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灌云伊山镇: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10-09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党委着眼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镇情实际,把打造高质量基层党建作为既决定当前更关系长远的战略之举,持续聚焦人员、阵地、功能三大要素,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致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推动发展力,涌现出了美丽川星、活力朱韩、实力山西等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选优支部“好书记”,让乡村振兴有引领力。“支部强不强就看领头羊”。伊山镇按照“党性强靠得住、抓稳定会管理、能带富办法多、懂政策善服务、人品正威信高”的标准,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重点从农村致富带富能人、本土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退休回乡干部和“两新”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并常态化从县乡机关青年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全面覆盖经济薄弱村、软弱后进村。“我们抓住村(社)党组织换届有力契机,旗帜鲜明地选拔重用经受农村锻炼、实绩突出的“三农”干部,换届后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44%,平均年龄下降了2岁,现在基本形成了70后为主力,80后为后备结构层次。”伊山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朱莹莹说。

配强两委“好班子”,让乡村振兴有战斗力。“有什么班子就有什么摊子”。伊山镇扎实做好村社“两委”换届的“后半篇文章”,从严抓好选、育、建、管等环节,在全面排查、逐村清理的基础上,规范配备定职数,规范岗位定职责,规范保障定报酬,严把“两委”班子成员入口关,坚持“五选七不选”,换届后全镇村“两委”好班子比例达82%以上,通过选出好班子,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提能、担当、作为,真正建设成为推动伊山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钢铁班子”。针对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实施村级后备力量“递进培养计划”,及时把综合素质好的年轻创新创业能人发展成党员、吸纳进“两委”,形成梯队,优化结构,目前已储备后备干部71名。

建设党建“好阵地”,让乡村振兴有凝聚力。“没有稳固的阵地就没有稳固的组织”。伊山镇坚持多策并举,多元投入,新建、改扩建标准化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10个6300平方米,基本消灭无阵地村。同时,既重抓“设施硬件”更重抓“功能软件”,结合五个专项整治,开展支部“七规范”工作,咬定“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资料、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对22个村(社)按标准创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卫生医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购物等服务场所,完善功能布局,深化“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使群众平时爱来、有事就来、大事想得到、小事办得好。

选准致富“好路子”,让乡村振兴有发展力。“思路决定出路”。伊山镇以实施富民党建“八项行动”为载体,因村因地制宜,探索走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伊山镇川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不断探索“旅游+”的新模式,农耕体验采果实、线上销售卖甜梨、传统工艺加工梨膏等等,不仅使以前不值钱的梨子变成了香饽饽,更带起了葡萄串式的连锁反应,梨园变风景、村野变花海,乡愁乡忆变身农家乐,200余名在外打工年轻人被吸引返乡就业创业,办起了40余家农家乐、乡村民宿,村民的收入是之前的7倍, 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0万元。

完善治理“好制度”,让乡村振兴有组织力。“以制度管事管人既管用又爽神”。伊山镇通过好制度不断拓展党支部学习教育“广度”,不断锤炼从严治党“硬度”,不断提升队伍党性建设“纯度”,不断增加党内民主生活“温度”。充分汲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经验,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制度体系、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创新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运行。严格落实村级党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党员队伍管理制度,对党员全面落实分类管理、积分纪实、评星定级,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不断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营造融洽“好关系”,让乡村振兴有向心力。“干群关系和谐融通,农村万事路路皆通”。伊山镇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了解民需作为第一环节,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群众评判作为第一标准,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谈好一心得、化解一积案、办成一实事、撰写一报告”“四个一”活动,全镇党员干部包片定村定户,用脚步丈量民情,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坚持既要紧紧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大力弘扬新时代连云港精神,深入实施爱敬诚善“四德工程”,广泛开展“五文四美”创建活动。通过一个个好人、一桩桩好事现身说法,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