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一座文明滋养的幸福之城
来源: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1-09-16
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首批全国慈善城市(七星)、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一项项荣誉叠加起文明的新高度。这是一座城市美好向善的深刻印记,这是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生动见证,这是普通百姓品味幸福的坚实基石。
张家港自1994年踏上文明创建征程,一路流光溢彩,一路书写传奇,引来惊艳目光无数。港城百姓亲眼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因文明创建发生的变化。
“网格文化”:丰富市民生活
扭秧歌、舞扇子、敲锣鼓……周末的永联小镇健身广场如同一片欢乐的海洋,而这些看起来颇为专业的“演员”竟然是永联村民。轻盈舞姿伴随着美妙音乐,赢得周围阵阵掌声和喝彩。
这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个场景和缩影。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百姓对文化的深层次需求。去年1月份,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把全市所有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1000多个“文化网格”,使“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把我市境内的所有人口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每年编印《张家港市文化地图》,定期编印《公共文化服务指南》,推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免费服务、错时服务,构建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此外,我市还出台《群众文艺团队、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评弹书场扶持奖励办法》,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艺团队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的深度繁荣。以外来人口、老年人、未成年人为重点,开展“幸福港城”、“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努力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港城浓厚的文化氛围。
最近,塘桥金村村网格文化员孟正华组织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他的带领下,舞龙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等20多支民间队伍吸引了众多的农民观众。而保税区(金港镇)网格文化员颜礼君的文化生活也很精彩。他利用社区提供的有利条件,经常和社区居民一起排练表演节目,有锡剧、通俗歌曲、舞蹈等。今年70岁的范品相是锦丰镇联兴村的网格文化员,他通过挖掘民俗文化,将“沙上号子”以独唱、轮唱的形式送上舞台,更是别具一格。还有市民在看到《张家港市文化地图》后,萌生了环游港城的念头,享受文化繁荣带来的喜悦。
公共文化的蓬勃开展离不开阵地的有力支撑。在大力推进镇(区)文化设施“五个一”工程、村(社区)“八个一”工程建设并实现全覆盖基础上,我市又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张家港市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工程的意见》、《张家港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兴起了新一轮镇(办事处)、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新高潮。目前,镇(区)、办事处文化中心规划新(改)建项目达20余个,总投资6亿多元,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2平方米。
与此同时,我市还涌现出了董红、季静娟、夏敏莹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苗壮、吴建辉、贾健等一批优秀青年编创人员及一批青年作家和画家。建成各类群众文艺团体339个,有舞蹈队、民乐队、戏曲队、书画队等,参加人数超3.5万人。另外,我市还继续坚持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为主导,深入实施“送戏”、“送影”、“送书”、“送展”、“送报”文化产品“五送”工程,结合网格文化员及时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以前的“我演你看”到现在的“你点我演”,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
一个个“文化网格”将人们内心的文化诉求变为现实。
“中国好人”:托起道德高地
31年前,家住乐余的金小华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就在她安享天伦之乐时,养女的亲生父母上门寻亲。谁知养女心结难解,不愿面对。善良的金小华深深理解那份缘于血脉的骨肉之情,反劝养女与父母相认。
“袖珍母亲”的大爱感动了许多人,今年2月,她获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也是我市诞生的第12位“中国好人”。
谁能想到,张家港这座江南小城的“中国好人”层出不穷,竟跑在了全省县级市的前列。动人的故事被挖掘、被发现、被传播,震撼人心。
2003年9月,当全城都在寻找“张闻明”时,邵丽娅还是张家港地税局的一名普通税务干部,她关注着新闻媒体每天报道的进展,同时也为“张闻明”做好事不留名的善举感动不已。那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加入到“张闻明”的队伍中。
