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何以苏州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日期: 2021-07-29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代文人范成大的这句赞叹,置顶苏州近千年。细究“苏州”二字,不难发现这个地名其实藏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蘇”字里有鱼有米的富庶,“州”字里那三点水的灵动温润,正是让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岁月更迭流转,但不变的是苏州一直住在大家的心里,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的想象。1983年,邓小平同志以苏州市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千年古城悄然萌发春天的生机。而今苏州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2.1%的GDP,领跑全国地级市,与“北上广深渝”比肩而立。

好酒是时间酿造出来的,好的城市是岁月雕刻出来的。从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已历2500余年;白发苏州却鹤发童颜,生生不息。行走阊门一带,今天仍能从吴越春秋,穿越到明清,再到民国现代,两千多年历史年轮般印刻在西中市这条街上。礼敬历史!这是苏州对先辈古风的尊重与赓续——这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仅姑苏区就有2000多处各级文物,数量与密度全国罕见。

苏州文脉不单在博物馆孤寂陈列,更“活在”苏式生活中:从百戏之祖的昆曲到匠心独运的苏工、苏作,历史文脉的传承活化,以更自然、更生活和民间的方式,在苏州市民的日常场景里呈现,构成城市最生动的面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江南的情调,最中国的气韵不经意氲氤在这座城的亭台楼榭处,流淌在小桥流水间。

温婉精致的苏州生而不凡。享誉世界的园林、苏绣是这座城的颜值,而“中国最强地级市”则透出其经济称雄的气质。苏州下辖4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其中昆山已领跑15年;吴江区盛泽镇30年间走出恒力、盛虹两家世界500强,完美演绎从纺织作坊逆袭为头部企业的产业传奇;专注实体经济,筑链强链延链,成为全球工业地标,与上海、深圳并称“中国制造前三强”;拥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冠绝全国,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常年霸榜……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做到极致”“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开电灯就是白天”“逆境时拼死干,顺境时拼命干”……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人敢探无人区,时时争第一、处处创唯一,不被盛名所累、不因经验所缚、不惧风险挑战,善于把寻常做成超常、擅长把普通做成特色、专注把优势做成精品。苏州因此成为寻路中国经济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者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探路者,苏州的发展历程、治理方式值得探究。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苏州调研一个多月,从城市竞争力、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维度,洞悉苏州怎样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谋篇,从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入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做精做细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在发展中追求绿色,在创新中讲究协调,在开放中力求共享。

2500年,风雨起落,不老苏州续写姑苏繁华。打开苏州,探寻活力。作为各类资源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应该如何谋划?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火车头”,城市应该怎样建设?我们希望从苏州实践中找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永续发展的方向。

极致苏州

苏州就像一个充满书卷气的青年,外表看着文艺,露出身躯,又是型男。今天的苏州,稳居全国工业城市三甲,规上工业总产值3.36万亿元,400多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星罗棋布,200多万个市场主体生机勃勃

“血管里流的不是血,是汽油。”苏州干部“不等不靠,却一直要”,“不是在谈项目,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总把“办法总比困难多”挂在嘴边,坚信“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开电灯就是白天”

苏州匠心不仅陈列在博物馆、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更成为精益求精的城市追求,支撑起拥有3家世界500强、16万余家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的“世界工厂”

在苏州,“亲商安商富商”不是甜言蜜语式“口头告白”,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真心行动”。从过去“围墙内的事由企业办,围墙外的事由政府办”,到现在“实验室内的事人才来攻关,实验室外的事政府来操心”,苏州对照国际标准,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沿苏州东环高架极目远眺,东面是工业园区,摩天大楼林立,现代气息扑面;西面是唯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河街并行交错,格局千年未改。

古典入骨又时尚至极,打开苏州这扇“东方之门”,世界顷刻惊叹“最中国”。

这就是苏州。每小时创造2.1亿元GDP,比肩“北上广深渝”;产生状元超50位、院士超110位,冠绝全国;26个世界遗产点,全国最多;26所大学,23所自筹自引……自我赋能,苏州不断挑战一个地级市的极限。

唯有极致,方能出彩。说话吴侬软语,内心执着好强;苏作精细入微,园林移步换景;读书要当状元,做事要争第一……

透过“最江南”“最苏式(舒适)”表象,一个“极致苏州”更令人尊敬、让人向往。

这是2018年4月25日拍摄的周庄古镇 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至柔与至刚

夜色如水,游人们跟随“丫鬟”“小厮”走进千年园林,清丽婉约的歌声自河上飘来,一身月白长袍的书生站立船头玉树临风……200多年前的爱情故事穿越时空,触手可及,这是中国戏曲的极致表达。沧浪亭里的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两大世界遗产完美融合成沉浸式戏曲,惊艳世界。

温婉至极,这是苏州给外界的最深印象。37%水域面积、河湖纵横的江南水乡,孕育苏州人如水的性格。苏州人说的吴语被称为“软语”,因为吵架都轻声细语、绵软柔和;“百戏之祖”昆曲虽然很多人听不懂,但咿咿呀呀的“水磨腔”依然酥软化骨;就连苏州人面和秀气的脸型,也被当成江南温婉的象征……

