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泗阳:乡村振兴基金重心下沉扎根“三农”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1-08
白玉菇生长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每天下午两点,位于宿迁泗阳的友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门前陆续迎来数十辆冷链物流车,一袋袋刚刚摘下分装好的新鲜白玉菇从这里装运,发往遍布整个华东区域的商超和饭店。
“我们每天出库的白玉菇可以达到100吨,产品基本上供不应求。”友康生态负责人蔡小龙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拿到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子基金宿迁疌泉一笔2000万元的融资,依托这笔资金,公司正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不久前省财政厅召开了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管理人座谈会,要求相关子基金要“重心下沉”,加大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开发力度和深度。“泗阳项目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体现。” 宿迁疌泉的管理方——国晟资本合伙人沈皓天说,龙头企业扎根“三农”,成长性好、惠及面广、带动力强,是乡村振兴基金的重点投资标的。
用工业化思维来做农业
走进友康生态刚刚兴建的厂房,一幅现代化流水线场景让人耳目一新:种植菌菇的培养基通过机器自动装袋并转运至消毒间高温消毒、冷却,接着投入菌种后便被送入恒温恒湿的库房中进行120天的菌丝生长。
在恒温恒湿库房,菌丝生长完毕,一个个菌袋在打开后还要送入新的库房“出菇”。28天后,生长到了最佳食用期的白玉菇就被送上了收割线,经过工人简单处理、打包后装箱待发。
“整个生产过程,我们基本通过机械化流水线与叉车完成,最大程度解放了人力,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蔡小龙说,他自2013年来到泗阳投身食用菌行业创业开始,就坚持要以工业化思维来做现代农业。“食用菌的生长条件很挑剔,对温度、湿度乃至二氧化碳的浓度都很敏感,越是标准化的生产,越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为损耗,提高农产品的种植效率。”
当下,友康生态在泗阳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工厂每天已经能固定出产白玉菇100吨。通过严格的生产计划安排,公司的白玉菇全年不间断,充分保障了这道百姓餐桌美味的供应。
扎根本土带动就业
食用菌附加值较高,友康生态作为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就业,培养了农业工人。
“友康在泗阳的工厂差不多有500名员工,其中95%以上都是本地人,且人员流失率极低。”蔡小龙说,白玉菇的生产虽然自动化程度高,但控制系统还是需要人手,开叉车、采摘、包装等环节离不开人力劳动。“友康生产的白玉菇品质为什么好?因为在28天的出菇期间,每天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去上百个库房观察生长状况,并据此调节各类参数。”
“这些技术人员,基本都是友康生态一手‘拉扯’起来的。” 蔡小龙说,培养一个成熟的技术员平均需要2-3年,我们决定在泗阳扎根发展,就希望在当地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让更多农民本地化就业。
不仅如此,食用菌生产培养基的原材料“就地取材”,有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米糠等,过去被当地农民弃之不用,甚至沦为“垃圾”,如今统统派上用场,被友康生态收购过来,变废为宝。
助力农业规模化发展
“虽说许多农业项目回报慢、风险大,投资方很谨慎,但我们坚持市场化道路,能够选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在政府基金和社会基金的帮助下茁壮成长。”沈皓天说。
沈皓天认为,他们之所以相中友康生态,就是看中项目不仅吸收农民就业、带动区域经济,还由于项目本身的成长性。“白玉菇口味独特,深受华东地区百姓喜爱,这让友康生态的销售市场有了基础保障。”沈皓天分析,“公司采取的工厂化种植模式,既避免了气候波动造成减产等传统农业容易遇到的困境,同时每一个库房里的菌袋也清晰可查,安全性得到保障,这些综合因素让投资者很放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截至2021年9月底,省级已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子基金16只,认缴总规模83.64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2个,合计投资金额18.91亿元。其中,省内项目与金额占比均接近80%,有力支持了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围绕地方农业特色,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成长带动规模化生产,进而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