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转型升级给“盐三代”带来美好生活
来源:学习强国 日期: 2021-08-02
在黄海之滨的灌西盐场,有着目前连云港市最大的一片日晒盐场。入秋后的盐场空气清新,明静的盐田映照着蔚蓝的天空,映照着邻近黛青的东陬山,也映照着新老盐工们的幸福生活。35岁的程龙是盐场埒南工区负责人,也是一位接过祖父和父亲“接力棒”的标准“盐三代”。告别颇为原始的传统制盐,新一代盐工正演绎生产、生活新故事。程龙一家的小康生活与现代化新型盐场的成功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程龙在盐田忙碌
时值“秋扒”盐作业黄金时节,每天清早不到7时,盐工们就迎着朝阳进入盐田,开始收获他们一天的欣喜。万亩盐田被划分成均等的隔断,埒南片区东首的一方盐田里,一头是专用机械将水盐混合物输入管道,一头是高耸筛盐机将雪白的大粒盐送上了状如小山的盐堆,这个班组4位盐工各司其职,而作为工区负责人的程龙则在各班组之间协调各项工作。
“现在天气晴好,一个工区一天就产盐2000吨。”程龙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灌西盐场一年可产盐60万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扒盐’,这在我祖父那一代老盐工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我们现在已彻底摆脱了手工扒盐,整个收盐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这种改变不仅让老盐工们放开了手脚,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过去老式人工扒盐
新中国成立之初,程龙的祖父程洪年就在灌西盐田里工作,那是个纯手工扒盐的年代,一年春秋两季扒盐,两季各持续一个多月。上世纪80年代初,程龙的父亲程凤柱成为一名盐工,前期手工收盐作业的状态未曾改变。这种手工作业严重制约了盐区的发展,盐民的生活自然也十分清苦。
到2009年企业改制前,灌西盐场一度年亏损2000万元。喜人的变化就在改制后,那一年作为工区负责人的程凤柱和工友们尝试机械扒盐,逐渐实现了从半机械化到全机械化的转变,原本的海水制盐也变成了引淮安卤水制盐。更大的改变则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成为新一代盐工的程龙敢闯敢干,他和工友们创新尝试带水收盐的“旱扒”作业,不仅将扒盐工人由原每组16人减少到4人,盐产量也由原年产20多万吨一下子提高到60多万吨,盐场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你看,那边是盐田改良的水稻田,那边是大片海水养殖场。”程龙的目光转向盐滩西侧,“这些都是咱灌西投资公司活起来的重要因素,盐场现在赢利也是千万元级别的。企业搞活了,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也上去了。”
盐场职工在赶生产
2012年,成家后的程龙在城区不仅买了套房子,还购置了自己的第一辆小轿车。2015年,程龙又在秀逸苏杭换了套新房,并于2018年更换了一辆别克新轿车。“不到3年时间就跑了7万多公里,我自己每周一次从盐区到市区,同在盐场做化验员的爱人王静则每两天往返一次,主要是为了辅导孩子和照顾家里老人。”程龙说,“从一开始卡点赶时间,花上两三个小时往返市区挤公交,到现在个把小时自驾往返,那种舒适度和心中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新建的盐场职工生活小区
来到盐区一隅曾经的居民区,程龙家的两间平房仍挤在众多的小瓦房中间,有留守的盐民栽种的丝瓜爬上了他家低矮的屋顶,给略显落寞的老房子增添了一丝生气。“想想以前一家三代挤在这不足40平方米的平房,再想想现在住在都市居民小区,真的是天壤之别啊。”程龙说,“盐区真正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靠的是企业上下的拼命硬干,更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引领,相信新老盐工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