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留白”与“补白”这道选择题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1
留白手法常见于艺术作品中,譬如一幅画、一部电影或一首曲子,看似空无却带来无限遐想,给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长久回味。而在一个区域的发展建设中,“留白”,虽与感官之美关系不大,但同样能留下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这,不仅是一种科学态度,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
事实上,受人类自身科技文明发展的局限,我们总会对发展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存在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推进乱做一气,则不仅会留下败笔带来永久遗憾,甚至会竭泽而渔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之路。从这个角度看,此时的留白,是对客观世界的敬畏和尊重,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
而在一些领域,尽管我们现在可以去做,也有能力去做,并且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权衡长远与眼前,最终还是放弃去做,这样的“留白”,则更值得尊敬,这体现了一种对未来的历史担当。譬如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振聋发聩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省也明确提出,在江苏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江地区是主要支撑,生态建设压力大、任务重,尤其要善于做好留白的文章。
可喜的是,已经有一些地方为了留白而主动放弃了一些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大项目。沿江“留白”,留下的不仅是绿水青山的好生态,更是未来发展的无限新希望。实际上,不仅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在更多发展领域,都需要我们善于做好留白的文章。譬如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遗迹修复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都需要我们勇于去留白、舍得去留白、善于去留白。
与留白相对的则是填补空白。这似乎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欣赏和崇尚。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企业生产经营领域,“补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而在城市规划、开发建设、土地拍卖等领域,城市空白处则往往更炙手可热。但是,也有一些补白则往往会被忽视。譬如,最近笔者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发现一些乡村文化设施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地方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还存在空白,对一些特困户的精准帮扶上还存在空白,等等。这些空白,由于地处偏远或处在社会的边边角角,而似乎容易被忽视,而补白则更似乎是“花钱听不见响”的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际上,这些空白往往最需要我们去坚决地补。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如果贫困户没有脱贫,如果经济薄弱村没有跟上,全面小康的“全面”二字,也就根本无从谈起。最近,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建湖县董徐村“三解三促”驻点调研时就再次强调,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落伍。基于此,瞄准各地发展中的“短板”,尤其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来“补白”,毫无疑问是眼下最需要补上的一课。即使“花钱听不见响”,也要坚持不懈去补白,这样的政绩观在当下更值得提倡。
留白与补白,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却并不容易。令人深思的是,在少数地方,往往是该留白的却被补得满满的,该补白的却一直留白至今。细想想,个中缘由,皆离不开为政者心中的发展理念。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否真的在各地领导干部心中扎下了根,“留白”与“补白”这道选择题怎么做,或许就是一把检验的标尺。
(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