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残联:打出"组合拳" 脱贫奔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09-01
贫困残疾人作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5月,正是小龙虾上市的季节。
凌晨一点,正是大家在梦乡酣睡的时刻,在宝应夏集镇,残疾人陈道光夫妇已经在藕田里忙开了。划小船下龙虾塘,陈道光把绑在竹竿上的绳子往上用力一提,从水下拉出老长一截抓龙虾的“地笼”,一连串的动作十分麻利。
这两年,陈道光家的藕塘内龙虾大丰收。“在村里和残联的帮助支持下,我们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陈道光说,未来他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他要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给村里或周边的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带动他们自食其力,共同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 “十三五”以后,全市共有10095名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提前一年脱贫,其中大部分为老残一体和重度残疾人。和陈道光一样,他们的故事为扬州“助残脱贫”写下了鲜明注脚。
精准康复,创新模式,“大康复”补医疗“短板”
“原来我的膝盖疼,走路没劲儿,通过在社区进行康复训练,现在腿有劲了不少!”今年50余岁的李阿姨因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诸多不便。从去年3月开始,康复治疗师定期帮助她有针对性地增强下肢肌力锻炼。在接受了几个月的康复服务后,李阿姨的生活状态有了明显改善。
“这要感谢扬州市残联在我们社区开展的‘政府购买康复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工作。”李阿姨由衷地说,这一年来,她除了可以自己在社区使用康复器材进行康复锻炼外,还有国内知名康复医疗团队上门提供免费康复服务。
康复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融入社会的前提,由于残疾人康复周期长,专业性强,需要医务人员正确指导,持之以恒,许多残疾人因为经济原因和交通原因难以坚持。从2019年开始,扬州市启动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进家庭”首批试点,通过政府购买康复服务“进社区、进家庭”,为符合训练条件的残疾人提供为期8个月的免费综合性康复服务。
据悉,扬州共有8万多持证残疾人。对残疾人来说,康复项目是一笔不小的医疗花费。“残疾人康复进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了场所、设施和专业服务,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的目标。”市残联介绍,近三年来,每年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有近三万名。“未来康复专家团队将为每一名康复服务对象建立训练档案,针对不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帮助肢体和智力残疾人维持和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实际上,这只是扬州“精准康复促脱贫”工作的一部分。此外,扬州市残联创新发展“大康复”补医疗“短板” 模式,真正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
2019年,扬州首个高水平残疾人服务平台政援康医养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中心将“大康复、小医疗”相结合,以康复为前提,以医疗为依托,融合托养、康养,是扬州首个高水平残疾人无障碍综合服务平台,也是江苏省首家集康复、医疗、托养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场所,为广大残疾人康复医疗托养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其康复多元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援康医养中心作为一个示范机构,将积极向社会传播如何进行残疾人康复、医疗、托养和培训,以及怎么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扬州市残联理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此外,扬州还建成了一所师资、规模、设施均在全省领先的公办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机构,解决了我市孤独症儿童进入机构康复训练难的问题,改变了我市无公办专业孤独症儿童康复、发展、培训综合机构的历史,使更多孤独症患儿就近就便得到专业的干预、康复和教育成为可能,成为扬州4000名孤独症儿童的新家园。
中国残联张海迪主席曾称赞扬州不断创新,在残疾人康复方面探索出了新模式,形成了新样板。
精准帮扶,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心贴心
“有了这个通道,我就能自己进出家门了!”说话间,残疾人蒋俊仪坐着轮椅从自家新建的无障碍通道上直接进入了房间,她的脸上也笑开了花。这一通道是仪征市残联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专门为她量身建造的。
2003年,一场车祸让年仅27岁的蒋俊仪高位截瘫。回想起女儿当时的情况,蒋俊仪的母亲眼角泛起泪花,“好好的一个人,从那以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了。”
这几年父母年纪渐长,抬着轮椅上下台阶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为此,蒋俊仪宁可宅在家里。今年,仪征市残联为他们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安装了防滑坡道,方便轮椅进入;同时,还对他们家的卫生间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加装了扶手等装置,极大地改善了她的生活自理状况,减轻了家庭负担。“改造后家里人可以为我少操心了。”对于未来的幸福生活,蒋俊仪充满了憧憬。
在月塘镇,51岁的残疾人老郑和76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们也是当地贫困户,家中十分困苦。
去年底,残联组织人员深入摸底调查后,组织专业人员对他们家进行了翻建改造。崭新敞亮的卫生间里贴上了瓷砖,里面还加装了座便器、太阳能热水器和洗衣机,残疾人无障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是贫困残疾人老郑家改造后的另一番景象,每一处细节无不透露出对残疾人的体贴、关爱。
“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洗澡和上厕所虽然是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但对我们都是难事。”郑奶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为了这次改造,残联和镇上的工作人员多次到家中走访,处处为我们着想,尽最大程度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据了解,近年来,市、县两级残联工作人员和定点改造机构一直在挨家挨户地走访,准确掌握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的基本需求,确定了改造对象和拟改造的无障碍设施项目,及时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及时汇总上报。
“改造的核心要素就是‘安全’,根据残疾类别、用户需求、家居状况、房屋质量等,实行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如住宅进出门前增建无障碍坡道,卫生间安装抓杆、扶手,为残疾人家庭安装进门语音对讲门铃或闪光灯等。”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贫困残疾人生活自理和参与生产劳动的能力,扬州市残联专门成立了“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办公室”,开展残疾人辅具适配需求调查、指导评估、跟踪服务和监督管理。2019年,已为4040余名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家庭无障碍改造1100余户。
2020年,市残联将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继续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并积极和住建部门、扶贫办对接,在保障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危房改造工作中,同步考虑无障碍设施建设,有效避免重复施工和资金上的浪费。