温柔只是外表。苏州就像一个充满书卷气的青年,外表看着文艺,露出身躯,又是型男。今天的苏州,稳居全国工业城市三甲,规上工业总产值3.36万亿元,400多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星罗棋布,200多万个市场主体生机勃勃。

强壮肌肉并非一天练就。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苏州大地,点燃了一个个不甘平凡的好强之心。

镇办轧花厂钳工沈文荣带领23名青工,克服“一无设备,二无图纸,三无人才”的窘境,办起小轧钢厂,日后位列世界500强的沙钢集团由此起步;裁缝高德康骑着“二八大杠”,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狂奔向100公里外的上海,取到布料后连夜返回常熟乡下,用剪刀、缝纫机编织出日后畅销全球的波司登……

苏州GDP从1978年全国城市排名第15位上升至2019年第6位,年均增速仅次于深圳、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不特而特、比特还特”,这个江南水乡崛起不靠运气,靠志气。

相比知名特产阳澄湖大闸蟹,苏州因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而更加闻名。全国第一个自办工业小区、第一个与国外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第一个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别人没干的,我们先干”“别人先干的,我们干得更好”,从试点到示范,温婉苏州处处争第一、时时创唯一。

“血管里流的不是血,是汽油。”这句略带开玩笑的话,却是很多苏州干部的笃信。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的车上随时备着全套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不是在谈项目,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太仓市委书记沈觅把“办法总比困难多”挂在嘴边,坚信“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开电灯就是白天”……

“白加黑”“五加二”“996”,在外界看来,苏州干部“不等不靠,却一直要”。坊间曾盛传“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苏州小绵羊”。虽是戏言,也从侧面反映苏州人“不甘人下”的血性。

柔软和刚强,两种极致完美融合,苏州“总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今年前三季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贸依存度超110%的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万亿元,同比增长2.4%,稳中向好态势明显。

2019年10月30日,车辆在江苏太仓港集装箱码头里运输货物。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匠心与格局

40年前,在中美两国高层支持下,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落户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启中国园林出口海外先河,成为“乒乓外交”重要补充。时光流转,如今已有50多座苏州园林漂洋出海,向世界讲述精巧绝伦的中国技艺。

一部苏作闪光史,半部中国制造史。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昆曲、古琴、宋锦、缂丝等一起,垒筑起苏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世界非遗高峰。尤其明清以来,“苏州造”“苏州样”全国仿效,“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

苏州尚巧求精体现在城市每个角落。传承技艺,可以把一根丝劈成128份,成就苏绣惊艳世人的巧夺天工;保护历史,规划详尽周全,每间房、每棵树,甚至每块砖都要仔细记录;制作美食,可以把绿豆芽掏空,嵌入鸡丝,烹饪出“不时不食”的人间美味……

苏州匠心不仅陈列在博物馆、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更成为精益求精的城市追求,支撑起拥有3家世界500强、16万余家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的“世界工厂”。

从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到全球最大的耐用儿童用品公司和国际标准制定者,拥有专利数量比前5家竞争对手总和还要多,匠心独运是好孩子集团保持领先的关键。虽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检测实验室,但这家企业至今保留着一个模拟鹅卵石、沙坑、水坑等各类地形路况的试验场,每辆童车检测最低推行200公里,最高达500公里。“办法虽土,却很有用。”在董事长宋郑还看来,有些情况实验室检测不出来,人的手感也很难通过实验室模拟,必须实际走一走才能发现问题。

精工细作带来精益求精,“苏州制造”加快迈向“苏州智造”。截至目前,苏州累计培育61家科技型创业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冲进全国三甲;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58.26件,均居全国第五。

正如苏州园林虽小,但移步换景之间,透过花窗拱门,人与世界沟通相连;关键时刻,胸怀天下的苏州人从不缺放手一搏的勇气。世界500强沙钢集团掌门人沈文荣曾做过一次“豪赌”:押上全部家当从英国购买一条75吨超高功率螺纹钢生产线。上马这套当时代表国际先进水平、连国营大钢厂都望而却步的生产线,遭到众多行业权威反对。“假如这个电炉项目引进失败,就把它作为展览品,我去卖门票!”

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更有人们能触感的温度。今年5月20日,当很多人忙着传情秀爱之时,苏州却向全市数百万普通劳动者“深情表白”。畅通职称评价通道、推出政策性租赁房、体验“一周市长”……16条首创举措彰显苏州关爱蓝领、尊重劳动的满满心意。

“努力把苏州建成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这是一座城市对新时代匠心精神的最高礼遇。

7月30日拍摄的苏州湖滨公园与东方之门。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通融与规矩

江南灵秀孕育苏州温婉,也赋予其“活泛”。不墨守成规、懂得通融,是苏州总能“先人一步”的重要原因。

站在位于城中心的昆山市政府门口,宾馆商厦、企业总部、文化广场鳞次栉比,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坟地和水塘。闻名全国的“昆山之路”肇始于此。1984年,当很多地级市因争取不到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指标而懊恼时,这个年财政收入不足亿元的农业小县,却“异想天开”自办工业小区:没有指标就自己规划,没有钱就自己筹!如今,早已“转正”的昆山开发区聚集2万多家企业,成为企业最密集、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地区之一,综合实力高居全国五强。

