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宿城区:平楼村精准帮扶助力平楼摘“贫帽”
来源:宿迁日报社 日期: 2021-09-30
2016年,宿迁市交通运输局与省定经济薄弱村——宿城区原罗圩乡(现龙河镇)平楼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此后,市交通运输局年年帮扶平楼村,从逢年过节走访慰问贫困户,到定期送科技、送政策下乡,再到给上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发放交通补助资金、号召单位全体人员设立“爱心基金”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工作越来越精准。
送农机帮修路 稳稳迈出帮扶第一步
2016年6月9日,两台东风牌1204拖拉机驶入平楼村,跟随拖拉机到来的,还有长2.5米的旋耕耙和长2.3米的秸秆返田装置各一套。
“这是我们给村里置办的第一个‘大件’。”市交通运输局派驻平楼村第一书记卢士强笑道。
几天后,这两台拖拉机被村里的合作社租出去。又过了几天,村集体账户上多了4万元租金。
说是“大件”,但是,这种帮扶方式很常见——因为第二年“回头看”时,全市收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农用机械的贫困村显然不少。
不过,这也很正常。结对帮扶关系刚建立,村情还没摸清,就赶上夏收夏种了。
除了送农用机械,这一年,市交通运输局还为平楼村便民服务大厅、便民调解室添置了办公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空调,并帮着修路——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因为路在2016年8月才开工建设,连赶是赶,到年底也只完成90%的工程量。
当然了,常态走访慰问,市交通运输局一次也没落下。
盖厂房调结构 走上精准扶贫路
当年开建、当年完工,2017年,平楼村最大的变化,是建起了标准化厂房。
“平楼村村部附近有一座废弃多年的学校,十几间教室早已破败不堪。于是我提出‘筑巢引凤’,拆除废弃的学校,建设钢结构的标准化厂房,通过出租厂房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卢士强说,这是他在完全摸清平楼村村情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金点子”。
想法很好,市交通运输局党委没意见——毕竟“精准扶贫,项目先行”。平楼村干群也纷纷表示欢迎。
但是,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建标准化厂房的钱从哪儿来?
思考再三,最终,市交通运输局以帮扶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先期支持70万元,剩余资金多方筹措逐步解决。
2017年3月,占地2400平方米的一期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同年12月10日,厂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厂房建设共投入160万元,配套设施又投入20万元。这样一算,当初的70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各方筹措的资金,我们局里也追加了帮扶资金。”卢士强笑着说。
也就是从2017年开始,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升级了——从单纯“输血”转向“造血”。
这一年,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帮助下,平楼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完成后,打通了向外通道,市交通运输局帮助村集体流转2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和中草药。
2018年10月,占地3100平方米的二期标准化厂房全部建成。此时,一期标准化厂房早已出租给宿迁大尚家具有限公司使用,年租金7.66万元,还解决了25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二期标准化厂房建成后,租给了宿迁市华尔特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年产值1000万元,是我们这里最大的企业。”平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凯介绍道。
前后两期标准化厂房,建设和配套设施共投入310万元,其中市交通运输局投入242万元。
脱贫成效再巩固 助力小康幸福梦
2016年度脱贫74户228人,2017年度脱贫93户292人,2018年度脱贫103户260人……截至2019年年底,市交通运输局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不仅如此,平楼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万元。要知道,在2016年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是负数,每年入不敷出。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大头”自然是标准化厂房租金:按照协议,标准化厂房前三年每年租金为17万元,三年后逐年增长。
除了厂房租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另一个来源是蔬菜大棚租金,这也是市交通运输局帮扶的结果——建设蔬菜大棚的资金是市交通运输局协调来的,大棚建好后,该局又投入50万元对蔬菜大棚基地周边道路进行硬化,方便车辆进出运输蔬菜。
不过,市交通运输局帮扶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2020年,他们想方设法把扶贫成果再巩固一下——
“跟踪”租用标准化厂房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企业招工,并优先推荐当地群众进企业工作增加收入;
帮助村“两委”将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收回的土地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群众收入;
针对重点人员多关注、多走访、多慰问,免费开展技术培训、业务指导,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群众增收有方向、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保障,如今的平楼村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