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六大生态圈”助力江苏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奔跑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5-09

(周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张银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前瞻谋划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围绕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X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以引领数字文化产业不断革新,构建完善健全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针”。

第一,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内容生态体系,坚定以高质量内容创作生产为王,以高价值赋能数字文化产品为导向,促进江苏数字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江苏数字文化产业需要践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三者相互协同创新生产。一是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维护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二是明确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价值,促进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创造出企业最大化价值。三是促进组织形态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创新升级,包括“文化+科技+旅游”“文化+科技+出版”“文化+科技+新闻”等模式,创造更多江苏数字文化精品。 

第二,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消费生态体系,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虚拟文化空间”,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焕发文化消费活力。一是打造“大数据驱动型文化消费空间”,充分利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挖掘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并进行精准匹配,引导新的消费方向,创造新的文化需求。二是打造“虚拟现实视觉驱动型文化消费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视觉冲击与文化价值内涵结合对场景进行美化,提供比现实更具梦幻色彩的文化消费场景。三是打造“3D投影交互驱动型文化消费空间”,表演艺术家可与虚拟人物进行舞台合作,开展云表演,充分调动人们的视、听、触等,使之完全融入虚拟文化情景中。

第三,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人才体系,坚定以文化自信为前进力量,以传承与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强化江苏数字文化产业的人才支撑力。作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急需兼备技术能力与文化知识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一是学术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扩大学者队伍。二是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数字教育新模式制定不同的职能培训,提升生产者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原创能力。三是复合型人才,加快培养兼具文化产业专业知识内容与数字新兴技术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鼓励其参与技术型校内外实践活动,为高校人才进入技术型企业提供就业机会。

第四,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生态体系,持续发挥区域文化产业高地“领头雁”作用,激发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江苏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区域差距较为明显(见图1、图2)。政府应持续促进苏南地区发挥“领头雁”作用,推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支持文化产业企业集聚、园区集聚、产业集聚向苏中苏北地区扩散,实现“实体地理集聚”。二是支持各企业开展线上协作模式,打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壁垒,实现“虚拟地理集聚”,解决虹吸效应、马太效应所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第五,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安全治理生态体系,积极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舆论价值引导力,共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江苏文化安全治理能力。一是政府需制定明确的数字安全治理规则,确保数字文化资源、数字文化产品等在传输和交换的过程中不会修改、丢失和泄露等。二是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知识产权被合法运用。三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避免数字文化产品同质化问题。四是政府应联合各网络主流媒体积极进行正确的舆论价值引导,倡导江苏省人人成为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践行者。

第六,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生态体系,深刻把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将数字新闻、数字文学、数字视频等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增强江苏文化传播穿透力。一是通过“美学”与“品质”的有机结合引领文化消费流行趋势、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等。二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江苏省文化价值观融通,打响江苏的文化新字号,构建江苏特色文化IP和促进老字号品牌与新兴品牌协同合作来扩大文化消费。三是不断创新文化品牌的宣传方式,借力粉丝经济、种草经济、悦己经济的“Z世代”特征,积极助力青少年文化消费取得实效,邀请省内具有影响力的网红、明星、KOL等参加实体与虚拟两方面的文化消费体验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打响江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传播。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5G时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20ZD05)、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基于社交网络下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机制和生态体系路径建设研究”(21BH162)

本栏目由南京大学长三角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供稿

专栏主持人:郭新茹 姜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