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与中药香包结缘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9-26
—记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庄铁姑娘民兵排”元老王秀英
王秀英制作香包。
她已经83岁了,满头银发梳理得齐整清爽,穿着中式棉衣的身板依然挺得直直的,脸色红润,透过鼻梁上架着的一副老花镜,她的眼睛里时不时闪烁着睿智和蔼的目光,额头的皱纹随着双手灵巧的穿针引线,深深地刻画着“认真”二字,说起话来声音清朗,条理清晰。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庄铁姑娘民兵排”元老王秀英。
在马庄村香包大院的香包制作室内,王秀英一边缝制着香气四溢的香包,一边跟记者抚今追昔。忆往昔,作为“马庄铁姑娘民兵排”的一员,参加民兵训练和生产时的火热情景,令她难忘;念今朝,能把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带领乡亲们在香包产业里致富,令她欣喜。王秀英告诉记者,她今生与中药香包结下不解之缘,小小香包不仅成就了她,也提升了马庄的知名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她要继续发扬“马庄铁姑娘民兵排”精神,把马庄香包继续传承下去,让马庄香包香飘海内外。
民兵营里的“铁姑娘民兵排”
马庄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成功创建起党和人民信得过、全面建设过得硬、市场战场用得着的远近闻名的一支亦兵亦农的钢铁民兵队伍……
在马庄民兵营里,有着一支既爱红装又爱武装的铁姑娘们,她们既逐花前浪漫,也爱时尚打扮,有着新时期青年女性对流行时尚的追求,但她们更爱那身迷彩军装,爱紧握在手中的钢枪,爱军习武,尽显英姿飒爽。她们用花季的青春,默默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尽情演绎着新时期女民兵的风采。
王秀英就是当年“铁姑娘民兵排”中的一员,她见证了马庄女民兵的发展。
“经常进山拉练,扔手榴弹,一听冲锋号响起,我就跟大家伙儿一起积极向前冲。平时,只要听到集合的哨声,我就知道民兵要集合出发了。”王秀英回忆说,那时她也就二十七八岁。不拉练,就干农活,瞅空就缝香包。
几十年来,马庄女子民兵排坚持每月1日的理论学习日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她们成立了理论学习小组,加强对时事政治、方针政策和各类科技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女民兵们有计划、有心得、有笔记。为了宣传好党的思想理论,她们把生活中遇到的典型的人和事,编成小品、快板和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村庄,走进农家社区,深入村办厂矿,发挥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
有的女民兵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进入马庄民兵乐团,自编自导自演各类节目,用通俗的语言和接地气的方式,给老百姓送去健康有益的文艺节目,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民兵排的姑娘们也深切认识到,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掌握致富知识和本领。她们有的成立科技小组,学习种植养殖知识,有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把兴趣发展成事业。王秀英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个人事业,又把个人事业发展成村里的致富产业的典型女民兵代表。
与香包结缘 传承香包文化
在谈到怎样与香包结缘时,王秀英说,她从小就非常喜欢手工制作。 “一天舅舅送我一个小香包,我就偷偷仿着做,后来母亲看我做得不错,就不阻止我了。只要有空,就自己猜思着做小鞋子、小帽子、小动物等小香包。尤其是冬天,做的更多,后来我和村里的姐妹就商量去赶集卖卖,没想到特别受欢迎。有一次竟然卖了几百元钱。”王秀英开心地笑着。
“孟庆喜书记让我到村里庙会上展示,给我3个摊位,很快就围满了人,香包也被抢空了。后来,孟书记让我到村里教邻里妇女做香包,我很高兴啊!直到现在我还在教,只要她们有需要,我就来教。”因为年龄的原因,王秀英大多不记得具体的年限。当被问起香包图案都是怎么来的,她说是自己猜思着做的,自己擅长传统的香包制作。有一年,王秀英制作十二生肖香包,力求每个动物都要惟妙惟肖。“画马的时候画了十几遍,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够生动,我就一直在心里琢磨着马的样子。后来,有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一边想一边用手指比画,想着想着突然来了灵感,立即起床,抓起纸就画,画完之后忍不住拍手大笑:就是这样的!”
十二生肖香包后来以10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王秀英十分惊喜。王秀英进一步看到了香包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老书记孟庆喜的鼓励下,正式开始了她与香包的情缘。她决心要将香包文化传承下去。
王秀英说,香包以前只是村民之间互赠的小礼物。几年前,她开始在潘安湖湿地公园推小车卖香包,受到游客青睐。她不断推陈出新,制作的“鸳鸯戏水”等香包屡获好评。
王秀英制作的香包,各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连选的中药都是独特配方,多年来一直远近闻名。有不少人开始慕名上门求学,希望制作香包增收致富。
王秀英也乐此不疲,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技术悉数相传。她说:“谁想学我就教谁,我让更多的人熟练掌握制作香包的技巧,才能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2009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3年,王秀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她的带领下,马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数百名留守妇女和乡亲也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妇女都回来跟我一起缝制香包,每月能挣3000多元。”王秀英开心地说,她在潘安湖景区还有了自己的香包制作室。
“这叫‘金丝宝葫芦’,寓意招财进宝。这个是小苹果,寓意平安……”王秀英老人一提起自己缝制的香包新产品,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虽已至耄耋之年,王秀英一直心心念念着设计一些香包新花样。一副老花镜、几轴彩丝线,占据了她生活的大部分空余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购买的同款香包——“真棒”,如今成为马庄香包的畅销产品。这款香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农村妇女做针线活时插针的针棒,后来王秀英就取名谐音“真棒”,寓意身体棒棒、事业棒棒。当时灵感迸发而来的“真棒”变成香包的主打产品,带动了马庄村香包产业的兴盛。
延续“铁姑娘”精神 发展香包产业
马庄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是新时代马庄民兵营的基干女民兵,也是王秀英的“徒弟”。她告诉记者,马庄女子民兵队现在人也非常多,大家就通过民兵队的宣传力量,带动各个生产队的妇女同志加入到民兵队伍中来,充分把过去“铁姑娘民兵排”精神,延伸到马庄香包工作室中来。
去年,马庄第一批防疫香包做了3000多个,全部送给湖北武汉疫情防控一线了。
“大家都抱着付出一点力量,贡献一些努力的心态,为防疫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过去我们有一支女子民兵排,我们称她们为铁姑娘,现在延续到我这一代,虽然我们女子民兵排叫民兵志愿服务队,但是我们要继续把‘铁姑娘民兵排’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厉慧卿说。
谈起王秀英,厉慧卿心里充满了敬佩。她决心将手艺传给更多的乡亲。“有了手艺,妇女们不再只能在家带孩子、看老人。她们有了工作与事业!”如今,合作社内的村民们靠着制作香包,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钱。
“总书记说要发展特色产业,我们一直努力把‘特’的内涵融入到香包里。”厉慧卿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花香类香包、竹炭类香包等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定制香包,成了抢手的‘网红款’。未来,村里还打算在上海、南京等地机场、高铁站开设香包展销点,让马庄香包走上更大的舞台。”
记者手记
一生与中药香包结缘。执着、热情、富有感染力,带领马庄女民兵将亦农亦兵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如今“马庄铁姑娘民兵排”元老王秀英通过香包让新时代的马庄人增收致富的心愿已经实现,让马庄的香包漂洋过海的梦想已经实现。现在最大愿望是将马庄的香包文化传承下去,让马庄人在传统文化里活得更加风生水起。小小的香包成了马庄“香包、乐团、婆媳好”的三宝之一,也印证了马庄村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道路正确。现在的马庄村已形成了农文旅结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