站在狮山桥头向西眺望,“发展是硬道理”的巨幅标语矗立多年,见证苏州一路走来的奋斗和辉煌。为了发展,没有政策可以“通融”,有了政策则要“规矩”。

第一次和苏州人打交道,很多人常有不适之感。政策是否允许、操作流程是否合规、效果如何认定、后续怎么保障……苏州人热情接待之余,往往要问清楚每一个细节,似乎少了一点北方人拍拍胸口“这事交给我”的爽快豪气。但接触多了,苏州人“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的做事风格又让人觉得靠谱心安。

既讲规矩又懂通融,外地客商到苏州兴业,最大感受是舒心安心。“苏州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新加坡人、通富超威半导体总经理曾昭孔2004年来苏州工作,见证亲商政策持续出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他还积极参与改革创新,当选苏州荣誉市民,“苏州是第二家乡,就算哪天告老还乡,我也会怀念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美。”

不仅城市吸引世界来客,日益现代美好的农村也笑迎全国青年。昆山锦溪镇计家墩村被稻田环绕,几条小河穿村而过,尽显江南水乡风光。随着乡村旅游兴起,不光本地人返乡,还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年轻人。记者随机走进一家民宿,前台6个年轻人中,4个是外省打工者。“苏州对外地人很好,以前我们都在城里打工,现在农村机会也不少。”一个四川小伙子说。

规矩中讲灵活,方圆之间,尽显苏州人性格和智慧。这可能是苏州之所以能成为“最强地级市”的深层原因。

今天的金鸡湖畔,矗立着一座高12米、两个圆相叠扭转、中间有个方形窗户的雕塑。这个外圆内方、名为“圆融”的雕塑,已经成为这个现代化新城的象征,生动诠释苏州人融通四海的抱负。

通融成就过去,规矩赢得未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城市竞合,苏州重塑城市法治精神,持续打造苏州“最舒心”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为城市永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苏州,“亲商安商富商”不是甜言蜜语式“口头告白”,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真心行动”。从过去“围墙内的事由企业办,围墙外的事由政府办”,到现在“实验室内的事人才来攻关,实验室外的事政府来操心”,苏州对照国际标准,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目前,苏州吸引“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262人,其中创业类135人、全国第一;境内上市企业127家,全国第五。

2020年8月8日,一幅《牡丹亭》稻田3D画展现工在昆山市张浦镇尚明甸村的3D稻田艺术画稻田里。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留白与充盈

对于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很大程度源自于空间和色彩。苏州拙政园内诸多庭院以白色墙体为背景,点缀少许竹子和石头,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相隔不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取白色为主色调,辅以适当黑与灰,好似中国画的白描。

留白不仅是苏州人对装点美好的一种理解,更是这座城市留给未来的品质空间。常住人口超1550万人、市场主体超200万户的高密度工业大市苏州,遵照“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仅赢得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也为“人间天堂”增添新的健康宜居之道。

增绿是最直观的留白。在开发强度逼近极限背景下,苏州提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到2035年增至15.5平方米。”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通过实施“百园工程”在古城见缝插绿,市民出行350米至500米即可享受“口袋公园”。

留白是为了“填充”高品质生活。工业园区精心打造“10分钟生活圈”,配钥匙、修钟表等“小确幸”,步行10分钟左右都能实现。姑苏区对菜市场全面改造升级,让老百姓买菜就像逛超市。咖啡书店、手工音乐、“苏式”招牌……漫步改造后的双塔菜场,恍如走进一个蛮有情调的时尚商场,打卡游人络绎不绝。

向低效土地要空间,向存量土地要效益。为破解土地约束和产业发展这对矛盾,今年初苏州启动实施产业用地“双百”行动,划定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5年实现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计划到2024年实现产业用地亩均税收提升30%以上。

留白是为了腾笼换鸟,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长江江苏段能够建深水港的4个区域之一,常熟铁黄沙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当地政府原本计划建物流基地,前期已投入16亿元,2017年果断调整方向,改建生态岛。去年11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在岛上出现,这是苏州历史上首次观测到这一珍稀物种。

距离铁黄沙30多公里的张家港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300余人组成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队,通过社会心理科普馆、全民健心云平台等,把心理健康精准送到百姓身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艳说,苏州将“人防、物防、技防”延伸到“心防”,帮助公众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健康心理是健康城市的底色。从健身到健“心”,苏州这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不断“自我进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让苏州重新审视城市空间,更加主动提升城市韧性。

城市发展,一日千里。当年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早已融在城内。但苏州没有“摊大饼”“拆旧建新”,而是跳出古城发展新城。从改革开放之初“一体两翼”争雄,到如今十大板块竞艳,苏州科学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在留白和充盈的对立统一中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市的永续发展。

这是7月30日用无人机拍摄的苏州工业园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固本与鼎新

苏州的柔美精致、时尚现代显而易见。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透过多彩华丽的外表,发现苏州骨子里的坚守。

