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南洋镇环保园失地农民踏上小康路

来源:亭湖报 日期: 2021-09-10

农村有句俗话:金饭碗、银饭碗不如自家的“泥饭碗”。然而,随着亭湖区新特产业的发展,盐城环保产业园的快速建设,一块块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为工业用地,守了一辈子“泥饭碗”的农民却为今后的生活犯起了嘀咕。而记者在环保园采访时发现,1000多户失地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环保产业,振兴区域经济,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全省最大的环保产业园区,我们一直把失地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盐城环保产业园主要负责人表示,在工作中他们从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多种问题,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让农民走出农田、融入城市。

搬出村舍住广厦

11月28日,在位于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的中原·百安居东苑,严志华正在自己开办的小卖部里忙着招呼顾客。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严志华指着外面的一排排漂亮的楼房说,“这里的房子和城里一样,小区里有花草、树木、绿地,有物管,周围还有学校、菜场,离省道只有几步远,住在这里真是太方便、太舒服了。”

严志华是盐城环保产业园凤阳村一组村民,2010年他家的房屋被拆迁后,分到了129平方米的安置房。

在百安居东苑,像严志华这样的拆迁户,一共有360户,他们都以155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置了安置房。

“农民把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出来,用于发展经济,我们一定要为他们解决生存问题,让每一位失地农民没有后顾之忧,生活得更加美好。”盐城环保产业园安置房分管负责人李白说。据他介绍,新征地拆迁的农民涉及好几个村,由于实行了法制化、公开化、人性化的征地拆迁,已有360户农民住上了新楼。

“目前蓝庭苑60套安置房已经竣工,近期将分给拆迁户;曙光小区已经打桩,预计2013年建成,可以提供306套住房。”李白告诉记者,园区上下对安置房的建设相当重视,优先安排土地和资金,不断加快安置房的建设力度。

放下锄头成“蓝领”

12月1日一大早,住在百安居东苑的唐建华开着电动自行车赶到盐城环保产业园韩金模塑公司上班。

“现在都是大马路,开车十几分钟就到单位了。”唐建华说,以前家里有10多亩地,年收入仅有1万多元。2009年土地被征用后,在环保产业园人力资源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成了首批入园企业韩金模塑公司的装配工,现在月收入达2200元,加上丈夫吉兆林的工资,家庭年收入达6万元。

与唐建华一样,今年21岁的新港村村民刘飞参加园区组织的两次培训后,在三菱研磨当上了电工。由于他勤奋好学,工作认真,逐渐成为车间里的技术骨干,月收入也从刚进厂时的1000多元涨到2500元。

据园区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刘骝介绍,近年来,他们针对失地农民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结合入园企业的用工需求,每年都组织开展4-5次职业技能培训,聘请盐南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授课,仅今年就有1000多人参加培训,500多人实现就业,放下锄头的农民变身“蓝领”,不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而且成功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园区还培育各种劳务中介机构,为失地农民就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就业信息,组织开展用工洽谈会,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摆脱土地养家享福利

“社保200多元,再加上‘新农保’,每月坐在家里也有400多元收入,现在和城里人一样拿上‘养老金’了。”凤阳村村民吴广福笑着对记者说,他家一共有5口人,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全部享受社保,今年初又加入了 “新农保”、“新农合”,养老、医疗都有了保障。

据园区财税办工作人员孙颖介绍,截至11月底,共有两个村11个组的2601人享受 “土地换保障”,发放标准与村民小组土地的总数和失地农民的年龄有关,最高的每月达350元/人,11月份共发放社保43万元。

据园区管委会主任顾硕介绍,为了让农民安心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化管理,环保产业园积极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做好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现在 “新农保”、“新农合”已实现全覆盖。

11月上旬,盐城环保产业园还实施“暖民”工程,将132户因病、因残致贫,因突发事故致贫的家庭纳入其中,在经济物质上进行帮扶的同时,着重加强精神感情层面的交流沟通,并要求30名科级干部每人至少要和5家困难户结对,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利用人脉关系和自身的便利条件,为困难户谋福利、解难题。

据悉,园区还计划建设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让所有失地农民的子女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