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发展能级,变“交通枢纽”为“经济枢纽”——新沂市发展枢纽经济调研报告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3-25
京沪、连霍两大高速主动脉在新沂交汇。 (新沂融媒体中心供图)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或地理区位为核心要件,通过吸引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等各种要素而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经济模式,同时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沂市拥有“公、铁、港、机、管”立体化交通网络,枢纽经济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新沂紧扣“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定位,着力推动“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转变,做活“枢纽经济”大文章,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聚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全力打造“枢纽新沂,开放门户”品牌,为“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建设提供支撑。为探寻新沂发展枢纽经济助推区域中心建设的路径,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走进新沂展开了深入调研。
成效篇:放大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沿海腹地“关键枢纽”
交通区位是新沂最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新沂锚定“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战略定位,充分发掘、放大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构建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顺畅的铁路网、通达江海的水运网、特色鲜明的空运网,“小县城、大枢纽”变成现实。
“无中生有”,构筑综合交通体系。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主动脉”。新沂既有高速高铁,又有水运管道,既承东接西又沟通南北,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交通优势。近年来,新沂创新思路,高标准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实现了从陆地、水上到空中的飞跃,使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化、快速化和立体化。新沂通用机场自2012年开始申报至2021年12月新沂—镇江—黄山航线首航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商用到民用的突破。航线的开通将新沂、镇江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到50分钟,使新沂至黄山及皖南的通达时间缩短至2.5小时,可极大地促进地区间文化、旅游、人才和资源互通交流,为新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拓展了空中通道,完善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由小到大”,提升枢纽门户能级。近年来,新沂坚持以“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赋能开放,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50多项事关新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深化建设港口、高铁、通航、公路、铁路“五大枢纽工程”,不断做大枢纽,提升门户能级。新戴运河南连骆马湖、西接京杭运河,新沂通过实施“四改二”工程,投资9亿元开挖疏浚20多公里二级航道,使新戴运河实现了从小河汊到现代港口的蝶变,把京杭运河引入腹地,2000吨级船舶直通新沂开发区,形成13.5公里岸线、43.5平方公里新戴运河产业带和临港产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新沂着力打造区域航运枢纽,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沂港自此借河通江达海,航运、临港产业日益强大。
“互联互通”,强化区域中心实力。便捷的交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国家确定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新沂位于京沪、新亚欧大陆桥两大通道交会处,“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在此叠加,在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具有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围绕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新沂协同推进路网畅通、设施联通、信息贯通,实现内通外联,向东重点对接连云港自贸区,向西深度融入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向南有机联动宿迁关联产业,向北无缝链接临沂商贸物流,打造优质要素吸引中转的“枢纽中心”,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合作新格局,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
探索篇:培育发展动能,全力做好枢纽经济“能级文章”
新沂最大的发展资源和优势在“区位”,最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枢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沂聚合“区位+枢纽”优势,深度参与区域要素配置、市场分工、竞争与合作,大力推进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促进产业多元、资源集聚、要素辐射,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县域枢纽经济发展先行区。
以空间“开放”优化发展格局。打造高能级区域中心,必须要放大发展格局、完善空间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新沂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以开放增动力、激活力,高水平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一体两翼多组团”城市格局全面拉开。一方面深化空间开放理念。牢固树立“新沂外即为外”的发展理念,自觉摆脱“县域思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徐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抢抓机遇,高标准谋划考量,凭着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闯劲,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形成海陆河气联动、多向互济的生动格局。另一方面拓宽空间开放能级。充分发挥沿海腹地和优质要素吸引中转的“关键枢纽”作用,聚焦区域协同,强化互联互通、产能对接、创新转化,努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展现更大作为。
