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海门百姓生活日益“富”起来 ——“五年发展铸辉煌 扬帆奋战谱新篇”系列报道之品质篇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1-08-02

俯瞰以张謇大道为中轴线的商务创智南城,高楼林立,生机无限:新建成的图书馆成为新晋“打卡地”,府南绿廊的水幕电影“霸屏”朋友圈;走进悦来镇保民村,连片的水稻长势喜人,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行走在海门城乡,随处感受到稳健的城市转型步伐和停不下来的富民节奏。

“百万海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区委、区政府掷地有声的一句承诺,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行动。近年来,海门以富民惠民为根本,牢牢抓住产业、就业、民生服务等重点环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充分激发群众创富增收活力,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的康庄大道。2020年,海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2.6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5亿元,同比增长3.5%;海门住户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居江苏41县市人均住户存款排名首位……今年上半年,我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万元、1.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1%、16.7%,其中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和增幅均居南通第一。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海门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实体经济永远是富民的坚强后盾,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实现富民增收的最大支撑。家住四甲镇的毛阿姨最近换了一份新工作,从原先镇上的服装厂跳槽到了位于海门港新区的泰森食品有限公司,从事仓库保管员的工作,月收入也从之前的35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毛阿姨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附近区镇的大企业多了,发展又好,薪资待遇也高。新工作不仅收入可观,入职第二年起还有10天的带薪年假。”

海门工业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有着较好的基础,叠石桥家纺、建筑业、电动工具等一些传统特色富民产业,是最早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的源泉。近年来,海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大项目不断突破,骨干企业不断增加,一批优势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去年,海门出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应税销售50亿元、40亿元、30亿元企业各1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家,为群众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今年,海门重点构建循环经济、绿色建筑、高技术海工船舶、工业机器人、现代家纺、精品钢、生命健康、数字通信八条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领航”“引航”“护航”“三航”计划,帮助中小企业进规模、规模企业做大做强。随着全区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一批新增长点和新的就业岗位正在形成,劳动生产率和职工的工资收入连年稳步提高,为实现富民增收筑牢基础。

土地是农民最初也是最根本的饭碗。近年来,海门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实现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与农业园区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链延伸相一致,在强有力的现代农业扶持政策激励下,持续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十三五”期间,海门新建高标准农田27.3万亩,总面积达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7%。今年新建的6.1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面开工,涉及悦来镇、四甲镇、常乐镇、海门港新区4个区镇,亩均投资达3600元,总投资约2.16亿元。与此同时,海门还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精深加工、农村电商、文创旅游等新型业态,多业态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全区新型合作农场发展至75家,其中今年新增14家,种植面积超3万亩,小麦亩均产值795元,亩效益同比增加104元,上半年总收入2143.08万元。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至4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今年上半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6.44亿元,同比增长22.25%。

把民生实事做实、将民生短板补齐,持续加大教育、医疗、交通、老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减少城乡居民在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是海门富民工程中创造的“隐形财富”。

5月20日,府南绿廊、海门中学张謇综合楼、实验学校体育馆、东洲国际学校长江路校区及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4个重大民生项目组团启用。这几个项目中既有关系海门未来发展的学校建设工程,又有体现城市功能提升的生态建设项目。几大学校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其中海门中学张謇综合楼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按照“一馆、一基地、十中心”布局,为海门中学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提供支撑;实验学校体育馆建筑面积6500多平方米,包含大型篮球场、多功能厅、健身房等,面向社会开放;东洲国际学校长江路校区、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总建筑面积7.57万平方米,共有中学12轨36个班、小学8轨48个班。府南绿廊占地约900亩,是一个开放式公园绿地,形成了之琳湖文化展示区、河丘水岸活动区和露天音乐广场、文化艺术中心、梦幻乐享园地、榉树月季漫道等地标,已成为海门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 海门切实遵循新发展理念,以每年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增加城乡居民的“隐形财富”。海门财政民生支出占比已连续多年在80%左右,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人民医院新院建成启用,中医院新院正式开工,江海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投入运营,体育中心、职工服务中心快速推进……“十三五”期间,海门全区仅教育总投入就超过100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近三成。通过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城乡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操场、食堂、综合楼等配套设施日渐完善,让中小学生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与民生休戚相关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超过98%。海门在全省首创阶梯式医疗救助机制,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区镇全覆盖,链式“智慧养老”居家上门服务已全面开展。

今年,海门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涵盖富民增收、社会保障、养老助残、便民服务、安居保障、公共文体、教育惠民、健康海门、生态文明、城乡交通10个方面,各项民生实事工程正在扎实有效推进。

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城市内涵、品质和竞争力的体现。近年来,海门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惠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居民文化素养,让百姓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也越来越富足。

4月23日,在“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策划方案和张謇文化旅游线路正式发布。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将以张謇在海门的足迹为脉络,划分起点为青龙港老码头文旅片区,向北延伸至大生三厂、常乐张謇故里小镇、余东古镇运盐河、正余通东革命红色记忆馆、海门港新区张謇垦牧公园等重要节点,是传承张謇精神、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而张謇文化旅游线路将分为精品线路和研学线路进行开辟,专为游客畅游江海和青少年研学教育而定制。其中位于张謇故里常乐镇的国家4A级景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张謇纪念馆、颐生文博园等多个景点,游客可以了解张謇先生传奇奋斗的一生,切身感悟张謇精神的源头思想。

近年来,海门文旅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海门全域旅游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区财政每年设立800万元的文旅专项资金,对文旅项目建设、各类主题活动、扩大消费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统计,2019年以来,海门共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8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35亿元。同时加强文化旅游同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进一步融合,创成南通市惟一的江苏省工业旅游区——颐生文博园。

海门还瞄准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致力于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化惠民项目,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进图书馆新馆,落地窗干净透亮,书架错落有致,不少市民正在这里静享阅读时光。图书馆新馆共分成人馆、少儿馆、图书馆+、多功能厅、藏书区、管理办公区六大功能区域,同时开辟了海门籍著作区和古籍文献区两大特色功能区,50万册图书可供市民阅览。自6月30日试运行以来,图书馆新馆成为展现江风海韵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十三五”期间,海门建成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使之成为江海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去年,科技馆投入运营;大剧院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雏形显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礼堂、百姓舞台等成为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中的标配;每年高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为农村群众送展览、送培训、送书、送戏、送电影等等。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去年余东镇、海门街道高店村分别创成全国文明镇、村,海门中学创成全国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