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苏州市扶贫工作和对口扶贫协作综述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05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全面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启动之年。近年来,苏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各项扶贫工作,以积极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对低收入等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为两大重点,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对口扶贫协作,输出“苏州经验”、贡献“苏州智慧”和“苏州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扶贫发展之路。
不让一个村掉队 精准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
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苏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强村富民的重要手段。
但与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强劲发展势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还有相当数量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地区间不协调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为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至2014年,苏州实施了八轮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
2014年,苏州启动第九轮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明确到2016年年底,全市村村实现村级稳定收入超200万元。为此,我市进一步细化帮扶责任,建立结对挂钩帮扶制度,明确100个市级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100个经济薄弱村,选派优秀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同时,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三优三保”行动、“一村二楼宇”等政策,统筹谋划薄弱村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并注重提升“造血”功能,梳理薄弱村富民载体项目,对100个经济薄弱村富民载体建设实施了重点扶持,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到2016年年底,苏州新型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72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超过800万元,所有集体经济薄弱村均实现200万元的脱贫目标。
苏州并未因此而止步,相对薄弱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概念。2018年,苏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村级年稳定性收入不足250万元或人均年稳定性收入不足1000元的100个相对薄弱村实施新一轮为期三年的精准帮扶工作,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土地政策、税费政策、金融服务、美丽村庄建设支持等五项帮扶政策。按照目标,到2020年,苏州100个相对薄弱村的年稳定性收入全部达到250万元以上或人均年稳定性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带动、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实施方案》实施五项扶持政策:一是财政资金支持,苏州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市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富民载体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补贴;二是土地政策支持,将补充耕地指标在市(区)或市级交易平台进行有偿调剂,调剂收入主要留存所在村;三是税费政策支持,对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项目相关税费实行减免;四是金融服务支持,利用农业担保、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办法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提供服务,解决村级融资难题;五是美丽村庄建设支持,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任务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且明确村级不承担建设费用。《实施方案》同时明确,坚持“市区联动、挂钩帮扶、分工负责、一定三年”,帮助相对薄弱村脱贫转化。苏州市级层面组织100个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100个相对薄弱村,各市(区)相应落实一批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相对薄弱村挂钩帮扶,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
同时,苏州坚持把选优配强薄弱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作为帮扶转化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探索开展村级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突出党建联建,推动党组织互帮互助,加强基层党建资源整合。严格管理制度,运用“阳光扶贫·智慧e农”监管系统平台,加强对各类帮扶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不让一个人掉队 坚持精准实施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就像集体经济薄弱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苏州,困难群体也是一个相对贫困的概念。苏州市虽然没有国家级贫困户也没有省定低收入农户,但人均月收入低于1045元的低保特困户还有1.39万户,涉及1.96万人,其中特困人员2343人。近年来,苏州市有效推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衔接协同,救助机制不断创新。
苏州市于199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三大并轨”。同时,苏州保障水平高,从2007年起,苏州市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其他标准同步调整。近几年,低保标准调整保持与我市上年度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同步增长,始终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地级市前列。今年7月1日起,苏州将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至1045元/月,特困人员生活救助供养标准提高至1463元/月,继续领先全省。
按照“托底线、救急难、保基本、可持续”要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救助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2014年以来,全市社会救助各类支出130.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20余万人次。2019年,全市社会救助总支出27.06亿元。目前,享受政府生活救助(补贴)对象5万户5.6万人。
