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1-12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十四五”时期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选择。10月29日,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2021年度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系列沙龙“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专场会议在徐州召开。十余位来自省内外开放型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与新战略”“江苏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新路径”“苏北打造东西双向开放大通道的新举措”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徐州市副市长李燕表示,徐州要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点城市、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对外开放枢纽城市,还有许多挑战、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特别需要各位智库专家把脉、支招,为徐州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向开放综合枢纽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科学思路和可行之策。

“一枢纽”是探索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的“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要求我们“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落实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贯彻党中央部署,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其中的“一枢纽”即“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事实上,“一枢纽”的提出,也是江苏立足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多、拥有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等基础优势,积极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所下的“先手棋”,彰显了江苏东西并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作为。“双向开放”意味着“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即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推动江苏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向开放枢纽”应该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有效衔接,众多产业、要素、市场循环的支撑点,为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联通、要素共享搭建通道和平台。

近年来,江苏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系统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在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徐连高铁等相继开通运营的基础上,逐步加快南沿江等高铁建设,枢纽城市布局在全省各地逐步铺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江苏需要进一步统筹谋划如何优化全方位开放布局、如何加快外资外贸提质增效、如何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以及如何加快开放强省建设等,以“江苏实践”“江苏研究”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江苏智慧”。

同时,以上这些重要课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广大智库专家勇于担当、深入研究,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江苏力量。具体落实到实践中,一是智库研究要聚焦中心大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智库研究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注重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的思考研究,努力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最强大脑”的担当作为。二是智库活动要突出多维互动。包括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互动、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互动等。比如此次沙龙活动,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专家,就是希望站在国家的层面,来分析、研究和解决江苏的问题。我们同时还邀请了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省贸促会的领导共同参会,就是为了密切政智合作,让决策咨询得到更好响应,让智库研究更贴近实践需要。三是智库发展要倚重青年学者。通过打造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进一步畅通青年智库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引导青年学者从学术研究转向智库研究,真正成为智库方面的专家。四是智库建设要着力于品牌打造。今年,我们编制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新型智库平台赋能行动”,目的就是要推出30-50家符合条件的社会智库,打造集聚省重点高端智库、培育智库、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社会智库的高端服务平台和品牌,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积极贡献。(尚庆飞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发挥区位优势,高质量构筑“双循环”战略链接之地

江苏“十四五”规划作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就是简称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与“十三五”规划相比,“一枢纽”是新增的重要目标。这既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和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里的“双向开放”,就是全方位的开放,包括对内和对外、向东和向西、陆上和海上,目标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枢纽”指的是各类要素的汇聚之地,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要素、有形和无形要素、通道设施和关系网络,目标是形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就是要让江苏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撑之地,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之地。而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江苏有基础也有优势,特别是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苏集江海交汇、陆海兼备为一体,已经形成了国内产业循环重要发起点联结点、国际产业循环支撑点支配点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通道交汇点融通点等有利条件。

“十四五”时期,通过高水平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汇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合全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商品等高端要素资源,打造交通链、物流链、要素链和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多链合一”的中心枢纽,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必将如期实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一新目标。就徐州而言,这里自古就是“通衢”“要冲”之地,“五通汇流”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对于江苏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举足轻重,也将大有作为。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区域引领性示范高校。学校现有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4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6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拥有国家“201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44个,省重点培育智库2个,其中之一就是省级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

于2015年11月创建的“一带一路”研究院,为校属实体性研究机构。2016年获批省重点培育智库,连续多年入选CTTI来源智库。自创建以来,研究院还代表学校承建了2个省级研究平台:一个是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基地(省社科研究基地);另一个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成为迸发智慧火花的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平台,为加快建设“开放强市”“开放强省”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华桂宏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率先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新优势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部署“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既是江苏贯彻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要求的自觉担当,也是江苏从实践出发向现代化进军作出的战略安排。

江苏在全国开放格局中地位独特。从国际层面看,江苏与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区域经贸合作频繁、交流往来密切,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具有显著优势;从国内层面看,江苏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开放大省,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开放前沿的历史优势、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等汇聚于此。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对外开放合作取得重大成就。进出口规模连续18年、出口规模连续21年居于全国第二位,服务外包规模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位。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江苏必须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率先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新优势:

要建设高水平的经济社会交流高地,依托强大的内部市场优势练好内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国际商品和服务的产销中心。要顺应人民消费升级趋势,在保障基础消费的同时,努力拓展中高端消费,培育打造一批国际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升级,推动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紧密协作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持续释放“开放窗口”影响力、吸引力。

要建设高层次的要素资源配置中心,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金融资本汇聚中心。在资金方面,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围绕国际产业合作完善与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金融合作。通过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促进和带动金融业务、金融人才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在人才方面,实施全球引才聚才计划,精准引进一批产业和创新急需的人才团队。在数据方面,加快建设云网融合、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发挥工业互联网优势,打造现代化数据运营中心。

要建设高能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从“硬”基建和“软”应用两方面着手,完善省域交通网络,实现设区市高铁全覆盖,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的目标,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物流领域的应用,塑造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设施”优势。

要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开放合作环境。拓展双向开放新空间,塑造制度型开放新优势,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打造高能级的开放载体,营造特色化国际营商环境。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日韩、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层次交往。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健全企业涉外专业服务体系。营造兼顾江苏特色与国际环境的工作、生活环境,健全适应国际人才需求的权益保障和便利服务机制。(孙志高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多链合一”的开放强省

从“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看,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必须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布局,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充分发挥江苏国内产业循环重要联结点、国际产业循环支撑点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通道交汇点等独特优势和作用,高水平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打造交通链、物流链、要素链和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多链合一”的中心枢纽,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加快建设开放强省。

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交汇点既是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交汇,也是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不仅是地理方位上的交汇,更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经贸往来的全面交汇。江苏省贸促会作为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将继续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作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作用,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丝路贸易”促进等“五大计划”,更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东亚、东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经贸促进机构合作,为江苏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贸促平台内外链接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积极发挥各类“走出去”平台作用,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交汇点持续努力。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形成双向开放枢纽,必须保障外贸运行顺畅。去年江苏省化危为机,外贸进出口与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结构优化。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外贸进出口总值3.75万亿元,同比增长16.5%,较2019年同期增长17.2%,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疫情冲击尚未结束,江苏省仍然面临着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任务考验,同时还存在外贸结构有待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有待发展等问题。江苏省贸促会将继续充分发挥江苏省贸易投资促进主渠道作用,持续打造“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等系列贸易促进活动,依托“助苏企·行全球”“贸促服务助企行”等贸促宣讲活动,推动外贸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助力江苏省中小微企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双循环高效顺畅。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面向未来,首先要在重视机场、铁路、港口等有形的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扭住硬件设施、产业布局、制度环境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系统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担负好发挥双向开放大通道作用的基础功能。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对互为支撑的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物流“金三角”联动发展的省级层面统筹,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黄政 江苏省贸促会副会长)

紧扣“贸易投资便利化”,高质量推进对外开放

贸易投资便利化,指的是使用新技术和其他措施,简化和协调贸易投资的程序和行政障碍,降低成本,推动货物和服务更好地流通。贸易投资便利化是多边经贸组织和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任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坚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中国产业链存在一定安全问题,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速推进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二是有助于区域合作协定的签署和落实。当前,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国家合作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探索新制度,打造新模式。三是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制度创新的策源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区,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经济和开放经济发展的全局。

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两大举措。其中,自贸试验区旨在探索改革开放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以制度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则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建设内容,旨在促进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将内陆和边境推向开放的前沿。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政策先行区、经济支撑点、物流交汇点、要素集聚地。其重点是创新国内制度,降低贸易投资的制度成本。后者重点在于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签署合作协议等,为跨国合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推进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一是深刻认识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国际合作的机制建设;二是加强自贸试验区的顶层设计和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为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巩固自贸试验区在内外循环中的交汇点作用和枢纽作用;三是加强自贸试验区之间的联动,立足区位优势,明确分工地位和创新特色方向,共享技术和创新经验,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自贸试验区之间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四是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沿线布局更多的自贸试验区,并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方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集聚高端要素和高科技企业;五是要主动关注RCEP、CPTPP的规则要求,关注国际上区域合作组织和多边组织的新动向,在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上加强制度创新探索,支持“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之间签署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协定;六是制定激励“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合作的政策机制,继续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产业和大环境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筑口岸、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和产业园区相互协作的制度性开放体系。(于津平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双向开放枢纽的强支点