2006年,邵丽娅从市红十字会“认领”了两个远在四川的贫困学生。每个学期,她除了按时将学费汇到对方手中,还为她俩准备了学习用品和衣物。这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关爱给两个孩子的学习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去年,她们如愿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本硕博8年连读。去年,邵丽娅获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还有“中国好人”曹建苏,资助一对孤儿兄弟直至他们大学毕业,即使身患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她还挂念着“山里娃”;樊惠平,“诚实守信”中国好人,从事出租车行业已有10多年,安全行车累计超过90万公里,是为数不多的“零投诉”的哥之一;陈春明,16年前从基层企业的技术科走上了纪检监察工作岗位,满怀对事业的敬畏之心,终日与单调的卷宗打交道。凭着这份庄严的使命感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他把一个个案件都办成了“铁案”;朱付妹,“孝老爱亲”中国好人,和丈夫结婚之后一直悉心照顾着瘫痪小姑,60多年来不离不弃;朱秀珍,“助人为乐”中国好人,背着药箱在乡间奔波了44年,免费给村里的老人问诊,测量血压,为常年卧榻的病人推拿按摩,向村民传授医疗健康常识;王金才,“诚实守信”中国好人,捡到巨额现金不动心,千方百计找到失主……
“一群好人带来满城新风”,在港城,每个道德模范或者好人的背后,都聚拢起一个庞大群体。真心付出,不求回报,他们在平凡的坚守中走向道德高地,也成为温暖无数人的精神阳光。
“全民阅读”:构筑书香港城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德积小学“徐玲公益书屋”里,我市作家徐玲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学生描述读书的乐趣。自从加入我市“阅读推广员”队伍后,徐玲的生活更加忙碌了,在她创办的“徐玲公益书屋”里,印有徐玲寄语的推荐作品成为学生争相阅读的热门书籍。与此同时,在民工子弟学校白云学校内,闲置的原食堂就餐区也被改建成了“徐玲公益书屋”,200多平方米的场所布置成4个功能区,供同学们交流、阅读,开展各类休闲活动。
2012年11月,我市正式对外发布了全国首个覆盖城乡的“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如何让全民阅读升华为全民“悦读”?指标体系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加大财政投入,在市文化中心新建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立少儿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设置阅读推广人这一重要角色,同时又以阅读推广人队伍建设的成效作为评价“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组织开展全民阅读状况“基线调查”,并邀请国内10多位专家学者就调查结果展开研讨,按照不同人群、年龄、爱好等设置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有效地将社会差异化需求与阅读品牌建设相结合。
为了提升村、社区阅读服务能力,2011年,我市完成了以农家书屋、社区(村)图书室、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础的“五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走进永联村图书馆,1500平方米的图书馆内,分别有期刊区、藏书区、阅览区以及拥有5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区,收藏了社会科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农技百科等22大类约30000册图书,满足了全村村民、职工的阅读需求。
在大力倡导传统纸质阅读的基础上,我市还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列入2013年市政府实事工程,并投入470万元,重点打造集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以及优秀文化集中展示平台于一体的现代阅览平台。凭借“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我市把全民阅读作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丰富文明城市创建内涵的重要抓手,在整体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同时,广泛激发市民“阅读自觉”和文化创造力,积极营造崇文向善、理性平和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在坐落于市区邵巷北路的大爱书院,主人樊林为港城的爱书人提供了一个聚会、喝茶、谈文化、交流思想的场所。对于构筑“书香城市”,樊林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城市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书院,它没有功利性,而是默默地存在于城市的每个角落,像花草一样,生长在那个地方,然后让更多的人,视读书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伙伴计划”:扮靓志愿品牌
经开区(杨舍镇)泗港办事处的老唐对于“小红帽”带给他的温暖感受非常强烈。老唐腿脚不便,不得不借助轮椅代步,很多次,他想出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无奈出行不便,是“小红帽”满足了老唐多年的愿望。
去年春天,140余名残疾人在市志愿者协会爱心义工分会160余名志愿者的陪同下,游遍了市博物馆、暨阳湖、梁丰生态园、东渡苑、河阳山歌馆、恬庄古街等港城的各个景点。老唐就是其中一名残疾朋友。“为了方便我,他们抬着我上下车、上下台阶,而且全程都由他们推行,他们就像我们的手和脚,真好!”