精准搭台,扶志+扶技,让身残志更坚
春暖花开,陈集镇姚家岭生态家庭农场里迎来了不少游客。农场主姚玉祥正忙着给樱桃树剪枝,为采摘季节的到来做着准备。
年幼时因为烤火取暖被火烧伤,落下了残疾,走路有些不灵便,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残疾人,在自己创业的同时,还不忘带动周边的残疾人共同走出一条致富路。
“你看我们的樱桃果,马上就可以采摘了,味道一定也很好。”姚玉祥颇为自豪地介绍起了农场里的“宝贝们”,在农场一年四季都能尝到美味的水果,葡萄、樱桃和梨等都可以采摘,农场里还有鸡鸭和水产养殖,这些产品一点都不愁卖。
这几年姚玉祥的农场日渐红火,但姚玉祥并没有忘记还有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有残疾的人,尽己所能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共同走全面小康路。在姚家岭种养殖生态家庭农场里,姚玉祥雇佣的工人,大多是周边的残疾人,“他还送技术上门,把自己掌握的种植、养殖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周边有需要的人。”正在姚家岭工作的视障者老孙告诉记者,姚玉祥扶持残疾人家庭种果树、养家禽,成立养鸡合作社,并代收代销生产出的果品、蛋品,带动着周边的8名残疾人利用自家的闲地实现创业。
在姚玉祥看来,他自己也是残疾人,因此也懂得大家需要什么。“在创业成功前,我也曾经历过创业失败;这几年,在残联的帮助下,我的农场生意在不断拓展,我也希望能带动更多残疾人富起来,过上幸福生活。”
在扬州,姚玉祥和他的农场是残疾人创业致富的一个缩影。各级残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当地产业引领脱贫的经验,实施产业扶持助残行动,支持低收入残疾人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手工业和电商业。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网购的朋友可曾想过,手机另一端的客服代表可能是一名残疾人。
30岁的周莉如今是临泽镇上一家农村淘宝店的负责人,她用一台电脑敲出了自己全新的生活,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让乡亲们也跟着沾了光。“通过电商培训我学会了电商知识,通过农村淘宝我将乡村们种植的黄桃等农产品销往各地,我也能帮乡邻代购,每个月收入都不会低于五千元。”
周莉所提到的电商培训,是2016年高邮市残联与创业氛围良好的通邮电商园合作,为残疾人提供的定制化培训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高邮市残联还成立了扬州市第一家互联网残疾人之家——欣源之家互联网品牌孵化基地,通过互联网帮助残疾人“居家创就业”。
就业、创业一直是广大残疾人重拾信心、脱贫致富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难题。近年来,市县(区)残联在加大生活扶贫、产业扶贫力度的同时,不断推进技术扶贫,提升了他们自我“造血”的能力,确保低收入残疾人稳定脱贫不返贫,同时激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扶贫,要“扶技”,要“扶志”,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学习技能,从思想上,扶观念、扶信心、扶意识,从能力上,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通过“技志双扶”,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增强了精准扶贫工作软实力,营造了积极主动脱贫的社会氛围,最终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残疾人就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只有‘扶志+扶技’,才能让残疾人真正实现自食其力,稳定脱贫。”市残联理事长顾爱华说。
精准发力,凝聚社会力量投入残疾人事业
在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旅局、广电总台等多部门支持下,“盲人电影院·无障碍图书馆——全城无障碍观影网络”建成,让视障人士感受到了“有声有色”的电影世界,成为扬州城市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多部门联动实施“文化助贫”的优秀样板。
“全国助残日”期间,扬州市残联、扬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公益机制,连年开展扶贫助残系列捐赠活动。在2020年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市残联、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将开展“百万扶贫助残”公益项目,总价值两百余万元,开展“助康、助行、助学、助业”重点帮助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一户多残、依老养残、低保、低保边缘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改善生活,让残疾人圆家电梦、圆生活梦、圆脱贫梦,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
这是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好社会资源,让残疾朋友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沐幸福的阳光开展的活动之一。据悉,市残联、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坚定“取之于社会、服务于残疾人”的慈善理念,坚持“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慈善情怀,坚守“弘扬人道、扶残济困”的慈善责任,以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公益项目资金募捐。通过上门动员募捐、依靠行业主管部门集中开展筹资活动、动员大型企业、通过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点燃爱心助残热情。一些企业连年多次捐款,为改善残疾人生活尽一份社会责任。这些年来,爱心助残善心之光常年不灭,就像冬天的太阳,给贫困残疾人带来温暖。
精准施策,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近年来,市残联积极争取政府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将残疾人脱贫攻坚纳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大局。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扬州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都纳入其中,为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截至2019年底,全市为255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免费复明手术,有22369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有33123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享受困难生活补贴,为市区11000余名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发挥公益组织扶贫助残作用,累计发放物资近1000万元,惠及2.4万名贫困残疾人。
在扬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内,康复师正在为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锻炼手臂力量,这名儿童今年已满14周岁,按照此前康复补助年龄标准,明年起,孩子将无法继续申报免费康复训练救助,但2019年新出台的《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给了他们新的康复保障,这是扬州残疾人康复领域首个专项制度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0至17岁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一个个创新模式、一次次精准服务,不仅打造了扬州残疾人事业的新特色,也推动了扬州残疾人服务“换挡升级”,市残联连续两年获得市委市政府创新工作奖;一个个助残项目、一项项惠残政策,不仅温暖了残疾人的心灵,也照亮了残疾人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路,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
残疾人是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让残疾人收获幸福,拥有美好生活,这也是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