探访姑苏城,“水路并行双棋盘”城市格局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整,很多连名字都没改变。站在任意一个重要文化遗产点眺望,都能看到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北寺塔守护着明朗干净的天际线。中张家巷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道路拓宽被填埋,从2005年项目选址到2020年重新开河,耗时十五载,几任接力干,一条607米河道的重生,是苏州人赓续文脉的缩影。

固本不是临终关怀,鼎新方能拥抱未来。面对大家对“白发苏州”的担忧,苏州把老厂房、老建筑改造成创意空间,推动古城有机更新。动漫制作、共享音乐、线上培训……姑苏区人民路200号,老电子厂“化身”文创园,吸引近千名年轻人创业就业。类似数十个创意空间星罗棋布,时尚文创让千年古城重现“姑苏繁华”。

固本鼎新不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速度。纺织起家,不断溯源进军聚酯新材料、石化等领域,构建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只用26年,恒力集团就从一个丝织小厂成长为世界500强第107位。“民企最大的优势是效率,一个电话能解决的绝不碰头聊,能够在现场解决的不去办公室,三句话能处理的绝不到会议室。”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这样形容“恒力速度”。

既有快节奏工作,也有慢节奏生活。老苏州的一天,从享受一碗面开始。苏式面种类繁多,尤以奥灶面出名:老汤熬煮百年,加入新鲜材料,味道历久弥新。三香路上的胥城大厦里,奥面馆和星巴克比邻而居,中间没有隔墙。老饕们吃完奥灶面,挪步三五米,即可享用咖啡。传统饮食和国际口味在这里相得益彰。

多元文化共生背后,是苏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苏州历史文化厚重,但没有变成包袱。”83岁的吴文化学者潘君明认为,地处江尾海头、水运四通发达,苏州自古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哪个地方有创新,苏州马上学、认真学,还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学,最后往往徒弟变师父。”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是这个“学霸”交出的“高分卷”。从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到政府精简高效、法制化管理,再到社会保障、环境保护……26年来,工业园区系统全面学习新加坡,编制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改革方向、具有园区特色的上百项法规性“管理办法”,构建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社会运作机制。李光耀曾感慨:“你们可以毕业了。”并为园区题词:“青出于蓝”。

学习世界,启发中国。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项目……苏州通过区域协同、对口支援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再造一个个“新苏州”。 血脉里的开放包容,骨子里的拼搏进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极致苏州包容天下、固本鼎新,以先行者的奋斗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传奇后,又以探路者的自觉率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内外双修锻造韧性

全球竞合新格局下,价值更高的粘性供应链成为争夺焦点。苏州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供应链粘性

产业链的竞争力,源自优质营商环境“小火慢炖”,苏州对标世界一流,紧扣企业需求,以良好营商环境催生健康产业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制造业的利器,拥有16万多家工业企业的苏州,高规格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以求突破制造业天花板

改革开放之初,苏州人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对照上千个主要零部件“缺什么补什么”,一环环拉长链条,高峰时生产全球一半以上笔记本电脑。依靠融入全球产业链,苏州成为中国城市工业前三强。

浪打船头人。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外贸依存度超110%的“世界工厂”苏州将如何答题?

木桶能装多少水,直立时取决于短板,倾斜时取决于长板。今年以来,苏州强筋骨、塑生态、拓外延,拉长补短、内外兼修,提升产业韧性活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前三季度,苏州GDP达1.42万亿元,逆势增长2.4%,稳中有进;4月以来工业投资累计增速超25%,进中向好。


这是10月26日,工作人员在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摄

强健筋骨“链”接全球

像两只手在云朵上紧握,又像两块零部件严丝合缝地嵌套连接——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上,造型独特的LOGO意味深长,折射苏州“链”接全球的眼界和智慧。

今年5月,苏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链云对接,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5条千亿级产业链,发布“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催生近4000亿元投资项目和合作订单。“这是以产业链协同合作对冲全球产业变局的新举措。”苏州市工信局局长蔡剑峰表示,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引关键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上下游,让产业链一通到底、强而有力。

筑链延链更需创新破局、开放赋能。今年一开年,拥有1.7万家外资企业的苏州提出“开放再出发”,陆续发布多张“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更加注重产业规律和产业链联系,增强集聚度、互补性和竞争力。据苏州市商务局统计,1至8月,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达127.3%,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

全球竞合新格局下,价值更高的粘性供应链成为争夺焦点。苏州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供应链粘性。

“我们专注研发生产分子诊断、细胞培养、细胞免疫治疗等耗材,这些材料以往主要靠进口,国产替代势在必行。”赛普生物负责人周力波说,苦练内功两年多,企业掌握了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等多项核心技术,月出货量近千万元人民币。

从零出发、由弱到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近年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更是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中国药谷”,力争十年内集聚企业过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元。

如今的苏州,正在形成高端装备、新型显示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


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作业(2019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优化营商重塑生态

苏州百拓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内,几十台高端实验仪器忙碌运转。这一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提供技术服务数万次,加速初创企业研发进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源自优质营商环境‘小火慢炖’。”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说。