聚焦建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体系。制定出台了苏州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因病致贫家庭帮扶工作实施办法》,以及低收入家庭登记、低保边缘重病重残保障、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按户保”“按人保”“就业成本扣减”等43份政策文件或操作规程,明确了申请条件,规范了审核、审批程序,强化了入户核查、听证评议、长期公示、动态管理等操作环节,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对象识别、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确立了以5个层次11类人群为对象,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三大模块为主体,城乡一体、分层递进的综合性兜底救助政策体系。
聚焦增效能,健全社会救助兜底机制。一是分级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33个市级部门协同配合、定期沟通,及时协商政策制定、标准调整等重大事项。二是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和主动发现机制。全市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基本做到人员、标识、资料、职责和表单“五统一”,一表登记、一门受理、转办服务。三是不断完善对象精准识别核对机制。苏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覆盖10个部门、43家金融机构,核对项目超过23个,实现了户籍、车辆、银行存款、证券、工商登记信息、住房公积金、住房买卖、住房保障、不动产登记等信息的查询核对,最大程度避免“漏保”“错保”等情况发生。四是动态实施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物价变化,按月分档发放物价临时补贴,减小物价波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聚焦优服务,畅通社会救助兜底渠道。一是推行经办流程标准化。开通救助服务热线。推行一站式“全科政务受理、全科社工办理”,做到“求助有门、门里有人、人人全能、能解急难”。二是探索一户一档一策分类施保。入户访谈困难群众3.55万户6.07万名。做细“一档”,摸清困难家庭底数和需求;定制“一策”,细分困难家庭诉求,依法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因地制宜开展“物质+服务”个性化帮扶。三是推广一号一书一表便利申请。使用身份证号码+授权委托书,实时查询7类电子证照及个人社保电子证明,方便社会救助申请人“少跑路、少交材料,就能办成事”。
携手共奔小康路 对口扶贫协作真帮实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协作工作重要论述,围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布局,积极践行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举全市之力,携手各地共奔小康路。
我市承担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及省内扶贫协作(主要实施方式为南北挂钩)“点多、面广、线长”,涉及贵州、陕西、西藏、新疆、青海、重庆、江苏7个省(市、自治区),10个市(设区市),24个县(市、区)。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截至2020年7月,安排对口帮扶资金89.55亿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贵州铜仁资金20.16亿元、陕西周至县资金0.93亿元,对口支援新疆3县资金44.17亿元、西藏林周县资金9.51亿元、青海藏区海南州4.75亿元、重庆云阳4000多万元,省内南北挂钩资金9.76亿元。
苏州投入真金白银、倾注真情实意、持续真帮实扶,援受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扶贫协作工作,有力助推了受援地脱贫攻坚进程。
苏州与铜仁两市自从2013年结对以来,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平,创造了全社会帮扶铜仁的工作氛围,形成了帮扶受援地可持续发展的苏州特色,取得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喜人成效。在2017、2018和2019年三次“国考”中,分别取得了两次“好”和一次“较好”档次成绩。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底到2019年底,铜仁市贫困人口从92.7万人下降到4.3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74%下降到1.16%。铜仁十个县区中,已有碧江区、万山区、松桃县、玉屏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县、思南县、德江县等九个如期实现脱贫,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县铜仁沿河县的各项工作顺利都在推进当中。
苏州坚持资金帮扶与项目帮扶相结合,在资金支持上不断引入新动能。结对以来,帮扶铜仁资金为20.16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劳务协作、美丽乡村、农业产业、人才培训等各类帮扶项目1158个,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覆盖贫困人口70多万人。目前,全市208家企业或社会组织与铜仁市贫困村结对帮扶,不断探索村企业帮扶的有效模式。
坚持产业帮扶与消费帮扶相结合,在产业合作上不断拓宽致富新路径。2015年苏州率先展开了铜仁·苏州产业园作为铜仁承接以苏州为主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主平台的探索工作。2017年以来,完成引导企业在铜仁投资228家,实现到位资金209.01亿元。着力拓宽铜仁绿色优质农产品和“梵净山珍·健康养身”农产品公共品牌输入苏州市场,2017年以来,累计帮助实现“铜货出山”销售总额15.8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6万余人。
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在“携手奔小康”行动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苏州所辖10个市区在县区全面结对的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探索结对帮扶向基层延伸,截至目前,全市102个乡镇结对铜仁119个乡镇,完成苏州市所有乡镇与铜仁市一个乡镇结对。村村、村企及社会组织合计395个结对422个(深度贫困村319个全部结对)。苏州450个学校结对558个学校、苏州118个医院结对204个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
南北挂钩合作,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苏州市承担南北挂钩宿迁的任务为:苏州市—宿迁市、张家港市—宿豫区、常熟市—泗洪县、昆山市—沭阳县、吴江区—泗阳县、吴中区—宿城区。太仓市南北挂钩连云港灌南县。自2001年以来,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苏州不断加大南北挂钩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南北挂钩活动。
从刚开始的“南北挂钩”阶段(2001—2005年),逐渐发展到“南北共建”阶段(2006—2010年),再到现在的“合作共赢”阶段(2011年至今),特别是2006年底苏宿园区启动建设以来,苏州宿迁两地合作进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目前以苏宿园区为代表的6个共建园区在全省45个共建园区考核中全部进入前十行列。特别是苏宿园区实现了“十连冠”,累计引进投资400多亿元,每亩投资强度达500多万元,每平方公里创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产出水平已相当于苏州工业园区的80%。今天的苏宿园区已成为全省南北共建的标杆典范、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