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滨海县:精准脱贫山芋粉丝铺就“丝路经济”
来源:微信公众号“滨海融媒” 日期: 2021-09-28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我县牢固树立“农业强县”战略,坚持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提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今天小编带大家来看看滨海这一条“丝路经济”怎么走的。
今年以来,滨海县陈涛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农业结构调整部署要求,深挖当地山芋种植潜力,做大做强粉丝产业,努力让这一传统产业成为当地村民的增收产业。
目前,该镇拥有粉丝加工企业10多家,个体粉丝家庭作坊100多家,年生产量2000吨以上,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其中,“陈涛粉丝”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老祁粉丝”成功申报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动对接上海餐桌,提高产品附加值
陈涛镇依托山芋粉丝特色产业优势,着力对接上海餐桌,改造提升产品生产工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能、科技创新等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老祁粉丝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开发生产即冲式大碗粉丝,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
在五层、六联、七层等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高标准建设山芋种植基地,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一批“专而强、大而美”的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山芋种植农业示范区,提高土地亩产效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该镇积极落实农业发展各类扶持政策,邀请银宝集团、农旅集团等国有资本参与粉丝产业规划编制和投资运营,加快陈涛镇农产园区的建设步伐,并着力引进落地一批与粉丝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一根红薯粉丝 拉出小康风景
滨海县滨海港镇木楼村位于废黄河南,全村9个村民小组,1520户人家。孙月宇带领木楼村群众发展粉丝经济,让粉丝产业形成品牌经济,如今木楼人在红薯种植、加工、销售这一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模式上大做“粉丝经济”文章,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孵化器。
1991年,孙月宇接任木楼村党总支书记。木楼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多年来背着“落后村”的帽子。据村民回忆,以前村子里道路不畅通,“娶媳妇要往家背”。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孙月宇和木楼村群众一道打拼。起初一家一户各自种植红薯这一粉丝原料,零散经营效益不高。2018年,木楼村成立了粉丝加工合作社,注册了“木楼纯真山芋粉丝”品牌,吸纳200户人家从事粉丝加工,让农户规模经营形成优势。升级后的产品不愁销售,兴化、江宁、枣庄等地的客商不断来木楼村采购。孙月宇说:“正常每户加工粉丝都在5吨以上,生产后的粉丝渣还能废物利用,卖给酒厂酿造酒精以及喂猪养鱼不少农户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最少的一年也有四五万元。”
孙月宇带领木楼村农民在小康大道上阔步前行,村里与116户低收入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低收入农户,精准扶贫、精准施策,采取了不同的帮扶模式:对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合作社流转土地耕种,发放流转费;想耕种的低收入农户,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红薯粉丝按约定价收购;身体好的低收入农户可自愿到合作社务工,为20余名低收入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木楼村今年借助精准扶贫的春风,再度将当地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组合,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预计全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低收入农户扶持全覆盖。今年40岁的李景华,父亲常年生病,还带着小儿子生活,经济十分困难。2018年,李景华与村粉丝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自家3.5亩地入股种植红薯,本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能有近3万的收入。李景华说:“在家门口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粉丝经济”只是木楼村农民致富的一个项目, 孙月宇还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他依靠劳务输出之路,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率100%,工资发放率100%,连续3年被县、镇表彰为劳务输出先进村。木楼打工农民认识到手握成拳、抱团创业的集团效应,在外出时逐步改单兵单干为集团群干。
“只有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小康生活。”木楼村打通粉丝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火爆的“粉丝经济”里蕴涵着无限的欢乐,而孙月宇就是为木楼村群众带来欢乐的小康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