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27年抛荒田迎来丰收季
来源:武进日报 日期: 2021-08-11
2019年11月10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千亩稻田。
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收割机穿梭在田间,随着机器的轰鸣,金黄的稻穗很快被收割脱粒,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而在两年前,这里的农民还不愿意种田。就在这丰收的稻田里,有一块地甚至抛荒了27年。
(一)“这块抛荒地有20多亩,涉及10多户人家。地势低洼,农机开不进,加上种粮效益低,就长期抛荒了,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说。
新康村,人均耕地1.35亩。村里其他土地效益也不高,一家一户种植,有的机插,有的抛秧,有的直播,灌溉要求各不同,种田成本也高。
新康村古村塘村民小组组长符云丰告诉记者:“主要是没赚头,导致本地农民不愿种田。扣除肥料、农药、种子等成本,一亩地的收益不到700元,还没算上人力成本。”
如何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是金建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武进是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新康村抢抓改革机遇,去年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成立了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349户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加入合作社,抛荒了27年的土地就在其中。
“土地集中后,形成了适度规模,新康村接下来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平整土地,田格成方,把碎片化的零散农用地进行整理,实现‘颗粒归仓’,并配套了农田桥涵闸站、沟渠林路,购买了农机。”金建新说,“现在田间都浇了混凝土道路,适合现代大型农机作业,老百姓都能穿皮鞋种田了。”
“合作社专业种田,比自己种划算,摆脱了‘老的种不动、小的不会种’的尴尬。”金建新说,得益于全程机械化种植,1073亩地只需要两三个人进行田间管理,等到农忙时再聘请村民打短工或找帮手。
(三)“扬州小麦武进稻。”离新康村1公里不到,是培育出40多个优质高产新品种,创造了水稻推广面积超4亿亩奇迹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
借助水稻研究所优势,今年,新康村承接2018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引进了水稻研究所培育的4个新品种,进行科学种田。
新康村探索“稻鸭共作”新模式种植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更不用除草剂,虽说产量略低于化肥农药种植的水稻,但稻米品质大幅度提升。
村里的优质稻米加工中心共投入800多万元。“今年烘干、加工、存储、保险冷藏和秸秆的处理设备已经全部到位,每小时加工1吨米。”金建新说。
10月底,连抛荒田在内的这片土地上,首批种植的水稻迎来了大丰收。秋风掀起的金色稻浪,翻滚着向前。
“通过改革,优化了农地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效益有望大幅增加。”金建新说,“那块抛荒地上的稻已经收完,产出的有机大米能卖到15元一斤,比普通大米市场价高出一倍不止。”金建新算了一笔账,稻鸭共作区目前共有100亩,产出6万斤大米,能给合作社带来90万元的收入。
“现在还有谁说种粮没意思?”当初抛荒地的承包人之一,现在是合作社社员的路兴国对种田重拾了信心,“我家把6亩田的承包权转让给合作社,自己能拿到4800元。平时当农业工人,管理稻鸭共作区2000多只鸭子,还有一笔收入。作为股份合作社的成员,等合作社盈利后,还能享受二次分配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