产业链竞争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用汽车4S店一样公开透明、标准可靠的“至高服务”,在畅通产业双循环中锻造最重要“筹码”,苏州今年向全球郑重发布“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和“4S”国际版营商服务品牌。

为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申请提供快速通道;办事“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产业定制地”让企业“拎包入驻”……《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提出,苏州将在法治诚信、智慧政务、资源配置等方面更进一步,实现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

对标世界一流,紧扣企业需求,良好营商环境催生健康产业生态。6月中旬,华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首度亮相。在同一栋研发大楼里,此前不久,微软赋能加速计划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刚刚举办首场线下活动。

与头部企业加强合作、赋能产业发展,是苏州优化产业生态的重要举措。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经理郑钧说,这里的国家级联盟、龙头公司、平台机构和创投等,营造共生共赢生态圈。

从最前端的研发到最末端的产业化,苏州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孵化、加速、成长等全生命周期,持续向企业输送能量。“从培育小树苗起步,到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听上去有点天方夜谭,却是苏州努力的方向。”苏州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徐鸣涛说。

一座城市的实力与劳动者的素质息息相关。10月底,苏州隆重表彰“最美劳动者”,一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分别占63.22%和56.64%,1万名劳动者获得荣誉奖章、培训补贴、流动人口积分等激励。

“以更好的城市精神让劳动者最能融入,以最优的公共服务让劳动者最被关爱,以最强的政策支撑让劳动者最能成长。”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洪宗明表示,将全力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加快集聚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厚植发展强支撑。

5月28日,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的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加工电梯门板。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多维赋能拓展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制造业的利器。顺应产业秩序、组织、形态重构的大势,拥有16万多家工业企业的苏州,高规格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以求突破制造业天花板。

苏州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重点扶持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6%,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大幅增长94.2%和36.3%。苏州立下新目标,“十四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5年达万亿元。

以上海为龙头发挥协同增强效应,正是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自我定位,生产性服务业是破题关键。挂牌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正在推进长三角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布局、引进技术,助力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相城区正在建设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计划用5~10年集聚10万高层次研发人才,辐射服务长三角。

“从过去上海有什么、苏州要什么,转为上海要什么、苏州做什么。”苏州市委副秘书长俞愉说,苏州正在打造上海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资源要素溢出的“优质承接地”、高端制造的“最佳协同区”。

作为制造强市、开放大市,苏州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枢纽节点。借助国际产能合作,助推产业链变革转型,苏州累计境外投资项目已超过2000个。

“经济全球化嬗变中,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互嵌套。”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翔表示,苏州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努力打造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

产业是城市之基。地处江尾海头,苏州正努力把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叠加效应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红利,持续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重构变局中构筑“苏州高地”。

城以文兴

一座城市,活力源自于人。创意空间吸引人才集聚,“白发苏州”变得“鹤发童颜”

历史给苏州留下的不仅是园林文化、精致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卓越、胸怀天下的文化

苏州重提江南、试图找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实质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建文化高地的辉煌,背后是一种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路径规划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小桥流水的独特风貌,如梦如画,从2500年前筑城至今,苏州保留了中国城市最完整的肌理,留存了中国人生活的鲜活样本,是中国人的记忆之城、理想之城、向往之城。

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有一方面之长,可以说是有特色;集各方面之长,就能产生持久魅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文化引领城市变革,既钩沉梳理历史文脉,用文化展现城市个性、涵养城市气质,又固本开新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以文化人育人,全力推进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实践。

消费复苏 城文兴业

园林为舞台,流水为琴弦,悠扬丝竹中,“吕洞宾”“何仙姑”因迷路来到苏州,并肩夜游山塘……入夜之后的山塘街玉涵堂内,《八仙梦山塘》《寻梦山塘》等剧目正在上演。演出依托山塘吕洞宾传说,融合昆曲、评弹、江南小调等多种形式,成为游览古城的新去处。

台上,演员们移步换景;台下,姑苏区文化馆副馆长施政看得仔细。作为该剧主创,他经常晚上过来看看演出效果,与合作伙伴商量:“演员走位是不是再改一下?可以走到观众身边,免费让他们品一品花香、尝一尝苏州小吃。”

文艺院团进景区,山水亭台成剧场。“五一”以来,“姑苏八点半”夜间消费品牌推出十多个“江南小剧场”,遍布全市。水月(苏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徐程刚告诉记者,在多个口碑点评类APP上,《寻梦山塘》排名靠前,带动营收大幅上涨。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新型消费带动一业兴、百业旺。国庆期间,“姑苏八点半”带动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约5个百分点,重点景区游客恢复约九成,远超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今年1~4月,苏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4.8%,到三季度结束,已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表面看的是风景,内在感受的是文化。苏州以文兴业,得益于多年来深植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守护城市‘不动产’。”江苏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说。

苏州古城核心区14.2平方公里中80%是世界遗产区,有各级文物点2000多个。站在任何一个重要的世界遗产点举目四望,天际线都明朗干净,这是因为古城保护的一条“铁律”严格执行至今,即任何新建楼房不得超过24米——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北寺塔的高度。