自贸试验区在畅通高端要素资源双向循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双向对接方面展现独特优势,在促进国内外市场双向融合方面具有强化服务的功能,能够为推进科技集成创新双向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并已在探索制度集成创新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630.5亿元,分别增长33.2%、15.3%,占全省9.7%、12.7%。共计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已成为高端创新人才的“强磁场”。同时,自贸试验区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在产业集群方面已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跑者,可预见的是,最前沿的开放举措将在自贸区内进行先行先试和抗压力测试。而自贸试验区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枢纽作用,关键在于充分释放资源重新配置的效应,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复苏仍不稳定、国际经贸规则加速调整、世界产业链面临重构、科技发展更须自立自强等背景下,自贸试验区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习惯跟跑变为善于领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和全面开放优势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打通“双循环”的断点堵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出新路、积累经验。

具体来说,锚定打造“一枢纽”强支点,江苏自贸试验区一要加强规则对接和法治保障,主动抢抓RCEP、CPTPP的窗口期机遇,把握国内外前沿政策制度,进一步突出法治元素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率先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二要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推动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双循环”发展活力;三要率先探索中日韩“小循环”,利用好RCEP中的国际经济合作条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与日韩相关地区的深度对接合作,建立中日韩之间产业投资的“快捷通道”;四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科技创新高端平台,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高水平开放能级,高标准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五要推动联动创新和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发展战略协同对接、强化利益共享、促进互惠交流等多种手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和上海、浙江、安徽等更多有条件的区域进行联动发展,不断放大“一枢纽”建设效应。(丁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深刻把握“‘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定位

江苏提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一目标,符合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凸显了江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苏要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性定位,从全球空间上的交汇点和历史时间上的交汇点两个层面,做好“全方位”“高水平”发展文章。

一直以来,对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理解,不少人是立足于一个城市的角度。但事实上,这个“交汇点”,是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角来看待江苏的枢纽性位置。对于这个“交汇点”,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思考。

第一个维度,是“三大功能空间”的维度。即自然地理空间、行政空间和中国区域空间。从地理空间来看,如果是立足江苏内部,那么省内的每一个大城市都可以是一个交汇点或枢纽点;如果跳出江苏,那么这个“交汇点”就是江苏约十万平方公里区域。也就是说,这个“交汇点”内含很多城市,但在“一带一路”上其实就是一个枢纽性的交汇点。这个“点”,东部连通的是万里海江,直通日韩,连通南美、北美;向西连通欧亚大陆,也包括中国中西部的广大省域。发展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江苏在这个“点”上的三大优势(区位优势、经济实力优势和开放优势),充分做好面向全球开放,凝聚全球资源力量的双向开放工作。

从行政空间来看,江苏作为一个行政区域,要统筹全省资源和力量,在体制、机制上尽可能补充好行政功能的短板,打通有形的、无形的壁垒,形成面向世界的竞争力、聚合力。

从中国区域空间来看,十九大以来,中央确定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三角洲四大战略空间。江苏作为其中两大战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着力拓展自身在战略性发展区域的特殊功能。

第二个维度,是产业与行业板块。全球聚合力与双向开放,其重心及中心都指向经济社会发展,都要靠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推进来实现。因此,提升聚合力和打造双向开放枢纽必须具体落实到产业和行业规划和发展推动上来。就“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和谋划能源与工业制造、相关服务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文化教育、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国际互联网与国际市场体系、地球环境等12个板块,以高质量的产业、板块推进凝聚起内外聚合力。

同时,在现实实践推进和理论深化中,我们还需要强化对上述两大维度的再聚焦、再耦合、再拓展和再深化,在审时度势中深刻把握“通”与“聚”的关系,在系统谋划中深度梳理江苏的优势所在,切实推动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在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更好服务国家开放发展大局的同时,为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夯实现实基础。(张颢瀚 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包容性全球化”

