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校企携手培育“大国工程师”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7-11

在产业升级换代,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全面铺开的今天,如何为制造转型锻造一支技能过硬的“大国工程师”队伍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尤其在高校院所云集、制造业“家底”丰厚的江苏,校企合作早已从“牵手”走向“协作”,为制造业“育人”已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使命”。

今年暑期,全省一大批在校生积极踏入企业实习。他们如何在一线历练实践?理论实践“融合课程”成效怎样?为制造业育良才还需破除哪些“隐形”障碍?记者寻访各方,寻找答案。

合作见实效,实习协议升级为“协同育人”

既要懂汽车生产流程,也要会分析、比对生产中的各类数据,及时调整、优化生产工序……“这项工作远比我想象中的更具挑战性,把专业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不仅要自己‘悟’,还要师傅‘带’。”今年暑假,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智能交通学院大三学生董姝婷第一次踏入校外“第二课堂”,挂上“数据维护员见习生”的工作牌,在长城汽车有限公司泰州分公司“顶岗见习”2个月。在此期间,她的师傅就是校外导师,不仅带她熟悉汽车制造流程,也倾囊相授制造转型的理念、关键环节……“生产提质增效、数字化流水线、系统智能化等一下子从晦涩的概念变成了可感知、易理解的内容,我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

暑期实习中,他们提升技能、开阔眼界,也在实践中更加自主地感受、思考未来的职业道路。“我不想只做生产工作,我想做工程师,参与到设计、研发环节中”“我在实习中了解到生产流程,还有行业前景,这让我对职业发展充满信心”……类似的感受涌现在企业一线的实习中。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早在10年前,校企‘牵手’的目的更侧重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说实话,当时学校的积极性比企业大。”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华大龙从事“校企合作”工作已有10多年,他坦言,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如今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同感、积极性都在提高,双方合作的意义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企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渴求旺盛,他们开始意识到,培养‘入职就能上手’的‘技术能手’,需要‘往前一步’,在学生大学期间就要参与、介入。”华大龙说道。

放眼江苏,校企合作开始从简单的签署实习协议升级为“协同育人”:开设冠名班、定制班、建设校内生产基地,将企业技术难题设为“课题”、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授课,“双导师”制度……多元模式不断涌现,不少企业由此打通了从研发到生产的人才供应链,实现了技术与管理的“横向跨界”。

融合课程,共同激活“制造+”

企业与高校的“有效互动”还在频频“升级”,甚至打破校内、校外的“屏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学院,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当前,南航计算机学院20级物联网专业学生李毅,上课所用的是南京企业——翼辉信息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平时,翼辉的软件工程师也会走上讲堂,辅导南航的教师、学生,协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使用软件系统。今年夏天,十几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他们会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与企业团队一同围绕“嵌入式软件”的迭代升级,持续创新、开发。“智能制造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需要‘上云’,亟需深挖数据价值,围绕算力决策、柔性生产线等深度开发,这一阶段,安全性、稳定性相当重要。”翼辉信息副总李拓告诉记者,不少企业开始与高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计划”,翼辉称之为“添翼计划”,希望以此培养一批熟悉国产操作系统,且有能力设计、开发“智能制造”系统的软件工程师,“‘制造+’的自主可控迫在眉睫,而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不小,高校、企业,甚至部门、行业需要拧成一股绳。”

省工信厅软件与信息服务处调研发现,当前,一方面多数软件开发人员对工业生产工艺、制造等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课程尚未完全对工业软件、信创产业链人才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适应复合型人才培育的课程体系。如何引培人才?江苏一批高校、企业积极共建“实验室”。今年以来,在省财政的支持下,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专项推进“校企共建江苏信创实验室”,引导省内骨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企业联合省内高校合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展信创技术研究与协同创新。

“相信该举措,将为我省培养出一批熟悉信创技术路线的系统工程师、咨询规划人员、安全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省工信厅软件与信息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修订高技能人才培训目录,增加工业软件、信创产业链以及新兴职业技术技能岗位,建立岗位人才标准,建立培训体系。

科学设计,“隐形”问题亟需重视、破解

权威调研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6200万,涉及制造业的10大领域,培养和建设一支综合人才队伍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江苏产教融合硕果颇丰,但记者采访中仍然发现,高校生实习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一些“隐形”问题,亟需重视、破解。

由于实习岗位性质等原因,存在部分专业和实习岗位学生有节假日加班的现象。“我大概率会从事其他行业,不考虑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了。”南京某职业学院19级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小鹿向记者透露,去年7月起,他在一家位于南京江宁的电子企业实习半年,主要是调配生产的医疗器材,企业住宿条件虽然不错,也有30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但遇到订单“暴增”,就需要加班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有时周末也会加班。“实习中的重复劳动以及加班强度劝退了我,浇灭了我对制造行业的热情。”小鹿失望地表示。

缺乏精细化管理、校企双方沟通不够,也影响着学生的实习体验。南京某高校20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小梁反映,在实习过程中,学校的一些形式主义调查材料过多,“半年实习过程中,我一共找实习单位盖了8个章,分别是接收函、三方协议、企业对学校的评价调查表、实习成绩鉴定表、用人单位满意度、实习手册等。”小梁苦恼地表示,“盖章”是一件麻烦的事,走个流程也需要三五天时间。

业内专家建议,即便是实习,学校也不能完全将学生“放手”给企业,学校应积极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服务。如何进一步做优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在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菲看来,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联动更多院校和企业,比如组建专家库,通过前期走访调研,梳理出江苏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面临的一些痛点。

“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这一机构属性促使其站在一个行业视角去做出相对公允的判断,在此过程中,通过专家库的设立,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行,一起为技能人才的供需难题‘对症下药’。”业内专家还提到,实际上,目前制造行业已经呈现高端化、智能化趋势,而绿色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在薪酬匹配上,建议企业允许优秀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超越一般行政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