“文旅消费带动力强,是构建内循环的关键。此外,除了区位优势、优惠政策等硬条件,人文历史资源近些年也受外商重视。”苏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陆锋介绍,苏州计划挖掘古城文化资源,活化本地文化元素,到2022年建设20个以上市级、5个以上省级、2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这是2017年10月27日拍摄的苏州市区老城与新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白发苏州 以文聚人

一座城市,基本的活力源自于人。

把城市比作肌体,苏州古城年事已高。尤其随着产业搬迁出现“空心化”,常住人口“穷(低收入)、老(老年人)、外(外来务工者)”扎堆,平添几分暮气。

安徽人张安过去一直在上海工作,初来姑苏区双塔街道创业,曾吓了一跳,“市中心竟有这么破旧的地方,建筑破败、墙面斑驳、黑车乱停。”一位街道干部告诉他,这里曾是豆制品厂、汽修厂,后来成了消防“三合一”场所,安全隐患突出。

如今的南环东路10号已变身为“一带一路”产业园,聚集网络视听、直播等新业态,吸纳800余人就业,其中九成是“90后”。张安告诉记者,员工中有不少本地人,过去只愿到老城喝杯咖啡、泡个吧,现在却有了回来置业的打算。“让年轻人爱往老城跑,需要好的文化环境,让年轻人在老城待得住,关键得有事业吸引力。”

在姑苏,类似的“变形记”频繁上演。《姑苏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实施以来,30多万平方米的老厂房、老建筑空间成功转型为创意创新空间,通过政策和资金吸引以文化创意为主的现代都市型产业入驻。例如,吴中集团旗下江苏蓝园商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将苏州金塔电子厂改造为蓝·芳华创意产业园,将苏州玻璃厂改造为蓝·SPORT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在全市造就了20多家文化创意“蓝园”。

创意空间吸引人才集聚,“白发苏州”变得“鹤发童颜”。

在全国各地都“打过工”的原创音乐人许先生将苏州视作“精神故土”。“我去过北上广很多城市,最喜欢的是苏州和西安。‘苏漂’那会儿有种耳边自带BGM(背景音乐)的感觉。”许先生说。为了留下这种感觉,他创办了“吴梦唱片”公司,开始创作“姑苏三部曲”,第一部《花草梦苏州》已经上线。

荷言旗袍创始人周立言是泰州人,苏州大学毕业之后在平江路开了第一间工作室,现在已经陆续开了7家实体店,线上也有五六十万粉丝。“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来了苏州就不想走了。”

纽约有百老汇,伦敦有西区,面积虽小,吸引力却是世界级。蓝·芳华创意产业园负责人李莉说,要让全国甚至是全球的人愿意千里迢迢来看一看,甚至生活在这里,“我特别看好苏州。”

2019年4月26日,千灯镇中心小学 ”小昆班“的学生程梓珊和杨霄晨在古戏台边观摩昆曲表演。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培根铸魂 以文聚力

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一书中的“江村”。村里建有一座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展板醒目地书写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1990年费孝通访日时提出的重要观点。

去年以来,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为创作新书《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频繁到访开弦弓村,除了秀丽水乡的村容村貌、吴头越尾的历史文化,还有很多细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开弦弓村民委员会办公室里,《江村经济》摆在架子上,可以随手取阅。村里设有木制的花籽取用亭,仿佛在不经意地提醒大家:愿意种,我提供花籽,既然有空就美化一下房前屋后的环境吧。

“为什么江村人能够冲破传统经济思维的束缚,勇敢探索农村小康之路?细节之处见精神。”章剑华把这些感受写进新书。

历史上,无数开明睿智之士以经世致用的才学在苏州留下印记,也涵养塑造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说,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三大法宝”,历史给苏州留下的不仅是园林文化、精致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卓越、胸怀天下的文化,这也是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传家宝”。

以文化人不仅培根铸魂,更能在关键时刻助力共克时艰。近几年,一直领跑的苏州,也一度面临能级不足、增速趋缓等问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又要部署现代化试点“最先一公里”,苏州必须重燃斗志。

今年1月,一场3000人的誓师大会在苏州召开,会前每位参会者领到一套资料:一本红色封面的《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一册《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一份《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

“开放再出发,说到底是人的再出发,奋斗精神的再出发。”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表示,太仓重提“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开电灯就是白天”的奋斗精神,抢时间、追进度。一季度结束,体量倒数第一的“小太仓”交出了多项指标第一的成绩单。

精神动力助推苏州“逆袭”。市商务局马不停蹄推出“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建设24小时线上对接平台;市委组织部迅速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首批排定40个关键检测指标、519项赶超计划、360个重点项目、128项流程优化计划……今年一季度,苏州GDP增速下跌了8.3个百分点。到前三季度结束,已经实现2.4%的正增长。

10月8日,人们在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的阳澄湖服务区休闲。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重塑核心 以文兴城

