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沭阳县:大沈庄种上“富民花”敲开“致富门”
来源:《宿迁日报》今日沭阳 日期: 2021-09-30
阳春三月,走进章集街道大沈庄鲜切花基地,只见连片的现代化大棚,在春日的暖阳下灿灿生辉。大棚内,一株株新植的菊花苗生机盎然,今年56岁的村民毛晓霞因劳作,脸上渗出了汗水,却一脸满足。她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不识字的我从来没出过门,更没赚过一分钱。现在我在这里做长工,每天都能赚到50元。”
“几年前,这里啥都没有。”该街道大沈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沈俊波指着大棚说,过去这片地里只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这能赚啥钱?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外出打工。村中的中老年人无力生产,大部分农田无人打理。就这样,村子陷入死循环,成了“空壳村”。
为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沈俊波积极引进鲜切花项目,带领群众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目前该基地已建成连栋大棚16万平方米,在建大棚3万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及电商孵化中心等配套设施用房近3000平方米,引进国外菊花品种60余种,年产菊花鲜切花3000万支,年销售额4000万元,亩均纯收入5万余元。不仅填补了花木大县无鲜切花的空白,而且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口及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就近就业。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沈庄居委会的命运发生了彻底改变。循着精准扶贫的步伐,得益于扶贫政策的落地,该居委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引进产业项目,实现了农户有收入、企业有利润、村级经济有发展的多方共赢目标,“空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和过去的大沈庄居委会一样,2016年以前的该街道何杨居委会,不仅是经济薄弱村,还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没有支柱产业,经济薄弱,村民们勉强吃得饱,有想法的人只能往外跑。”何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正华回忆说。过去,村民以传统种植为主,别说“集体经济”,大家甚至连“产业”是什么都不知道。“本来种玉米就能吃饱,为什么要冒险?”这是当时村民们的想法。在大家眼中,搞产业、搞经济都是要冒风险的。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在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沭阳县创新开展“党建+”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在村“两委”人选上,选优配强带头人。
自担任何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起,杨正华便和居委会班子一起想尽办法,要让何杨居委会发生改变。虽然多年贫困导致村民的思想闭塞,工作要开展起来并不容易,但居委会班子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发动党员作为突破口,“首先到外面取取经,见见世面。”杨正华说。结果也确实如他想的那样,看到外面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心里也开始憋着一股劲儿。
疑虑得到化解,工作便好开展。新配备的居委会“两委”班子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型模式,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研究出了一条适合何杨居委会实际,以集体土地流转为主,多种服务并举的发展路子。通过引进投资8000万元的江苏润芃园艺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多亩,建成温控大棚8万平方米。
曾经贫困的何杨居委会,在郁郁葱葱的花木映衬下充满生机。村民们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看着大棚内长势喜人的盆景,正在做工的村民韩以松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现在跟着他们一起干,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希望未来的生活能更好。”2018年,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创收8.5万元,帮助当地群众及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200余人。
“大沈庄、何杨等村结合当地实际和自然优势,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突破口,让村民看到了产业增收的希望,树立了产业脱贫的信心。”章集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永军说。从“空壳村”变身“典型村”,村民的思想变化和产业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为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只是在章集街道,近年来,沭阳县依托“花木之乡”的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引导群众“走花路、念花经”,采取政策鼓励、典型示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施人才战略等一系列举措,使传统产业转化成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富民兴村。去年,全县整合扶贫资金12.2亿元,投放扶贫小额贷款3.2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036个,实现3.8万低收入人口、13个经济薄弱村脱贫。
“沭阳县尚有9.5万低收入农户、14个经济薄弱村没有达到脱贫标准。全县上下要深入实施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一鼓作气、攻坚克难,确保今年基本完成低收入人口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退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切实解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今年沭阳深入开展“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
针对经济薄弱村资源资产偏少、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沭阳县按照“因村施策、各展所长”的原则,围绕资源性、资产性、服务性、经营性四项收入,重点做好土地文章,用好1000万元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经济薄弱村持续增收脱贫。让村级组织从“无钱办事”变为“有钱办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说话底气、办事力量,使其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叶春艳 梁哨峰 黄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