对于世界而言,“一带一路”是改革现有国际经济治理模式、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伟大探索。共建“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提出的多元合作倡议。要想正确理解这一重大倡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首先需要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及其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是制度、经济和技术力量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其中既包含客观的动力也涉及制度因素。从客观动力来看,一方面,资本积累具有无休止的空间扩张和空间重组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让零部件“外包”日趋流行。这使得世界很多地区被紧密的供应链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生产网络。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此前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都显示出世界存在改革经济全球化机制的巨大需求。于是,在此背景下,以“包容性全球化”为核心,突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应运而生。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维护经济全球化成果、发展经济全球化机制,努力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多更大作用的责任体现。

实事求是地讲,“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世纪工程。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九个年头。在前几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瑕不掩瑜地看到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与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足;二是国际通行规则及技术标准的建设相对滞后;三是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四是经贸合作如何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互动;五是重大项目的投入投资机制有待健全;六是人文交流推进协同程度不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国际形势严峻,外部压力干扰有所加大,我们应该重点做好科技创新与实现“双碳”目标两方面工作,着力处理好“建设愿景与‘十四五’目标”“紧抓机遇与风险防控”“国内与国外”“点与面”“市场与政府”“‘软’与‘硬’”“存量与增量”“全方位与协同发展”八个方面关系,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基础、创造机会。同时,鉴于当前国内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高校、机构众多,但相互之间鲜少进行规模性学术交流的现实情况,建议可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搭建起长效互通的学习交流平台,以便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及时提供动态的智力支撑。

对于江苏而言,落实在建设实践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打造海陆衔接、多式联运的高效国际物流平台,有力支撑“双循环”;二是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继续建设好海外园区,优化产业链布局;四是要紧抓“双碳”机遇,在“一带一路”沿线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作用;五是要结合自贸区,进一步提升口岸开放水平;六是要探索民心相通新模式,为提升中国软实力作贡献。(刘卫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提升发展能级,践行江苏应有的使命担当

当前全球经济深陷“长期性停滞”,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济摩擦全方位升级,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谓前所未有的复杂与严峻。中国外需增长不仅面临着较强的不确定性,还将面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巨大挑战。因此,要保证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在更大程度上拉动内需增长,全方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辩证地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江苏拥有科教、人才、创新与产业等多维发展优势:现拥有167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超过200万人。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包括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3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列全国第二。全省共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近千家,其中国家级新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15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9家,占全国总数的近六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势良好,且现代服务业体系完善。

但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核心技术缺乏,全省尚未形成整体发力参与区域、国家、世界竞争的“一体化”格局等“短板”问题。应从四个方面着力提升发展能级,践行江苏应有的使命担当。

一是聚焦国际外循环,深度整合现有开放平台,加快与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和安徽自贸区的一体化合作,谋划形成四大自贸区共同发力的“长三角自贸区联盟”。站位于内外开放引领者的高度,合理定位对外开放前沿的功能层级,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开拓进程中纵深延展、优势互补、功能递进,将江苏打造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前沿主阵地。

二是强化江苏省域的动能提升和效率整合,着眼于构建集区域产业链、区域市场链、区域创新链于一体的区域动能链。依托实体经济雄厚基础,从总体层面优化引导产业链条延伸方向,形成层级有序、互补共进的功能核心。同时依托“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积极形成转换全球经济能量的动力核心。

三是利用引进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契机,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总量规模、科技含量、服务水平,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和加速改造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城市公用事业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在内的基础行业,为人们美好生活助力。

四是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国际化能力素质建设,构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努力营造宽松的人才氛围,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加大对省内高校国际化专项资金的投入,让人才发展资金后盾更加雄厚。(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发展新机遇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能来源于“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发展方向主要由“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开放绿色廉洁的发展理念和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发展目标所决定;主要内容就是构建全方位、高质量的互联互通体系;保障重点在于构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机制、发展战略对接机制和务实合作机制。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间的标志性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标志性变化是形成较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方案。即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年半时间后,经各方努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联合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方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等,标志着我们不仅提出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而且提出了关于如何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

第二个标志性变化是国际国内掀起“一带一路”建设高潮。这主要发生在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首先体现在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的大幅增加。论坛召开前,中国只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论坛结束后,截至2019年3月末,合作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快速增加至154个,其中包括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其次体现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项目的大幅增加和建设速度的大大加快。再者体现在贸易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论坛举办前的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占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5.7%,至2019年已达到近30%。