以功能“提档”完善平台载体。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是发展枢纽经济的核心要义。融合发展需要平台支撑、载体保障。新沂积极顺应枢纽经济发展趋势,做优做强载体功能平台,把要素走廊变为经济走廊,切实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高质量推进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公路港物流园、新沂港物流园、通航产业园、国际铁路物流园、快递物流园、美妆电商园等6大平台,着力提升新沂区域辐射和要素集聚能力,发挥枢纽经济的集聚、扩散、增值功能,推动“要素流量”向“效益留量”转变。另一方面高标准完善载体功能。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打造集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商品展示、国际分拨等为一体的开发平台,依托新沂港加快提升区域互联互通能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枢纽内河航运中心,依托通用机场发展航空消费、航空物流、航空制造,打造华东东部最大的通用航空基地和航空旅游基地,依托国际铁路物流园积极切入“中亚”“中欧”等国际货运班列,推进内陆与沿边口岸之间的物流联动和贸易合作。
以要素“集聚”加速产业多元。枢纽经济通过吸附、转换、放大、发射等功能,实现资源要素的集聚与辐射,不断增强城市能级。新沂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目标导向,基于交通与产业的耦合关系,利用高质量、低成本的交通优势,吸引相关联龙头企业入驻,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着力构建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一方面壮大特色临港、临空、商贸物流等经济区。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无缝衔接的高速路网、特色鲜明的通航产业园,集聚了一批枢纽偏好型产业项目。投资180亿元的新凤鸣产业基地、投资50亿元的锦诗纺织基地、江苏润通重工科技、润通建材、北京瑞图公司等企业纷纷落户到新沂港周边,上海啸翔、乔海集团、驻南航艾维、山河航空等16家龙头企业入驻通航产业园。另一方面构建文化、电商、生态旅游等集聚区。依托航空科普馆开展文旅培训,依托全国最大的美妆电商园、国内一流的互联网产业园发展壮大具有新沂特色的电商产业,依托“一山一湖一古镇”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发展“全域旅游”,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带。
启示篇:锚定中心目标,聚力探索区域枢纽“新沂路径”
只有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发展能级、增创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近年来,作为徐州副中心城市的新沂,坚持以打造全国县域“枢纽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抢抓枢纽、通道、支点+节点三大机遇,以枢纽聚产业,以产业强枢纽,奋力打造高能级区域中心城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启示。
启示一:注重做大特色产业“支撑”,打造最优转化途径。产业是建设区域中心的前提和支撑,建设好区域中心将提升城市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新沂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将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产业优势,创新枢纽、物流、产业联动模式,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大文章,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化步伐逐渐加快、区域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实践证明,必须充分发掘、放大区位优势,找准主攻点和发力点,不断优化转化途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投入“体量”向经济“增量”转变,才能为建设区域中心筑牢坚强支撑。
启示二:注重做强功能平台“基础”,构筑最美投资高地。建设区域中心,必须扩大开放空间、提升门户能级、强化区域协同,发挥平台载体功能。新沂围绕枢纽关联性产业,建设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双向开放、保税物流等优势平台,培育壮大临港、临空、物流、商贸、文旅等优势产业,完善载体平台服务功能,积极吸纳和集聚发展高端要素,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入驻。实践证明,必须充分放大功能平台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吸纳效应,在产业导入、平台建设、特色运营等方面改革创新,构建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平台体系,实现要素“流量”向效益“留量”转变,才能为建设区域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启示三:注重做优营商环境“保障”,凝聚最强竞争力量。营商环境是经济软实力的培育之土,是综合竞争力的生命之氧,是建设区域中心的丰厚土壤。新沂注重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出台优化相关措施、积极构建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打造“办事不求人、服务零距离”营商品牌,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协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实践证明,必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更大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招商吸引力、企业满意度、政府公信力,实现服务“质量”向竞争“力量”转变,才能为建设区域中心提供可靠保障。
调研组成员:
王鑫(徐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王树华(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李先昭(新华传媒智库主任助理、主任记者)
张晓蕊(新华传媒智库融媒体记者)
印丹(新华传媒智库融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