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落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27
聚焦富民惠民,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瞄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连日来,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聚焦民生关切问题,谈思路、说计划、亮新招,为奋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献计献策。
直面突出问题
聚焦群众急事、难事、身边事
民生无小事,民生连着民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基层农民的就业创业有了更多机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了,农民在家门口有了更多挣钱机会,一时间有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也投入了农业创业大潮中。”严红艳委员说,目前,苏州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比如吴中东山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就做得比较成功,其设有200多个大学生创客席位,主要服务于东山农副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的线上销售,同时设有农产品包装设计中心、商铺O2O线下产品展示点、物流培训、电商培训中心、金融服务区等。面对农业创客存在的商业模式构建、物流配送、人才与资金短缺等短板。严红艳委员提出,在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创客平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模拟实战练习、拓展创业培训等加强农业创客人才培养。
残疾人如何既能实现养老,又能减轻家庭负担,一直是个难题。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将近一半。周苏萍委员提出,应推进残疾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以社区为基础,在普惠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残疾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的特惠,重点扶持残疾人专业护理、心理康复、社会康复、无障碍设施建设、辅助器具适配等专业残疾人养老项目,提高残疾人养老专业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每到冬季流感高发季,儿科看病难问题就会再次凸显。一面是儿科医疗资源短缺,孩子看病难;另一面则是儿科医生群体面临“活儿难干”“人难留”等多重困境。夏海涛委员说,随着二孩的增多,势必将给产科儿科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他说,扭转儿科人才紧缺局面势在必行,鉴于专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不如挑选有意向的医生进行转岗培训。同时,从奖金分配和科研立项上向儿科倾斜,增强儿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在加强基层医疗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平台发展,方便上下级医院开展多项协同诊治。
补短板、强弱项
精准发力频出“金点子”
富民惠民是一项系统工程,市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们聚焦富民惠民,提出一个个“金点子”。
苏州是全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83.1万,占户籍人口26.02%。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前,我市已由过去以居家养老为主,转向机构养老、社区照顾等模式。
如何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两会上热议的话题。农工党苏州市委员会的委员们提出“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建议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开设老年病房、增加老年病床数量,鼓励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或护理院。同时,强化市场监管明确牵头领导机构,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建设服务标准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职能融合。
吸纳志愿者加入,实现互助养老。吴剑清委员提出,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让年轻或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在未来自己需要他人照顾时,可以取出使用,得到相应的照顾。
不少家庭满心欢喜地添了二宝。老大在上学,老二刚出生,双职工家庭如何缓解孩子养育和职业发展的压力。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项目已纳入我市2019年政府实事项目,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课后延时服务相关政策意见。两会现场,这一话题引来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罗瑾华代表建议,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配合的工作机制,开设“四点半学堂”,为孩子们提供低偿的专业的课业辅导,对小学生开展学校放学后的看护和辅导,解决家长无法按时接孩子放学的问题。钱斌委员提出,相关部门应探索将课后托管费用纳入财政支出,加大对教师补贴力度,学校应创新课外托管方式,在课后自主开展各类兴趣班,也可引入第三方机构进校,还可鼓励社工老师常态化参与课后托管服务。
针对0-3岁婴幼儿早教、幼托迫切需求,刘众代表建议,我市应加快制定0-3岁幼儿托育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规范市场。同时,以社区为单位,推动公益普惠的早教,让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
关注精准扶贫
拿出更实更有效的救助举措
坚持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去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常态化帮扶机制,目的是解决居民因医疗等刚性支出过大导致的家庭困难。同时,全面建立困难群众“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如何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民盟苏州市委员会委员们提出,在农村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比例较高。而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大病个人负担比例较高、部分乡镇自身财力负担吃紧、农村医保补助范围存在局限。民盟苏州市委员会的集体提案提出,应利用农村互帮互助优良传统,建立“村级医疗互助基金”,以有效解决农村医疗费用支出。
我市听力残疾持证人员超过1.14万人,每年还有不少新增聋儿诞生。靳彩娟委员提出,人工耳蜗是目前极重度聋儿和语前聋最好的康复手段。植入人工耳蜗费用动辄20多万元,还不包括后期康复费用。而我市对于人工耳蜗医保政策已多年未提高标准,不仅应参考周边和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标准,还应将人工耳蜗植入体纳入全面医保覆盖范围,以减轻患者家属负担。
对于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对养老护理院的需求增长。李忠代表建议,要完善医保政策,加快养老护理院建设与发展。他呼吁市医保、人社等部门加强联动协调,规范养老护理院医保定点制度;结合我市实际,适当提高养老护理院床位结算标准;提升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及标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扩大享受人群,特别对居家护理要积极推动纳入保障范围;研究对护理院起付线政策本身作适当调整,积极争取免除这项收费,切实减轻老年人负担。
胡跃忠委员建议,应在救助政策设计、救助机制创新、激励社会力量参与上拿出更实更有效的精准救助举措。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纵深推进“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机制全覆盖,降低困难家庭大重病患者、残疾人进入低保“门槛”,综合施策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补缺”“堵漏”作用,消除救助盲区和死角。同时,应加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介入社会救助服务的实施意见,强化供需对接,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参与救助工作机制:坚持扶贫扶志“两条腿”走路,在发挥“兜底”作用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实施“温情救助”,积极探索推进从服务温饱型物质需求向服务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延伸,从单一的“输血型”救助向多维度的“造血型”保障转变,从简单的生活救助向物质保障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型救助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