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苏州:提升“百姓富”含量,彰显全面小康新温度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8

“希望大家日子都过得殷实”“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牢记谆谆嘱托,肩负时代重任,苏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民生大事、关键小事。

如今在苏州,伴随着一个个富民举措不断实施、一个个创新探索不断涌现、一个个民生高地不断刷新,民生福祉正加快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转变——

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百姓富”的成果可享可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富民增收全国领先

短短24小时,线上消费支付实时金额高达84.6亿元。在“双12苏州购物节”的第一天,苏州人强劲的购买力引发关注。“剁手”的实力和底气,来自日益鼓起来的腰包。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37万元和2.8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9%和5.5%,“能挣会花”实至名归。

“苏湖熟,天下足”,苏州自古富庶。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是“从农转工”,利用毗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而后“从内转外”,通过兴办开发区推动外向型经济迅速起飞;再是“从量转质”,在全球范围内集聚资源抢先布局创新型经济……曾经的“鱼米之乡”,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国“最强地级市”。有了扎实的产业基础,苏州的“富民文章”越写越精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曾经,“三农”被认为是全面小康最突出短板,促进农民增收,更是其中的难点。2001年起,苏州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改革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三大合作”,农民以固定资产或资金入股,通过资本纽带,以股东的身份参与经营分红,形成了集体经济与广大农民持续共享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

“我们挣得不比城里人少。”在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财务室,老会计张明华展示了村里历年来的“分红清单”。自2008年首次发放股份分红后,分红数字每年都有增长。去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5.25万元,加上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已经超过了当年度60109元的苏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苏州的探索没有止步。为了让更多农民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苏州于2014年出台“一村二楼宇”政策,鼓励和支持集体资产通过投资开发商业用房等经营性项目,参与到城市开发的进程中来。这一创新举措,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让已经“上楼”的村民共享集体资产的投资收益。

在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14个农村股份合作社抱团发展,组建了江苏省内首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联社。12月6日,由该合作联社投资16亿元打造的“星韵商业中心”商业综合体投用,这是目前省内体量最大的富民载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产生的租金收益,将为合作联社的2.5万农民提供稳定分红,同时还能提供近500个工作岗位。

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农村集体总资产达3046亿元,村均可支配性收入达936万元。一大批“强村”“富村”密集涌现,让苏州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区域之一。

目前,苏州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持股农户占比达96%。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18,相较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1.962、1.958和1.952,呈现出逐年递减、降幅增大的趋势。

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我喜欢热闹,装了电梯,上下楼串门方便了。”前不久,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改造一新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迎来首批45名回迁老人。在志愿者搀扶下,老人们住进了期待已久的“新家”。

让“银发族”过上幸福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之一。截至去年底,苏州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85.67万,老龄化率达25.69%,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化趋势明显。面对这一民生痛点,苏州建立起“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的“9064”服务格局,勇闯居家养老夜间照护的“无人区”,加快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要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民生普惠!近年来,苏州切实解决好包括养老在内的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城乡均等公共服务体系。2019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68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7%。

看教育:在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上,苏州市公共教育领域满意度得分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其中,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教学设施设备、校园安全等多项细分指标遥遥领先。

“办好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是民生大计,今年以来,苏州教育在扩大资源供给、提升发展层次、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12月初,省内三地被认定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苏州独占其二,张家港、太仓双双上榜。

看医疗:苏州自2016年起开展“531”行动计划,“急病要急”的协同救治、“慢病要准”的联合防治、“无病要防”的综合干预体系逐渐形成。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7.3岁,比2018年增长0.3岁。其中,苏州的人均期望寿命高达83.82岁,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0.95岁,位居全国第一。

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期待,需要强大的医疗服务提供支撑。当前,苏州正聚力补足健康资源短板,加速开发信息化平台,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三级医院数量增长50%,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结构科学、水平领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看文化:点点手机,文化服务“送上门”。2019年开始,苏州创新开展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活动,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为百姓提供更“可口”的公共文化产品。

包括公共文化配送在内,苏州多措并举,高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今年,苏州完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全覆盖,全年举办活动803场,覆盖182个村(社区),服务群众8万人次,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2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基础全国领先。

在被称作“国内第二大移民城市”的苏州,“苏式”服务同样惠及“新苏州人”。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图书馆总是准时亮起灯光。这个全国首家村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如今已成“网红”。“很多初次来打卡的读者惊讶地发现,这里竟订阅了全国各地的几十份报纸。”图书馆志愿者张琰说,“这是为村里的‘新苏州人’订的,每一份报纸标签上的数字,就代表着这个省份有多少人在永联工作。”这个坚持多年的小小举动,让众多奋斗在永联的异乡人倍感亲切。

社会保障托底有力

“之前一直担心,不捕鱼了,靠什么生活?”53岁的退捕渔民徐宝金说,感谢政府的帮助,现在的新工作、新生活都不错。目前,他是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负责吴中区越溪街道溪东新村四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月薪4000元左右。

今年以来,苏州已举办各类禁捕退捕渔民招聘会42场,提供岗位14835个,全力以赴帮助禁捕退捕渔民就业。在12月初的一场公益性岗位专场招聘会上,不少单位将招聘年龄放宽到了50岁左右,部分单位还针对渔民特点,开发出了摇橹船船娘、索道扶篮工等新工种。截至目前,全市9839名建档立卡核定渔民中,已有9317人完成转产转业,占比近95%;应纳入社会保障人数9429人,已全部纳入;所有退捕禁捕渔民都已参加医疗保险。

“小康路上,一户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2004年,昆山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31万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从这一“石破天惊”之举开始,苏州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更上层楼”:2011年,实现城乡低保并轨;2012年,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因病致贫家庭生活救助长效机制,城乡低保标准保持全省首位……

当前,苏州正结合市级统筹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一卡通”项目,预计到今年底,大市范围内所有人员不分参保地域、不论参保身份、不用申请备案,均能在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公平享受刷卡就医购药服务。预计到2022年底,苏州在“一卡通”的基础上,全市医保将实现基本政策、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经办管理、定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六统一”,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苏州的表现可圈可点。今年2月,苏州在全省先行兑现稳岗返还政策,4月起又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四类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企业给予两个月的失业保险应急稳岗返还,更大程度帮助企业减轻用工成本。截至10月底,苏州全市累计发放稳岗返还金达22.79亿元,占全省发放总量的27.09%,惠及企业27.98万户次,稳定岗位406.97万人次。

“我们把100多万元的‘应急稳岗返还’扶持资金全部用在了员工身上,向他们发放生活补贴,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在吴江,苏州宏泰酒店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姜露露说,“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帮助我们在关键时期稳住了员工队伍。”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发展,苏州各项指标强劲复苏。截至11月底,苏州全市有效用工备案人数为537.68万人,较上月增加3.84万人,环比增长0.72%;较去年同期增加11.92万人,同比增长2.27%;较去年末增加11.42万人、增幅2.17%,再创历史新高。