第三个标志性变化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阐述了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系统思想,主要包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此后,不论是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还是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的核心问题均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尽管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麻烦,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需求,拓展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领域。未来,建议从抓供应链、产业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区域一体化等针对性重点工作、调整生产投资结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防范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胡必亮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

突出“三个抓手”,高质量建设双向开放枢纽

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深刻领会“一枢纽”建设的核心内涵,牢牢把握要素流通、产业发展、市场拓展三个抓手,坚持扬长与补短相结合,高质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建议:

加快“内联外畅”设施大通道、国际经济走廊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要以高速铁路、城际高铁、省际铁路、民航及路网建设为重点,发挥江苏省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优势,加快公铁水空综合交通及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推进新亚欧大陆桥、长江和沿海、沿运河“两横两纵”大通道与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中巴等国际经济大走廊的互联互通,为建设开放枢纽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大通道支撑;三要加快商贸流通设施与物流体系改造升级,促进生产要素与商品服务的内外高效流通;四要加快构建和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推动“五型”产业集群发展与开放枢纽建设“同频共振”。要有序发展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住宿餐饮、国际班列、跨境电商等流量型产业,促进国内外货物、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集散通达。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科技研发、现代金融等总部型产业,加快总部经济形成集聚效应。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型产业,提升江苏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机械化工、食品医药等出口型产业,推进更多江苏品牌“走出去”。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未来网络、“数字+产业”等数字型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打造“数字江苏”品牌。要发挥自贸区、经开区、高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推动“五型”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实现集群创新发展与开放枢纽建设的“同频共振”。

拓展“核心+多元”国际市场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形势下,千方百计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推进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是江苏实现开放大省到开放强省转变的重要路径。一要抓住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深化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有序推进的良好机遇,深化与日韩、东盟、欧盟、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巩固江苏面向国际发展的核心市场和主阵地。二要积极拓展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多层次交往,全面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扩大经贸规模,多措并举做好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不断缩小与先进省份开放型经济总盘子的差异。三要发挥自贸区、高新区、跨境电商等开放型平台载体功能,加快调整外资外贸结构,大力培育外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四要从省级层面整合和统筹现有国际班列,加大短期性财政补贴扶持和长期性市场调节主导力度,提高江苏国际班列运行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简晓彬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教授)

打造双向开放大通道,增添苏北发展新动能

到2025年,江苏将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苏北不可或缺。为助力建设“一枢纽”,苏北需要以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大通道为重要抓手,增添区域开放发展新动能。

就总体思路而言,苏北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应当加大对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三港联动发展的省级层面统筹力度,加快构建苏北物流“金三角”,支持连霍新亚欧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三角区域和沿海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国际国内经贸和投资合作。

就具体举措落实来说,一要打造内联外畅大通道体系。包括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对内,做强徐州、连云港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对外,深化与日韩、东南亚、中东欧、非洲等重点国别和区域的国际港口合作。建设现代物流通道。发挥陆海统筹优势,加快苏北物流一体化发展,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行,强化西向海铁联运、公铁水联运物流辐射能力,构建以连云港为核心的国际一流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双向贸易通道。依托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及其联动创新发展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市场竞争力。

二要增添苏北开放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苏北人口众多、土地广阔等优势,抢抓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机遇,聚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空间换时间,招优育强外贸综合服务主体,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支持徐州等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三要推进苏北高能级开放载体建设。建好连云港自贸片区和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强连云港自贸片区和周边区域、开放平台联动发展,积极推动其改革试点经验向大通道沿线区域复制推广。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时尚、金融等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开放载体。支持经开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空间集中、功能叠加、协同发展。加大高质量外资引聚力度,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四要提升中心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徐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对外开放特色支点城市,如支持连云港和徐州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深化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重大产业平台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文化为媒,高水平推进徐州两汉文化、宿迁西楚文化、淮安红色旅游、连云港山海文化、盐城海盐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国际化文旅融合高地。

五要健全区域开放发展协作机制。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合作、环境保护、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支持苏北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及地区建立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公共海外仓、生产和研发基地等。鼓励区域内企业积极参与境外重大产能合作项目。以苏北物流“金三角”为抓手,持续释放各类资源要素的聚合作用。(陈宏伟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