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常阴沙绘出现代农业新图景

来源: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1-09-15

日前,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标志着园区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园区继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打造苏南最高水平农业园”的目标,坚持“开发区模式建设、公司化模式运作”的发展理念,注重农业项目引领,集聚现代科技技术,提升产业基地内涵,全力推进标准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农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园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规模经营富百姓

“金土地”激发新活力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其应有之义。近年来,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园区资产管理交易中心,积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面向市场公开招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了集体、农户、种植大户多方共赢的喜人局面。

“太划算了!”园区常东社区退休老职工陈老伯高兴地跟记者算了笔账:他家有5口人、5.5亩田,儿子媳妇都在企业上班,老两口在家种田带孙子,种子、肥料、农药等每亩田生产成本不低于1000元,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只落得五六千元。从去年开始,他把全部农田流转给社区,不仅可省去土地租赁费1200元,还可每年拿到土地流转费3750元,自己和老伴还能在社区劳务合作社“打工”,一年多挣1万多元劳务费,人还轻松了许多。

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使想种田、能种地的农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谈起今年的土地调整,常南社区的种田大户董建祥可是“收获颇丰”,他对记者说:“我通过市场化招标种植了108亩水稻,还在合作社种了950亩桃树和水稻,一年收入就达40多万元。这样放开手脚搞农业,在以前我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是园区的土地流转政策才使我规模化经营了这么多土地,我对种好手中的这些田地很有信心。”为了支持父亲,董建祥的儿子主动放弃了市里优越的工作机会,回家帮助父亲管理田地。像董建祥这样种地超过100亩的种植大户,园区还有60多户。

土地流转不仅彻底改变了园区农民“有田无力种”和“有力无田种”两种状况,也增加了园区、社区的土地收益,2013年,园区通过新一轮土地调整,共流转土地1.34万亩,由于实行规模化对外招租,每亩土地均价超千元,收益近1000万元。另外,对社区而言,通过统筹利用辖区内土地资源,成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既可以发展自主经营,又可以为今后发展高效农业项目预留了空间。目前,园区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村村覆盖,土地自主经营面积实现村村超千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实现村村超百亩。

结构调整强社区

“百果园”迸发新效益

常南品种繁多的四季果园、常兴硕果满枝的千亩桔园、常北规模空前的肉羊养殖基地、常红生态优美的藕鱼套养基地……在常阴沙,一幅幅彰显生态种养与本土特色现代化农业的画面让人目不暇接。这些还只是园区特色农业的一部分,如今的园区村村有品牌,个个出效益。越来越多特色农业在园区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

记者一走进常南社区党总支书记陶洪祥的办公室,陶洪祥就热情地端出一杯茶:“快尝尝,这是今年我们社区的主打产业无花果的深加工产品——无花果茶,绝对是纯天然保健食品!”2011年,常南社区开始种植50亩无花果,今年进入盛果期。社区经济合作社对无花果进行冷冻、烘干、切片等深加工处理,有效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出效益。陶洪祥介绍说:“今年我们无花果销售前景很好,除了鲜果以外,我们还要加工成冻干、干果以及茶片,形成三大产业链。明年,我们打算把无花果加工成果汁、果酱、果粒等,再推向市场,增加社区的收入。”

在常南社区的四季果园里,工人们正在对葡萄架进行修整,葡萄园显得一片安静祥和。这片150亩的葡萄园是常南社区引进的一个高效农业项目,共有醉金香、巨玫瑰、甬优一号等多个优质葡萄品种,今年葡萄园亩产达1250公斤,纯收益是同期传统农业的20倍以上。

“通过不断发展高效农业,社区可用财力从2004年不足30万,发展到去年年底的340万。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社区可用财力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争取到2015年可用财力达到500万。”陶洪祥很有信心。像常南社区这样下大力气发展高效农业项目的现象,在园区屡见不鲜,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园区已建成河豚育繁、莲藕套养、晚秋黄梨、绿色葡萄、优质柑橘、优质蔬菜等特色基地6个,“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

“一村一品”的发展,不仅使得园区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也稳步提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园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品牌化意识,更促进了土地集中统一流转和特色主导产业的不断强化。据了解,今年以来,园区共种植优质水稻2.7万亩,主要品种是“南粳5055号”,另外还有 “七彩米”30亩、“富硒稻”300亩;建成蔬菜基地4200亩,其中市级优质蔬菜基地面积2300亩;果品产业方面,园区种植柑桔 2560 亩,其中连片柑桔基地1100亩,柑桔已获绿色食品认证。拥有生态果园1500亩,其中常南连片果园510亩(葡萄、无花果、柿子);水产产业方面除养殖传统四大家鱼外,还有河豚、蟹、龙虾、鲈鱼、黑鱼、甲鱼等特色水产,其中华寅公司已建成河豚智能化养殖基地200亩。

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也吸引了众多工商企业前来投资创业,市第一人民商场、澳洋集团等先后落户生根。近年来,园区新注册农业企业30多家,其中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近10家,成功培育张家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

科技支撑塑品牌

“全追溯”焕发新优势

“什么时候种植、种在哪块田地、使用什么肥料、何时收获、销往何处、是否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农产品的所有信息就一目了然。”记者刚走进常阴沙现代农业综合体检测中心,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胡飞影就欣喜地亮出了作为苏南首家配备全程可追溯系统的底气。“我们的追溯系统直接连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全程监控,目前,凡是5亩以上的蔬菜田都配备该系统,我们能确保从常阴沙运出去的每一种菜都是有证可循的。”

在5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净菜加工车间里,记者看到,气泡清洗机、臭氧杀菌清洗机、离心脱水机等净菜设备摆放整齐,车间内干净整洁,工作人员如果要进入车间内,都需要进行统一的消毒处理。据介绍,该配送中心将在11月中旬全面投产,日配送能力达50吨(日加工净菜2.5吨),可满足30万人的农副产品食用需求。“到2015年,我们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将达到100%全覆盖,园区2.4万多亩水稻、6000多亩蔬菜、4000多亩果品、2000多亩水产均配备‘身份证’,确保从常阴沙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全程可追踪的,让百姓吃得放心、安心。”胡飞影说。

为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园区还配套建成育苗中心2000多平方米,实现统一育苗,年可繁育种苗150余万株,满足3000亩蔬菜基地种苗需求;新品引繁中心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今年已引进试种番茄、辣椒、西葫芦、黄瓜、生菜等新品20余种,部分品种已进行产业化推广。

记者了解到,园区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依托省农科院、苏浙沪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技术合作单位,实施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优质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市场营销的“五统一”专业化服务,保障了园区生产出的农产品优质、高效。目前,园区对5大类、60多个农产品注册了“常阴沙”商标,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近50个,“常阴沙大米”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常南千亩优质蔬菜基地创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万亩稻麦基地创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稻麦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目前,我们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整体已经形成了‘南北高效果蔬、中部绿色稻米、滨江特色水产’三大主导产业,未来我们将加大稻米、蔬菜、果品、水产四个标准化基地建设力度,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史建军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