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国家级“绿色名片”,印证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1-25

10月14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盐城市、南京市浦口区、苏州市吴江区、南通市通州区、常熟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南通市崇川区、扬州市广陵区被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江苏又添一批国家级“绿色名片”!

盐城市:

区域经济低碳发展新“样本”

盐城黄海湿地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这里是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和“加油站”。

自然生态保护成绩显著。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9大类42个生态红线区域,全省面积最大。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长三角中心区、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建立最完善的自然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出台《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不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的法治约束。实施环境资源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设立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

环境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大气环境质量跨入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级市之列,水环境质量国考、省考以上断面达标率均达100%。

形成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盐城样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盐城成为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这座城市吸引多家新能源巨头,构建从制造到发电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响当当的“低碳先锋”。截至去年,盐城拥有5个专业化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超100家,销售额突破620亿元,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近50%,成为“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城”。

南京市浦口区:

美丽乡村建设全省领先

浦口拥有“一代草圣、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年银杏、万只白鹭、十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禀赋卓越,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区”。2020年度,浦口地表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PM2.5 浓度连续4年保持南京最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长江大保护取得实效。2018年以来全区完成长江沿岸造林绿化3585亩,基本建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昔日“十里造船带”蝶变生态风光带,江豚保护区沿岸恢复湿地公园景观,年均观测到的江豚记录达2000头(次),长江浦口段28.5公里岸线焕然一新。

滁河湿地保护修复亮点成片。遵循“分段保护、全段合作”原则,协同实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与苏皖两省其他6地建立滁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

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再上台阶。加强植被恢复,打造60万株黄花石蒜、8500平方米常春藤、300米紫藤隧道、百米蔷薇墙等特色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全省领先。不老村、水墨大埝等多个精品乡村构成乡村旅游11颗“珍珠”,打造5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形成5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苏州市吴江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样本”

吴江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江苏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吴江之路”。

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吴江样板”。在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构建生态治理一体化机制。推动联合治理项目化,开展元荡水系连通(岸线贯通)工程建设,携手青浦完成元荡先导段联合治理;开展16个跨界河湖联合治理;启动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建设。青吴嘉“三统一”制度成功入选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选的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并在长三角地区进行推广。建立两区一县环境执法跨界现场检查互认机制,成立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检查。

“三水同治”打造江南水乡标杆。实施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水同治”,大力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33项太湖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推进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规划实施40个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创新建设重点河流湖泊水生态感知网。

营造优美和谐生态空间。每年投入超20亿元,完成57项生态文明重点工程,全区累计拥有超千亩生态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1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

打响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启动总面积超万亩、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人工智能未来社区、江南运河等22个城市有机更新项目,高标准建设环元荡美丽湖泊群、大运河文化带等工程,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品质提升阶段。

优化绿色经济体系。全省首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推动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盛泽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省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全省首创开展治违、治污、治隐患“三治”,拆除违法建设3.36万亩。全省率先实施区镇空气质量补偿制度,累计完成640万元奖补资金收缴,PM2.5平均浓度3年下降30.2%,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0.7个百分点。

南通市通州区:

创新生态环保机制走在前列

创新环保工作机制,标本兼治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推行“联合作战”模式,创新建立了“1+1+N”(第一个“1”即履行属地主体责任部门,第二个“1”为牵头责任部门,N是多家协同配合部门)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机制。探索成立镇街环境保护办公室,做到统一挂牌、统一公章、统一办公场所、统一管理制度,有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实。

创新监管模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在南通率先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生态损害赔偿评估方法,强化赔偿资金的属地化归口化管理,破解生态损害赔偿困局。去年2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典型案例。

以“河畅水清”为目标,打造“河长制”通州模式。按村干部包片形式对村庄沟塘设立片区河长,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完成130条(段)共计211公里生态样本河道提升打造,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以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为核心,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坚持生态优先、因村施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常熟市:

江南名城发展的绿色“底色”

常熟坚持“亲近自然、生态育市、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发达、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江南名城,先后获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

构建“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制度体系。将“美丽常熟”建设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主轴主线,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形成“功能清晰、集约高效”的生态布局。科学规划布局,积极打造由三大生态圈和三条绿色廊道组成的“三横三纵”大生态格局。

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常熟样板。以“354”产业格局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绿色新兴产业。

擦亮“碧水如镜、蓝天常在”城市底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五年累计实施水气土等污染防治项目超过5000项。在全省创新开展“驻村帮、整村治”村级污染治理新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绘就“山清水秀、和谐优美”人居美图。投入 27.1亿元实施“千村美居”工程,呈现出一幅“村庄肌理美、建筑形态美、文化内涵美、生态环境美、乡风文明美”的美好画卷。

南通市崇川区:

城市“双修”拓展绿色空间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的第一站就是崇川辖区的五山滨江片区,总书记用“沧桑巨变”四个字形容这里从“脏乱差”变成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崇川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黑臭水体整治、透景增绿、污染防治攻坚,把“美”的元素融入每一片土地,让百姓畅享碧水蓝天,走出“城市客厅”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

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升值溢价。水岸同治,修复长江,对沿江203家“散、乱、污”企业实施全面关停整体拆迁,拆迁民居和非居2508户。腾退修复长江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面积超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 80%以上,形成林地、自然保留地、湿地、水体层次互生生态体系。

城市“双修”拓展绿色空间。在保存现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旧城区逐步实施“有机更新”,融合“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打造环濠河绿色生态经济圈和“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景观带双重都市生态圈。“自然活水”经验获国家两部委点赞。高品质宜居环境带动土地资产较大增值,城市价值和绿色效益进一步释放。

挖掘绿水青山“生态产业附加值”。以“文化+旅游”行动为抓手,推动生态旅游“总量增加、结构趋优、贡献提升”,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放大都市农业绿色惠民效应。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延伸发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带来高收益。打造都市农业公园,实现农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双赢”。

推动文化遗存转化为绿色新动能。推动产城融合,把唐闸古镇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将文化遗存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去年,唐闸古镇接待游客约66万人,较2018年增长32%。

扬州市广陵区:

全力打造“两山”转化样本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广陵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广陵区位于扬州主城区,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和大运河的重要生态节点。近年来,广陵区全面擦亮生态底色,全力打造“两山”转化样本。

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同生共长。加强多领域协同共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多措并举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饮用水、地表水水质提升,标本兼治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大力开展“清废行动”,分类施策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扎实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精心打造长江、大运河、古运河生态廊道。

美丽家园与生态旅游和谐共舞。以建设“美丽宜居品质区”为目标,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新广陵。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污水、垃圾、厕所“新三大革命”。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出了沙头蔬艺小镇、湾头玉器小镇等特色小镇,以“环洲一号公路”有效链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展现出沿江全域美丽大花园的现实图景。

生态经济与保护保育同频共振。坚持以水为脉、以绿为韵,融生态理念于城市发展之中。开发园区立足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精密机械、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业;广陵新城高起点规划,致力于打造扬州产城融合新高地、未来城市的“新绿都”;东南新城专注形象提升和产业再造,有序实施企业退城进园,形成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生态旅游集聚区;广陵古城攻坚雨污分流、市容环境提升,着力让古城兴起来。

荣誉的背后,是责任和担当。近年来,江苏省始终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完善顶层设计,增加资金投入,开展分类指导,进行制度创新,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共建成63个国家生态市、县(市、区),2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635个国家级生态镇,44个国家级生态村。泗洪县、徐州市贾汪区、溧阳市、盐城市盐都区、南通市崇川区、扬州市广陵区相继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44个县(市、区)被命名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722个乡镇、533个村被命名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