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13

提 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工作要求,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相比赋予了更大的实质性意义。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以及对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关系的深刻认识,成为新时代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方式是我们认识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家兴衰存亡的主要线索。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将经历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闲暇时间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文件中首次出现“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并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作出新的规划。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本质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反对贫困结合起来,提出“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共同富裕的路径更加丰富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有效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三步走”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从本义上理解,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部分。“共同”表示范围或财富占有方式上的规定性,指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富裕;“富裕”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指全体人民对物质和精神共同享有的满足状态。具体言之,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共同富裕内涵。

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物质基础上的丰厚,它涵括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的总和,体现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质与量的统一。从全面富裕的角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物质贫困的长期存在,会导致或加剧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又会反过来加剧物质贫困的程度。真正的社会主义不仅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需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因此,物质的富裕是基础和条件,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切忌不能用物质的富裕遮蔽精神的匮乏,那样只会出现物质主义泛滥“海洋”下的精神缺场。

共同富裕是普遍与差别相统一的全民富裕。“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也就是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下的普遍富裕,但绝对不是平均分配、同步富裕,而是普遍但又有差别的富裕。普遍性就是不断缩小分配差距、发展差距,在收入分配上不仅要把“蛋糕”做大,也要合理把“蛋糕”分好;鼓励有条件的先发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差异性就是由于每个地区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知识能力的迥异,对社会的贡献也就存在差异,在财富获得上必然造成多寡的现象。只有承认共同富裕的差别性、相对性,才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发展潜能,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富裕创造条件。

共同富裕是目标与过程相统一的渐进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当前全面建成小康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深化对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不能动摇。先富是共富的手段,共富是先富的目的,共同富裕只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形象表达。不同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现行标准而言的,相对于某个阶段或时期是富裕,而对于未来很可能就是贫穷。随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层次不断递进、内涵不断丰富,人类理想的共同富裕呈现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也是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质。

避免出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尤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伪命题”,用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模式来解读中国发展显然是不客观的,中国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党在推动橄榄型社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不断做出努力,极力防范“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现象发生。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从“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转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需要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任务做出相应性调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为我们促进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协同发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避免陷入“资本逻辑”困境。马克思、恩格斯从价值的尺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批判在资本逻辑驱动下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必然造成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的衰落。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逻辑主导的工具理性,可以解决“物”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人”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也注重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经济发展,但是面对收入差距拉大、权力与资本勾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及时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超越“资本逻辑”对物的依赖,走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这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不是只关注人的现代化,而否定物的现代化,它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薛丁辉 刘靖北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浦东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