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大江起宏图——奏响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南京乐章

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7-28

三桥、大胜关铁路桥横跨长江,凸显南京滨江风光。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长江,水润万物、泽被四方,万古长流、历经沧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016年1月、2018年4月先后在重庆、武汉主持召开座谈会,对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调、立规定向,开启了中华民族母亲河新的历史篇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部署。 

南京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因江而盛。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和省会城市,能不能守护好长江“母亲河”,不仅关系南京自身,更关系下游地区及更大范围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守好总书记立下的政治规矩,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坚决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用好总书记开出的治理良方,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推动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坚定不移走好总书记指明的发展新路,牢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确立“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鲜明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转眼五年。大江奔流,一如千年,却已焕发新颜。2016年以来,全市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从63.6%上升到100%,7条省控入江支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从42.8%上升到100%,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监测指标持续向好、水平指数继续位居全省第1;空气优良率从64.4%上升到82.3%,PM2.5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8.8微克/立方米,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消减约25%,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消减约10%。“一江绿水向东流”,长江南京段重现蓝天碧波美景。 

突出保护第一,重现水清岸绿景美 

习近平总书记曾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长江,“望闻问切”追“病源”、诊“病因”、找“病根”,开出系统治疗良方。 

立冬时节已过,南京滨江依然生机勃勃,背后是南京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不懈努力。 

抓生态保护修复,先从突出问题抓起! 

整改先“止血”,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南京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对账销号;针对国家交办和省市自查的23项沿江突出环境问题,挂图作战、积极推进,目前已整改完成22项,仅剩下的1项全省共性问题“化工围江”正按照省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年底前即将完成整改。 

2016年以来,治理黑臭河道150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从190万吨提升到291万吨;实施沿江绿化造林1万亩,完成长江湿地修复7000亩,沿江干流两岸生态绿化贯通率达到85%以上。 

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南京建立挂钩负责机制,5条最难治理的省控入江支流由市四套班子“一把手”专门挂钩负责,每月专项调度推进。今年,挂钩负责制实现对全部28条入江支流全覆盖。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构建了覆盖全市所有水体和小微水体的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2019年以来,全市3000余名河湖长共巡河近40万次,有效促进了河湖水环境保护。 

既要保护一江清水,更要保护江中生物。 

随着长江水生态的改善、水质的提升,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江豚逐年增多,长江南京段已成为野生江豚种群稳定的栖息地,南京是唯一在市中心能看到野生江豚活动的沿江城市。通过最新科考数据显示,江豚数量从5年前20多头,增加到目前50多头,长江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南京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捕退捕重要批示,长江干流南京段及水生生物保护区219艘渔船全部完成退捕;全市长江流域1366艘渔船、2675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个洲新济洲,原有千余户居民全部搬迁,高水平实施生态保护和湿地涵养,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样板区。

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南京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江尾矿库治理“4+1”工程。地处主城北部、长江南岸的幕燕滨江片区,曾经是南京“工业重镇”“化工基地”,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滨江岸线长约8.48公里,自古享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位居于此,是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过去,片区西侧幕府山地区建有白云石矿、砂石码头等众多落后产能企业,东侧燕子矶地区是城北传统化工集聚区,侵占岸线问题突出,污水长期直排入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几年,全市关停所有矿山、化工等污染企业,全面修复幕燕滨江风貌,还绿水青山、造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南京采取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综合利用等四种修复模式,累计投入资金约5.5亿元、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面积约720万平方米。 

法治是“大保护”的有力武器。2018年,南京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这是全国首部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政府规章。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执法信息平台,配强联合执法队伍,切实把水上和水下、岸上和岛上各方面环境资源管起来、护到位。在江北新区建设法治园区,支持推动最高法院第三巡回法庭、“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知识产权法院、南京环境资源法院“两庭三院”入驻,配套建设法律服务园区,开展环境普法和公益诉讼,营造共抓大保护的法治环境。 

