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海州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
来源:海州区工信局 日期: 2021-07-27
“十三五”期间,海州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和“三区两城”战略布局,依托中心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空间集聚、功能融合、统筹发展”的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壮大现有产业,增强新兴产业,实现工业集群化、智能化发展。工业总量快速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
“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714亿元,实现应税销售1604.4亿元。2020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4.2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规模以上实现应税销售收入35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家,过亿元企业36家,其中百亿企业1家,产值过10亿企业5家,产值过5亿元企业5家。培育上市企业2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近40家。
(二)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海州区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二五”末的6.1:28.6:65.3调整为2020年的3.3:22.3:74.4。形成了装备制造、新医药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63%。
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我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企业40家,总产值65.0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6.5%。天明机械、鹰游纺机等一批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其中,江苏鹰游纺机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鹰游集团高强度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通过专家组鉴定,并荣获“纺织行业绒类织物染整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称号;天明机械主营氨纶纺丝卷绕机成套设备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天明集团自主创新产品“采煤机器人”荣登《求是》杂志,天明集团以大坡度液压支架运输车为代表的全球行业首创科技创新成果4项,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如年机械、港圣开关、天邦科技、拓普科技先后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科技小巨人,其中如年机械于2019年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注重研发投入,已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发展潜力巨大。
医药产业保持稳定态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以正大天晴为龙头,杰瑞药业、至善堂为代表的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产值157.83亿元,占全区比重的40.04%。近年来,在政策的激励下,正大天晴肿瘤领域将上市更多的产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在保持肝病领域领先的基础上,将重点打造肿瘤及肿瘤辅助用药、消化、呼吸感染、糖尿病等治疗领域。在做大做强正大天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同步招引其他医药项目及配套服务行业,初步形成了海州工业园南部医药产业高地。同时在新浦工业园着力推进康缘医药智慧物流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医药物流水平。
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升级。围绕联瑞新材料、乐园新材料等新材料企业,通过企业上市等措施,推进企业做大做强。2020年,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共实现产值24.24亿元,占全区比重的6.15%。全区共有规上新材料企业25家,产品涉及硅微粉、封装用环氧模塑料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以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经过10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0多亿。
二、转型升级情况
(一)产业培育取得成效。制定出台《海州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海州区培强培优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扶持政策引领发展,新增规上企业56家,净增25家。深入实施企业培育“三大行动计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围绕产业细分领域,促进大小融通发展,带动特色产业集聚,医药健康、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三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完善。开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产品培育,打造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新培育国家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2 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市级科技小巨人26家,正大天晴连续 6 年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 20 强,联瑞新材料成为苏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天明机械、康达智、鹰游纺机等一批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天明装备首创的“煤炭综采专业装备服务型制造项目”在2018年度荣获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
(二)创新驱动加速推进。坚持科技创新,着眼工业动能转换,积极鼓励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稳居全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2%,较“十二五”末增长1.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1.05%,较“十二五”末增加0.13个百分点。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36 家,较 2015 年实现翻番。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36.4%。鹰游纺机、正大天晴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天明机械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正大天晴进入全球制药企业50强,成为首次上榜的中国企业。联瑞新材料、鹰游纺机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 获批工信部首台套保险项目1个,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产品6个。
(三)两化融合加力提速。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典型宣传、项目引领和融合贯标推广等方式,有力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获评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专家诊断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企业上云,认定五星级上云企业2家、四星级上云2家、三星级上云50家。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39.7亿元,占全市产业收入的48.2%,完成5 G基站建设661个。高新区获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咨询诊断服务,积极创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共实施智能制造项目(生产线)29个,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2个。
(四)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安全环保不达标、风险隐患突出的企业坚决整改,为重大项目、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持续开展化工企业环保安全整治和“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主动淘汰一批污染大、效益差、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共完成关停取缔与整合搬迁60余家散乱污企业。深入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完成市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位居全市首位。日出东方和正大天晴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日出东方更是全国光热行业的首家绿色工厂。扎实推进化工、民爆、船舶修造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彰显。
(五)“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效果明显。印发实施了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整治方案,建立了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专项行动。按照“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坚决关停,对产品有需求、技术改进有空间、发展有前途实行技术改造,对生产有厂房、环保、安监达标,但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实行搬迁”的原则,结合各家意见确定“关停一批”企业14家,“搬迁一批”企业2家,“升级一批”企业2家。
(六)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通过破解人才制约、化解融资难题、扶持企业转型等措施,解决企业难题,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用心当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群众的“店小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三级服务体系,提升“全链审批”质效,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强化人才服务质效,启动“凤还巢”引才,实现海州籍“凤还巢”就业创业,助推发展动力。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坚持以“亩均论英雄”,盘活闲置低效土地,保障发展空间。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服务发展,保障重点产业项目资金需求。
三、下步打算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紧扣“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定实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战略,突出重大项目抓手,全力做精特色园区、做强主导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做精做专特色园区。在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企业的同时,优化高新区“一区五园”产业布局。海州工业园重点推进医药创新基地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新浦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园区向“专精特新”方向提升,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宋跳工业园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及产业技术研发、检测评定和孵化加速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制造产业高地;科教创业园和云台产业园着力打造软件信息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其他镇街工业集中区要立足装配式建材、电力辅机、食品加工等现有产业特色,做强做优园区经济。
二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本地基础条件,加强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加快生物药研发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园、宋跳智能制造生产研发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发挥比较优势,拉长板、补短板,积极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园区粘性,打造较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十四五”期间,力争大健康产业突破 400 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突破 200 亿元,信息技术产业突破 50 亿元,新材料产业突破 50 亿元。
三是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充分利用 5G 商用化步伐加快的契机,积极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不断提高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区培育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10 个,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5 户以上、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10 户以上,实施重点“两化”融合项目 10 个。开展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公关,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立足本地制造业基础,推动国家火炬连云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提质增效,向高附加值和服务型制造发展。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推动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实现企业亩均效益翻番。
四是强力推进企业培育。实施新一轮企业培育“三大行动计划”,以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细化服务措施,合力调度资源,引导强优企业创新转型、做大做强。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创新驱动,支持中小企业壮大规模,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隐形冠军”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和资本运作机制,推进更多企业上市。“十四五”末,全区强优企业产值实现翻番,规模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挂牌上市企业突破 10 家。
五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新基建、国产替代契 机,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前瞻部署。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区域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