10月中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稿出炉。规划提出,苏州将着力构建市域、市区、历史城区三个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层次,构建全域性、整体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刚刚出炉的规划图直观地显示着古城的核心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规划还鲜明地提出了一个目标:强化苏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何为“江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在中国,江南则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这个IP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历史上的苏州曾经从多维度诠释着江南的巅峰状态:鱼米之乡、丝织中心、东方水城、苏式美学……既是小桥流水式的自然景观,也寓意着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繁荣,还有种种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

苏州重提江南、试图找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其实质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建文化高地的辉煌,背后是一种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路径规划。

2012年10月,苏州撤销平江、沧浪、金阊三区,成立姑苏区,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夯实古城核心地位。此后,苏州以“一核四城”发展战略为引领,进一步从规划、立法、公共服务等多角度守护“硬核”。

“无形”的文化也被重点守护。从纪念伍子胥的端午习俗,到欣赏唱了600年的昆曲,苏工苏作渐成今日“国潮”,历史文化与有韵味的苏式生活融为一体。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认为,苏州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贴近生活,以更自然和民间的方式,在市民日常的场景中呈现,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记忆。

即便是发展文化产业,苏州也试图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IP打造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带火了同德里小巷的“苏家老宅”;电影《八佰》拿下30亿票房,带动了拍摄基地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人气;昆山连办三年“百戏盛典”,形成“一城看遍九州戏”全国文化现象……

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州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正当时。“我们要挖掘城市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整合散落在各个部门和民间的优质资源,以文兴城,提高苏州在全球新一轮竞合中的核心竞争力。”

苏式生活

简单而又纯粹、淡雅中有意韵,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向往

从园林之秀、昆曲之雅到苏工之美、苏菜之精,惊艳时光的匠心之作,已让世人把“尚巧”“求精”作为辨识苏州的城市标签

没有宫墙高耸式的抱负,不全是田园牧歌式的逃离,而是文人气息与商贸传统的奇妙混合体。苏州的哲学,既创造繁华,亦享受精神充盈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吴王诸樊所筑城邑基础上扩建大城,苏州城由此奠基。2500多年,时光流转,这方水土经岁月沉淀而出的城市格调和生活美学,已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精美名片。

日常中的江南韵, 骨子里的中国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驻足姑苏一月有余,游水巷逛小桥亲历市井烟火,览园林听昆曲感受匠心雅致;在人间天堂的寻常起居中,体味属于这方水土的怡然舒适。

苏州双塔市集一摊主在整理菜品。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摄

诗意日子

每个人心里住着不一样的苏州,情调是打开这座城的第一把钥匙。苏式生活的精致,纷呈于四季的不同时辰:烟花三月,是逛园子的好时节,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艺圃流连;正午钻进十全街寻一碗地道的三虾面,下午再到苏州博物馆看展,与文人雅客来一场神交;金秋时节,觅一处古戏台、温一壶黄酒、品一只肥蟹、听一段昆曲水磨腔、会一会久违的票友……

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小巷深宅人间情味在。精细的苏州人除了时令的享受外,更善于在城市空间细节上营造出情调,就连最日常的农贸市场也能铺陈出让人想像不到的格调。

穿过小桥流水人家的叶家弄,便能看见写着大大“双塔”二字的灯箱,这就是双塔市集。木质的柜台,规整的肉铺,清爽的水产摊,还有暖心的咖啡馆、小食肆、鲜花和文创小店……充满姑苏风情的市集,配上专业的灯光和现场布置,处处传递着苏州人的讲究。

在这个游客都愿来打卡的农贸市场,记者遇到了提着菜篮、散步前来采买的李乾琳。小馄饨出锅,撒上虾皮紫菜,74岁的老人有感而发:一葱一叶、一米一水,都是惬意的味道。

“一座城市最打动人的地方,有可能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大家都不离开的菜市场。那里藏着一座城市生活美学的肌理。”姑苏区委书记黄爱军说,把寻常过得诗意,这是一座城的品味所在。

早市卖菱藕,小巷藏春秋。黄昏时分来到定慧寺巷,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巷口闲谈,远远听去,有所争执,又夹带耳语,随后继以笑声。未几,老人们起身,拱手作揖,消失在小巷深处。

这种苏州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常让身居高楼的城市人触摸到久违的市井气。“海内美景多的是,唯有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我觉得苏州这个地名就自带柔情,每次从嘴唇轻吐这两个字,好像就有一户枕河人家的姑娘推窗望着你。”杭州一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韩莉,坐在一间只容三五人的袖珍咖啡厅中,氤氲香气扑鼻而来。“苏州砖墙街石的沉静、小桥流水的婉转,让你常在街角巷尾被这份恬静打动 。”

在苏州人眼里,自己的日子就像贝聿铭在家乡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简单而又纯粹、淡雅中有意韵,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向往。


2020年9月27日,游客们在“烟雨江南”灯彩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讲究精致

许多苏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的。

霜降过后,沿常熟虞山北麓缓坡上行,来到已有千年的兴福禅寺。寺旁古树参天,依山势搭建的兴福老面馆掩映在绿荫间。清晨,吃一碗蕈油面,品一杯虞山白茶,聊几句家常,是常熟市民黄健的习惯。在他看来,乡愁始于肠胃的思念,解于味蕾的享受。

