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与江共生 铺展“水清岸绿”生态美景
来源:南京日报 日期: 2021-11-22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南京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实践中守护好“母亲河”——通过清理“两违三乱”专项行动,将“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通过控源截污、引水补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入江支流稳定达标;通过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高效治水、全民治水,在南京全域唤回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
长江两岸 从“生产岸线”走向“生态岸线”
江北新区长江岸线一期工程今年5月建成开放,这一市民眼中的“最美江岸线”,不仅途经扬子江公园、长江文化公园、轮渡桥滩公园、宏波秀台、长江T台五大景区,还有乘风破浪、好望角、阳光草坪、长江南京印象、花海潮滩、荧光步道、炫彩花梯等18个景点,成为市民临江、观江、亲江的最佳去处。而此前,这段5.6公里长的江岸线是典型的生产岸线——废弃的矿物码头、棉麻仓库……2019年,江北新区启动沿线企业工业码头的拆除或搬迁,在保证滨江视野开阔、不阻碍行洪的前提下,先后拆除了17座码头,拆除面积约2万平方米。同时,保留3座码头平台,去功能化后进行景观提升,成为工业遗存和人文景点。
浦口区桥林街道曾是造船企业的集聚地之一,“十里造船带”是这里重要的经济发展名片。当下,这里是另一番场景——正屿船厂完成拆除后进行了高标准复绿,打造了各种绿色小品;再前行不到百米,是永华船厂所在地,如今变成了东龙山郊野公园,公园内不仅保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造船文化,还融入了长江、江豚等文化元素,可谓既留得住历史、又望得见江水。
浦口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长江岸线长约28.5公里,沿线布局了47个项目,其中“十里造船带”内集中了39家船舶修造和物流企业。由于中小船舶修造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岸线长期处于占而不用、乱占乱用状态。为此,该区成立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去丑、提升”工作要求,用超常规力度完成了整治。
“保护母亲河,岸线整治是‘上半场’,做好绿色转型是‘后半篇文章’。”该负责人说,围绕打造“都市圈最美花园”,该区近年来持续优化布局东龙山郊野公园、驷马河公园,深度挖掘“草圣书张”“乌衣古战场”等历史文脉,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打造了“春江十里”的新名片,并作为长江大保护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
长江六合段16.1公里,曾经,船厂、码头临江而布,不少“三无”船舶随意停靠,空气中尘土弥漫。如今,遥望霞光万重,山石如黛,近看水光潋滟,苇草摇曳。漫步江堤,可谓一步一个好景致。聚焦长江大保护,六合区在岸线整治、生态复绿、排口整治等方面多措并举,沿江岸线腾笼换绿,百户渔民退捕上岸。该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84艘“三无”船舶被取缔拆除,福运润奇船厂、龙江船厂、金宏发建材等8家污染企业被关停拆除,累计复绿面积超过2300亩。该区同时成立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小组,按照“排查、监测、溯源、整治”要求,全面建立辖区长江入河排污口名录,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则制定整治方案,并为长效监管建章立制,为一江清水向东流扎牢“铁栅栏”。
开阔的绿地、奔腾的长江、憨态可掬的江豚模型……位于雨花经开区的江豚广场,时下已成为南京的网红打卡地。江豚广场所处位置原先是以储存石料、黄沙等建筑材料为主的金大妈码头,码头运转时,扬尘非常严重,而常年停泊的各种船只产生的垃圾也较多。在雨花台区的江岸线上,不仅金大妈码头“华丽转身”,长江三山矶段清理整治后也打造出了江渡怀古景观区、山矶观光揽胜区、江滩湿地保育区、主题文化公园区等,同时实施摩崖石刻、牌坊、码头、广场、园路等配套景观建设,再现了古人笔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山水画卷。雨花台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该区近年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被列入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清单的9个沿江码头,在2019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改。
鼓楼区下关滨江商务区,也已彻底改变人们对“老下关”“老码头”的破落印象,正在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南京最美“外滩”。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京市集中清理整治的长江岸线利用项目共有226个,清退的生产岸线长达32.2公里。昔日“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正从理想规划逐步兑现为美丽现实。
清水入江 全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践行长江大保护,让一江碧水向东流,南京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持续推动入江支流水质和全域水环境的不断提升。
金川河是城北地区的一条通江干流,流域内共有外金川河、西北护城河、南十里长沟主流等13条河道。2016年以前,金川河流域水质均为劣Ⅴ类,干支流水体状况基本为黑臭甚至重度黑臭。治理过程中,鼓楼区抓住水、岸、网治理“三根线”,把准城市水体“污染多、补水少、生态差”的“三病症”,一口气开出了“控源截污、活水保质、生态修复”的“三味药”。通过“清淤疏浚+雨污分流”形成内外联治,“排口整治+拆除违建”肃清岸线面貌,“水位优化+引水调度”激发水体活力,“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构建亲水空间。多措并举,金川河流域13条河道水质全部达Ⅴ类及以上,实现由黑臭到全面消黑再到全面消劣的“三步跃升”。流域内还打造了外金川河宝塔桥入江段、内金川河“清水浅流”、西北护城河小桃园段等多条生态河湖示范段和“回龙探珠”“三河听涛”“钟阜晴云”等多处滨河亲水平台。2021年,金川河水环境治理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和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与此同时,西北护城河、乌龙潭还获评“南京市生态示范河湖”。