突出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江苏省唯一跨江布局城市,南京城市发展布局的主轴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心在长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紧连长江。坚持绿色发展,大江南北正在同步推进。 

江南,位于长江三桥和在建长江五桥之间的鱼嘴湿地公园,原是清江油库。油库拆除后,这里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胜地”。 

江北,昔日曾被大量造船企业长期占用的“十里造船带”已不见踪迹,清退生产岸线11公里并实施修复工程,各种水鸟在水面上栖息。 

鱼嘴、十里造船带的复绿,正在南京长江岸线“复制”。 

近年来,南京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和“三线一单”制度,深入实施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一系列行动。2016年以来,全市共关闭化工企业115家,拆除码头37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 

2016年以来,南京深入推进150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全市共拆除干流岸线项目160个,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比例从28.3∶5.5∶66.2调整为目前的16.6∶5.3∶77.9,主城区35公里岸线生产功能基本退出。 

落后产能的淘汰为绿色发展腾挪出空间。 

一企一策推动“两钢两化”等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南京化工园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循环改造,加快向新材料科技园转型;聚力发展“4+4+1”主导产业,聚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八大产业链”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和含金量。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0.2%,占规上工业比重5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8%,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16.3%。 

突出规划引领,塑造山水城市主轴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 

立足管根本、管长远,科学编制长江南京段大保护各类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召开长江大保护工作推进会,发布《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及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设计规划并公开征求意见,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规划建设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下关滨江商务区、上元门、幕燕风貌区、江北新区定山、绿水湾等九大城市客厅,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和独具魅力的“南京外滩”,塑造南京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 

坚持对标一流、创新实干,加快推动“一江两岸”地区展现多彩魅力、实现全面跃升。保护优先、守好“底色”,突出生态廊道、饮水安全、人文风貌领域抓实保护工作,构建有内容、有记忆、有活力的岸线空间。重点突破、增添“亮色”,建设和实施一批标志性、示范性的建筑设施、场馆景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滨江岸线的全面贯通。优化功能、塑造“特色”,培育科技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功能业态,使“一江两岸”成为功能完备、人气集聚、活力旺盛的新兴区域。以人为本、彰显“暖色”,提高九大客厅的公共开放性、交通可达性、配套完善性,打造还江于民、造福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 

南京已确立“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积极构建江南、江北“双主城”,推动“东西南北中”全市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长江南京段空间承载力,加快实现城市发展迈出秦淮河、跨越扬子江。江北新区成立五年来,叠加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制度创新优势,大力推进基因之城、芯片之城、新金融中心“两城一中心”建设,GDP增加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3%,常住人口增加近80万。

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治理硬核支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创新名城”拿出务实管用的新办法,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效用。 

坚持用科技手段解决长江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拿出科技治江的“南京方案”——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2019年1月2日,该中心在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成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文明实践中心、美丽中国展示中心”为目标,以“绿色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制高点、生态环保产业培育助推器、高质量发展智囊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为战略定位,面向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组织、牵头、统筹、集聚、协同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和技术支撑。 

目前,中心已构建“三院二平台四支撑”核心体系,即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源头创新研究院、绿色菁英创新学院,“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工程化研究中心两大平台,以及战略智库、源创资金、载体生态、体制机制四大支撑。 

“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是中心的一大看点。“生态眼”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了天地空一体化“智慧大脑”,对长江南京段“水、气、船、园、岸”五个方面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预报预警,全面及时掌握长江南京段生态状况,实现长江生态环境“可视、可控、可管”。 

中心现已集聚南京市40多家生态环境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取得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近零排放”等重大技术突破,加盟研究所孵化企业500多家,申请专利1100多项。中心还与十多家龙头企业共建龙头企业创新中心,联合政府和重点企业打造六合、江宁、江心洲等多个产业园区。 

长江大保护已深入人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在路上。“十四五”时期,南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江南京段生态持续改善,在长江经济带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涌动更加澎湃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