“从晚清到现在,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美食代表苏州,那唯有汤面。”在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看来,面是苏州人性格的缩影:精致考究,毫不张扬,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意味深长。

作家陆文夫在《美食家》中,对苏州汤面之讲究浓墨重彩——“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还有重青(也就是多放点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苏州就像一位精巧聪慧的妻子,想要留住你的心,就先抓住你的胃。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即使是市井人家吃一块肉,也因四季不同而吃法各异——谷雨时节春笋嫩,要拿过冬咸肉煲汤,叫腌笃鲜;春末樱桃甜,要吃樱桃肉;夏季荷叶消暑,可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出产梅干菜,自是梅干菜扣肉;冬天是蜜汁火方,外甜里咸,加火腿入味,讲究至极。

不单饮食,精致作为一种态度,浸润在姑苏的每个角落,已成为这座城举手投足的气质:设计缜密的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严整、假山池沼搭配有致、花草树木映衬得当,不经意间流露雅致之美;苏绣技法精妙,功夫尽在方寸之间,宛如“针尖上的奇迹”,常作国礼赠予外国首脑;苏作巧夺天工,镂空雕、圆雕、浮雕、嵌雕、阴刻多种工艺手法灵动呈现出“精、细、雅、丽” ,独步于中国雕刻界……

早在明朝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确实,在杏化烟雨、水巷小桥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天然带有细腻精巧的特点。丁家彭在制作二胡这条路上走了近40年,75岁的他有一项绝活——不用敲膜辨音,手指轻轻按上皮膜,就知道一把琴的音质,被业内人称之为“号脉”。“这是长期打磨中积累的经验,”丁家彭说,制作一把二胡需要120多道工序,考验的是耐心和精细。“将每一把二胡都当作待嫁的女儿精心打造,悉心栽培,务尽完美。”

从明朝建造故宫的苏州“香山帮”到今天亮相巴黎时装周的宋锦传人,从园林之秀、昆曲之雅到苏工之美、苏菜之精,无数惊艳时光的匠心之作,已让世人把“尚巧”“求精”作为辨识苏州的城市标签。

2020年9月27日,游客在灯光璀璨的周庄水巷游览。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放达怡然

这里的流水至清,这里的桃花浓艳,这里的弹唱有点儿撩人,这里的小食香甜,这里的女人娇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忒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难见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这是不少文人对苏州的印象。

的确,苏式生活既没有宫墙高耸式的抱负,也不全是田园牧歌式的逃离,而是文人气息与商贸传统的奇妙混合体。创造繁华,也享用繁华;极入世,也极出世。苏州的哲学,允许你享用世俗生活的富足,亦能拥有精神世界的充盈。

200多年前书生沈复和妻子芸娘的爱情故事,跨越时空、媒介,演变成沧浪亭里的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完美融合,沉浸式戏曲时尚表达,让游客叹为观止。 一曲出云霄,一梦入姑苏。其实苏式生活的真谛不单是物质的讲究,还有内心的舒缓与放达。

临近浩瀚太湖,绿化覆盖率达98%,负氧离子平均值每立方厘米达2200个——“隐藏”于苏州高新区的树山村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超3.24万人次。“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规划师彭锐认为,城市运转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树山这样的地方好比嵌入城市的“舒缓器”,可以松驰城市节奏。

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留白已成为准则根植于苏州城市规划理念中。这座“最强地级市” 寸土寸金,对于公共绿地和开放公园的投入不减反增,提出持续建设大型绿地。

鸟鸣虫叫,草木芬芳,置身昆山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顿感清静幽雅,仿佛与周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隔绝,事实上公园距市中心不足4公里。人们视野看到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比例——“绿视率”,这一新概念正成为苏州城市建设新标准,城中有园、园中见城,江南水乡更加绿意盎然。

身心愉悦才是苏式生活的底色。测一测你的微笑指数,神奇的情绪识别系统……步入张家港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心理科普馆、全民健心云平台、心理志愿服务孵化中心等一整套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心理服务生态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

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完善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促进校园心理健康发展……苏式生活从“心”开始。

绕着环村步道慢跑,守着农家小院种菜,乘着一叶扁舟在水巷摇荡……人们对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向往,恰是陶庐慢活艺术空间女主人汪涛在昆山计家墩理想村的日常。

汪涛来自四川。她在计家墩租了两块宅基地,开起一家以陶艺为主题的民宿。“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特殊的感情。”汪涛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能在稻田里奔跑,拥有一个捉蜻蜓听蛙鸣的童年。“无论你来自何方,在苏州,都可以慢下来,回到生活本来的模样。”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同里古镇退思园,漫步至园内名为“天香秋满”的小天地,看见墙上写有“留人”两字,形如一脚跨出,又被轻轻拽住,若加两点,正是一个“心”字,因此常被人解读为人留不住,留心亦可。对于苏州,对于苏式生活,更多的人无法做出像汪涛一样的选择,或许只能把这里作为心灵驿站,寄放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慢品人间烟火,闲观万事岁月。在苏州,我们不是过客,是归人,这里有我们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