防治。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里,刘卫春以工匠之心精耕细作,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土质等进行系统分析。“我们园子里不用除草剂和化学农药,当草高于60厘米时,我们就用碎草机把它打碎,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在悉心经营下,他的农庄名气不仅越来越大,农庄的葡萄、火龙果、草莓等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商标也正式注册。
“当地政府的政策好,给了我很多福利,支持我走到现在。”刘卫春创建的集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庄,先后投入资金1000万元,流转土地500 亩,目前100亩葡萄园已经挂果,引进葡萄品种近20个,年产葡萄20万斤,还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独特的除草技术
众筹资金实物分红,销售渠道有妙招
2018年,刘卫春引入了“共享经济”理念,借助阿里巴巴旗下的“开始吧”项目众筹平台,吸引城市中产阶层通过众筹的形式,参加农庄的共建。目前,已有共建人几百人,他根据共建人投入的众筹资金份额,用赖茅山下出产的水果、大米、鸡、鸭、鹅等进行实物分红。
经过多年的拼搏,刘卫春创建的农庄目前已经步入正轨,2020年收入超过500万元,净利润近百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刘卫春的口头禅。农场走上正轨后,刘卫春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9年全年固定用工25人,季节性用工近60人,发放工资总计超过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