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十三五”期间灌云县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

来源:灌云县工信局 日期: 2021-07-27

一、“十三五”工业发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 经济总量变化显著。目前我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较2015年的258家减少了152家,主要是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化及化工整治导致规上化工企业大规模停产退库;预计2021年底规上企业达到126家。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增幅每年均在10%以上,2019年工业增加值增幅13.5%, 2020年增长10.7%。

2. 工业投资持续增长。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4.62亿元。2016年-2020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60亿元,新上8个超10亿元工业项目,有力地带动了工业经济发展。

3.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9.3亿元,同比增长12.72%,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31亿元完成工业增值税3.1亿元,同比下降0.8%;完成企业所得税4.0亿元,同比增长9.0%。

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调整化工企业产业布局,大力淘汰落后化工企业,2018年—2020年共计拆除化工企业79家,2021将继续拆除化工企业19家,对于剩余化工企业将按照省、市标准进行整改,通过验收后方可复工;二是加强高耗能企业监测,对于我县高耗能企业(光大、鹰游纺织等)加强监测,鼓励其进行节能技改。

(二)行业发展情况及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情况

2020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应税销售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20.43%;规上轻工纺织业完成应税销售收入44.8亿元,同比下降32.69%;完成税收8444.4万元。纺织业完成应税销售收入13.9亿元,下降15%,新开工过亿元装备制造项目5个,新竣工过亿元项目3个,新增应税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6家。

(三)产业布局及制造业转型升级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县围绕自身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重点打造了两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 在“123”产业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健康食品支柱产业、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的“211”产业模式。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园区大力开展产业招商,成功招引轨道交通、鹰游纺织、紫燕食品、中容电气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投资体量大、发展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优质项目,有效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健康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板块加快成型。临港产业区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建成区达40平方公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已形成“五纵九横”200公里道路网络,新加坡胜科污水处理公司、光大环保固废填埋中心、华能热电联产规范运营,2个5万吨及码头开港运营,10平方公里港口物流园加快建设,实现口岸临时开放。园区相继获得中国染料及中间体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江苏省中小企业园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省级科技孵化器基地、2016中国环保科技服务示范单位等称号。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量,园区强势推进总投资54亿元的华能海上风电、30亿元利民造纸、32亿元临海新材料等一大批重特大项目建设。力争“十三五”末跻身千亿元经济板块。乡镇工业集中区  乡镇工业集中区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轻纺制衣、电子信息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存量资产扩充性企业,谋求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特色。

二、制造业转型总体规划思路

(一)总体规划思路、具体目标及举措

1. 总体规划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目标要求,进一步放大沿海开发开放、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同步转换,努力把我县建成区域性经济发展增长极、现代特色产业集聚高地。

2. 具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9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550亿元;形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新材料及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高端石化、智慧能源六大支柱产业。

3. 推进举措

——平台环境大建设、大提升,增强要素吸引力和承载力。对各类园区、平台和载体的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进行大幅度的提档升级,增强发展功能、提升工业园区形象,大大提升园区平台对发展要素的吸引力和支撑力。

——争大、求新、选优,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显著提升投资强度和发展力度。大项目是行业发展、园区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新项目是引领和培育新行业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好项目是促进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强化产业集聚的重要力量。

——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显著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集聚水平,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和增强内生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创新的主要抓手是建立研发机构、实现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增加研发和人才经费投入等。政府通过制定实施科技奖励、税收和利息减免、人才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通过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孵化载体、科技金融体系,以及构建集研发、转化、交易、服务为一体的务实高效的科技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来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进行科技创新。

——强化运输链、构建产业链、打造区域链,狠抓开放合作新机遇,促进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园区不仅仅通过形成产业链与外部进行经济合作,也可以在区域层面形成互补与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建设新的合作园区如物流园、加工产业园等,从而在更多的产业上、更多的领域内形成分工合作关系,大大增加合作的体量与价值,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全面打造灌云开放型经济“新名片”。

——控制企业能耗,聚焦于我县单位GDP能耗较大企业,指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改,特殊时期采取错峰生产、对高耗能企业采取停限产等方法,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二)重点工业园区发展

——经济开发区 依托连云港市大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禀赋优势,打造综合比较优势,把握沿海开发开放、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发展等战略机遇,消化吸收国家和省级层面战略“窗口期”的政策拉动效应,在提升发展平台、引进重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做大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行融合发展上全力推进、不断跨越,重点强化装备制造、服装纺织主导产业、健康食品支柱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加快仓储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实现投资规模、工业产值、公共预算收入等保持快速增长,开辟未来发展的“黄金五年”,努力把开发区建成苏北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高地、沿海中部开放合作发展新天地、全县工业创新升级示范区,以及产城融合和生态宜居新家园。。

——临港产业区 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基地型现临港工业,选择符合政策导向、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优势、要素资源有保障、与区域产业关联度高的“2+3+X” 产业方向,重点发展现代临港物流、现代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夯实高端石化新材料、风电智慧能源和高新木业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前沿新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沿海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空港产业园 重点推进门户区、起步区的生产建设,全面推进空港产业发展,启动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性工程。挖掘连云港物流城市属性,打通机场、高铁站、港口等物流节点,打造一带一路综合立体物流枢纽;促进机场客货并举发展,集聚临空产业要素,促进空港、陆港、海港以及未来的自贸港多港协同。

(三)重点行业发展及龙头企业培育

全力推动项目投资和各类优质要素向支柱产业集中,重点打造产业链配套、集中度高、结构层次优、产出效益好的六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六大支柱产业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贡献份额达90%以上。

扩张集聚装备制造业。以轨道交通为龙头,形成新能源汽车、航空配件、紧固件加工、精密机械、汽车轮毂、电子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税销售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10%以上。

改造提升轻工纺织产业。以鹰游纺织为支撑,形成高端毛毯、高端精纺、服饰制鞋、情趣内衣等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税销售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20%以上。

拓展壮大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以临海新材料为带动,形成石墨烯、液晶模组、高密度阳极材料、高碳材、金属复合材料、纤维材料以及高端造纸等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云海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加快推进光谷产业园建设,形成集材料研发、加工、组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税销售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5%以上。

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以紫燕食品为依托,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种养基地、冷储、销售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税销售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35%以上。

规模打造高端石化产业。以融入徐圩石化基地为辐射,形成配套石化基地的大宗有机原材料前后端延伸、高附加值、高端专用化学品等全产业链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税销售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15%以上。

延伸推进智慧能源产业。以华能能源基地为基础,形成海工装备、海上风电、叶片、塔桩、电机及电网运维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税销售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10%以上。

骨干企业培育成长。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支持企业增资扩股、嫁接改造、扩张裂变,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建立政府扶持引导基金,打造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小巨人型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力争到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至少有5家企业进入全市工业二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