雨花台区水务局2016年以来先后对通江河道工农河、板桥河及秦淮新河支流南河、农花河等河道实施水环境提升,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控源截污、引水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通江河道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该区还通过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养护及科学化调度水务工程设施,确保河道长治久清。先后完成了563个片区雨污分流建设任务、119.87公里存量管网清疏任务,并新建污水管网52.08公里,为全区入江支流水质长治久清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今年1-10月,该区8个考核断面(“国考”断面1个,“省考”断面3个,“市考”断面4个)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针对此前市考水质不稳定的5个断面,江北新区围绕内源治理、控源截污、水系连通和引流补水四个方面,先后实施了21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质改善。2019年二季度起,各入江支流水质明显好转,并于2019年底通过多部门的消劣验收。江北新区环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区成立之初,水环境基础薄弱,多条河道存在阶段性黑臭问题,在全力治理入江支流的同时,也在辖区内开展了大规模、系统性的河道整治工作,对建成区45条河道通过临时调排、清淤疏浚、引水补水等治标举措,在2018年年底完成消黑任务;另一方面同步实施系统性整治,2020年年底,市水升办抽查新区68条河道,按照五类水考核氨氮、总磷、溶解氧,仅有2条河道轻微超标,合格率达到97%。目前,新区2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9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9条入江支流全部消除劣Ⅴ类。
六合区紧紧围绕“幸福河湖”建设,聚力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滁河系统治理,并完成护城河、杨西河等24个黑臭水体整治、水环境提升项目和50面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围绕国省市考断面达标,加快推进14个达标区建设,先后实施了86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今年1-9月,该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省第一。
浦口区近年来持续推进入江支流综合整治,先后完成12项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5条入江支流水质明显好转。2020年底,该区2个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5个市考断面水质显著改善,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16年的50%提升至2020年的100%,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良率100%。2020年,该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省第一。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底,全市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22个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72个重点水功能区、84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4项主要指标均实现100%。今年1-9月,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长江南京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环境质量连续保持全省第一。接下来,南京市将紧紧围绕“幸福河湖建设”主线,努力呈现人水和谐新画卷。
“长治久清” 补齐短板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黑臭水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污水处理能力赶不上污水产生量。在推动河湖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南京市各区紧盯薄弱,不断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短板。
六合区建成的雄州污水处理二厂一期已投入运营,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同时完成12座街镇污水处理厂(站)一级A提标改造设施建设,还先后投资20.67亿元实施全区农村污水治理。江北新区先后完成大厂污水处理厂迁建(一期9万吨/日)、桥北污水厂扩建(10万吨/日)、高新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9万吨/日)项目,并持续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近年来,南京市不仅新建了八卦洲生活污水处理厂等,还相继扩建了城东污水处理厂、高新区北部污水处理厂等众多污水处理厂。2016年以来,南京市新建污水主次管网630公里,新改扩城镇污水处理厂15座,江心洲、城北等城市重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一级A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300万吨/日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行政村和规划布点村全覆盖。
三分建,七分管。持续整治唤回的“清水绿岸”如何长效保持?南京市正全面实施河湖长制。
在六合区,192条河道、湖泊、水库均明确了区、街镇、村社三级河长,6860个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实现了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全覆盖。
鼓楼区积极探索“校地融合”“政企融合”和“全民共治”等创新模式,集结了一批专家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将共商、共建、共享的治水新理念扎根在各行各业,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爱水护水积极性。并首创“专家河长一对一”治理模式,24名河海大学治水专家教授成为鼓楼24条区管河道的“专家河长”。
据悉,目前全市3000余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村社骨干担任的河(湖)长、1400余名民间河(湖)长、志愿者,构建了覆盖全部地表水体的责任体系。通过制定“一河(湖)一策”、建立“一河(湖)一档”,将全市域所有河、湖、库及房前屋后的小微水体都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河湖长巡河18万次,现场处置问题3100个,并与苏皖2省6个城市建立边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通过“河长制”努力实现“河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