这是2012年我市开展的“携手同行——残疾人游港城”志愿服务项目,由张家港华泰旅行社提供运行资金3.3万元。像这样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联合志愿服务团队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志愿服务模式的一次创新,被称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合作伙伴计划”。同时,我市还将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定为张家港市“志愿服务伙伴日”。
该计划中,市文明办作为管理伙伴,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三关爱”主题,负责遴选效果实在、社会影响好的项目,为志愿者团队和爱心企事业单位搭建对接平台。2012年以来,相继推出了寻找港城金婚夫妇大型公益行动、保利文化月票、城市美容师健康关爱计划、新市民幸福百家宴等97个志愿服务项目。
各志愿服务团队通过项目化运作,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两年来,全市新增23个志愿服务团队,新增注册志愿者人数3800人。
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志愿服务合作伙伴计划,资助资金339万元。其中,“我是你的眼——盲人‘看’电影”、“百岁老人全家福”、“买辆车种棵树——绿色行动”等创意新颖、预期效果良好的项目,出现了多家单位竞相资助的局面。
资助经费如何使用,能否公开透明?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我市创新思路,明确企事业单位资助志愿服务的经费作为定向捐款全部汇入市慈善基金会后,企业依法享受免税待遇。所有款项采用委托管理、分期支付的方式进行,由市慈善基金会和市文明办共同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志愿服务项目每笔开支,得到企业认可后才拨付给志愿者团队,确保了企业资助资金在阳光下操作。同样,根据约定,实施项目的志愿者组织必须严格履行项目计划书,若服务不专业,项目绩效考核不理想,社会不满意,资助伙伴不认可,将无法足额拿到资助费。由此,解决了志愿者出力又出钱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开展。
通过志愿服务合作伙伴计划,服务项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企业担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三方面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志愿服务从“搞活动”到“常态化”的转变。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人数已经超过11.5万人。
“爱心五老”:护育幼苗成长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被称之为“五老”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发挥着余热。他们不求名利,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着未成年人。他们或是网吧义务监督员,坚决不让孩子们受到“电子海洛因”的侵害;或是法制宣传员,宣讲法律法规;或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未成年人克服心理障碍;或是校外辅导员,帮助孩子们补习功课……这些充满爱心的“五老”,情注下一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最温馨和谐的动人画卷。
2012年,我市荣膺“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并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获得98.99的高分,名列全国同类城市之首。这是我市交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市各类学校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牢筑德育首位意识,家庭树立正确育儿观,社会整合德育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选树我市未成年人身边的鲜活典型,让广大未成年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未成年人弘扬雷锋精神、争当美德少年;通过举办“快乐父母工作室”、“快乐妈妈故事团”等家庭教育讲座,不断提高我市家庭教育水平,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志愿者进社区”、“千名教师进社区”,为未成年人开展辅导讲座、益智教育,丰富未成年人假日生活……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联动,让未成年人茁壮成长。
全面加强教育阵地建设,是构筑未成年人教育实践的乐园。2010年以来,全市小学全面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镇中心少年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少年宫”三个覆盖,全市小学生参与率几乎达100%。针对城市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试点推行“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全面开展了道德实践、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文体科技等各类益德益智的活动。与此同时,文化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全国第一家中华经典主题教育馆等多个校外活动阵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我市广大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始终坚持“防未病”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初步形成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中心构建市、镇、村(社区)三级网络服务,注重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积极打造由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心理咨询专家、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师资人才队伍,同时利用网站、电话、QQ群、主题现场咨询、社区巡讲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仅2012年,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共接待各类面询、电询326次,组织大型广场咨询活动8场,组织社区巡回宣讲23场,听众达1.5万人次。
在积极传播适合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流动的花朵》、“红蜻蜓少儿栏目”等一批优秀文化产品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建立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综合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持续深入推进网络、网吧、荧屏声频视频、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工作,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